一、方书之祖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长沙太守,因为遇上瘟疫,家族中很多人感染伤寒却得不到救治而死。因此张仲景根据古人留下的方子整理出来并根据《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要录》等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后世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著作。
中医经常说的六经辩证法,就是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伤寒论》是经典之方,也是经验之方,被后世称为经方。经典之方,黄金比例。
六经辩证分别是:
一、太阳
二、阳明
三、少阳
四、太阴
五、少阴
六、厥阴
中医常说的六经八纲辨证,八纲指的是
一、阴阳
二、表里
三、虚实
四、寒热
《伤寒杂病论》流传到现在接近两千年,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一样的有效。不像某些医学,不断更新换代,殊不知最落后的就是最先进的,最先进的才是最落后的。今天是最先进的灵丹妙药,十年后就是落后淘汰的过时药品,永远跟不上病毒的发展,时代的潮流。中药呢?还是原来的中药,没有一代二代三代的差别,却是千秋万代的传承。
千百年来,《伤寒论》得到了所有名医大家的重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这让(广义)《伤寒论》成为了方书之主,张仲景也成就了医圣的美名。
后世温病派的兴起,很多人都说《伤寒论》没有给出治疗温病的方子,所以有很多推崇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黄帝内经》里面就说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天得到温病,是因为冬天伤于寒。伤寒本身有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张仲景在序中曾经明确提出参考了《八十一难》。
难经·五十八难
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千百年来,注解(默认广义,下同)《伤寒论》的名医大家无数,难道他们不会治温病?还是推崇温病的医家根本不知道伤寒指的是广义伤寒,而不是狭义伤寒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读者有自己的判断。当然,并不是说《温病条辨》不好,但是和倪海厦医师一样觉得应该以经方为基础,再去读《温病条辨》会如虎添翼。
《伤寒论》用于治疗温病的方子是葛根汤。倪海厦医师传授的,但其应该也是学习姜佐景先生的。
太阳中风「有汗」用桂枝汤。
太阳伤寒「无汗」用麻黄汤。
太阳温病「口渴」用葛根汤。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9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