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寻枪》,姜文在青岩古镇的背街里焦躁不安的走动再走动,牌坊下方穿越再穿越,陆川的镜头不时晃动,画面略带些跳动和模糊,一个中年警察的内心世界不停转辗在荣誉和耻辱之间,人到中年面临家庭,事业,婚姻种种的焦虑感,就像小昆虫掉入了蜘蛛网中无序的挣扎......姜文的表演入木三分,陆川的剧本也拿捏的恰到好处,不失为电影中的上品。多年以后俺知道,这个拍摄地叫青岩古镇。
青岩古镇距离贵阳市区有29公里,跟高坡苗寨是一个方向,花溪公园门口的中巴车主揽客时嘴里吆喝出来“亲爱,亲爱......”大抵是贵州话里的青岩成了亲爱,听上去有点搞笑也有点亲切。青岩古镇依山而建,加上贵州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断裂带层出不穷,给了当地百姓就地取材的机会,青色的岩石成了主色调,个人揣测青岩的来由源于此。
黔地历来山多地少,上溯历史均为蛮荒之地,直至明朝屯军戍边,从中原和江南迁徙来大量人口,如今屯堡成了贵州古镇的一大特色,青岩古镇概莫能外。作为明清两代贵州车马驿站的重要枢纽,络绎不绝的往来商贾渐渐繁荣了一个古镇。
来之前的攻略上得知:古镇并不收取门票,除非要参观某些场所,结果却是在北门有重兵把守,挨个查票,贵阳市旅游局玩的也是二把刀,坑爹!好在攻略上还有高人指点,从东门或者菜市场进入,一切均可化敌于无形。俺从菜市场兜着圈子进入,刚拐入巷口,一阵呛人的辣椒味扑鼻而来,前方若干游客已经咳嗽阵阵,夹带着眼泪水的妹子满嘴的抱怨,倒是端坐于巷子重的两位中年妇女一边炒焙着锅中的红辣椒,一边吃吃的笑着:咱们贵州人的辣椒就是这样,大有与我何干的无辜!要说贵州与四川均吃辣椒,四川以红油,花椒做拌,辣是辣,顶多也就舌尖受罪,贵州的红辣椒则是先晾晒干之后,放入热锅中翻炒,焙的干干脆脆,放入牛肉粉,羊肉粉中佐餐,一不小心会呛到喉咙,盖因红辣椒的籽囊均被焙成粉末状,俺在贵州半个月就被呛到N回,嗓子眼冒烟不说,眼泪水也没少流。
青岩古镇已经不可避免走上了凤凰和丽江的那条道路,商业化程度日渐高涨。古镇里头热闹无比,游客熙熙攘攘如过江之鲫,街面两边摆满了各色商品,卖苗烟的,卖苗家蜡染的,苗银的铺子鳞次栉比,商家们热络地招呼着还美其名曰不能讲价。蜡染是不能买的,以前少数民族同胞到山上摘野果制作染料,自家纺线织布,可是如今店铺里头都是化学染料采用现代工艺流水线生产而来,买的意义大打折扣;关于苗银,基本上都是铜镀银,买来戴上要不了几天就会褪色,所以这些看看就好,切勿有购物的冲动。
鸡辣角,绿豆凉粉,糯米酒这些倒是可以品尝一番,特别是酸甜萝卜,普普通通的白萝卜被切成小片,腌成酸脆后,加入糖,漂在椭圆形的金鱼缸里头,淡红色的色泽煞是好看。老板娘从玻璃缸中捞出些许过秤,然后让不锈钢盆里加入些辣椒、葱、姜、蒜、麻油之类的作料,娴熟的搅拌着,立马色香味俱全,俺小心翼翼的捡起一片放嘴里吧咋,一股酥、脆、辣、香、甜俱全的味道在俺的舌尖上荡漾开来,如今打开电脑硬盘回看青岩,心里依然默念青岩的酸甜萝卜,久久难以忘怀!
来古镇并非是为了小吃,600年岁月给青岩古镇烙上了深深的历史痕迹。泛着青色的石板路面在岁月的人踩马踏之下,光滑可鉴,白色的屋檐和街边转角的檐角错开了古镇的天空,主街叉出去的横街墙壁斑驳,木板门饱经沧桑,在午后的烈日下默默注视着游客们的打望,仿佛诉说着曾经的繁荣和兴旺。总能在不经意间瞥见残垣断壁和几近腐朽的木雕,俺以为青岩的历史被保留在了横街上,而不是看似宽阔整洁修葺一新的正街上,在俺看来正街就是不折不扣的商业街,除了银子神马都是浮云。
岁月的风云给古镇留下了九寺,八庙,三宫,三阁,一院,一楼,沿着青石板路面穿街走巷可一一浏览,逼仄悠长的小巷,迷宫般纵横交错,修整过的赵公祠,精致绝美,檐角飞翘的万寿宫在阳光下显得更加丰姿绰约,明清的遗风在旁边的砖石墙上冗远沉淀。
转过背街,青苍苍一片。青的有些发亮的青石板被踩踏的如镜子般光滑,两旁的石砖墙蜿蜒前行,逼仄向前淹没在绿树浓郁之中,俺慢慢踱着步,或于拐角处驻足,或于某个破旧的院子门前打望,丝毫没有姜文于背街中的不安和焦虑。或行或停,或徜徉或发呆,背街都能引发些许淡淡的幽思,时空交际中总觉得巷子深处留有某些历史的彷徨和岁月的波痕。
青岩曾经拥有8座牌坊,现在仅存三座,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寿坊”,南门里的“赵理伦百寿坊”,南门外的“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从东门进来,北门的“赵彩章百寿坊”已经看过,沿着正街向着南门进发,看看剩下的两座牌坊。
南门内的“赵理伦百寿坊”位于定广门前,当年青岩古镇的黄金地段。标准的四柱三间造型,三楼四阿顶式样,高9。5米,宽9米,面北背南,典型的清朝牌坊风格,白色的花岗岩砌就,高大巍峨,牌坊两面刻有皇帝御赐的“七业衍祥”“昇平人瑞”题匾,牌坊正中横梁刻有镂空的“二龙抢宝”雕刻,横匾上下两方垫石为空雕双百果栏,上方有梯形垫背石5个,正中为空雕“龙鳌园”,里头镶嵌圣旨。左右四个石墩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的中国神话人物浮雕,石墩阿坝顶为“双含贝空栏”,四个护柱下设有四只下山狮。以牌坊的做工和所处地势不难看出赵家当年的财力,势力。一帮文艺青年围着牌坊摆着各种pose,穿着民族服装,或合影或艺术照,俺围着牌坊细细打量了一番,将将摸了两把牌坊,算是沾了百岁老人的长寿福气。
南门也叫定广门,也是青岩古镇唯一幸存的老城门。作为当年屯兵管道,此地是通往广顺和定番的路,所以称之为定广门,定广门城楼高14米,城墙高7米,宽四米,高大巍峨的门楼上挂满了灯笼,城墙垛口出插满了战旗,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的屯兵岁月,这座名副其实的石头城曾经抵御过N次的战火洗礼,兀自顽强屹立,连石达开也望城兴叹,坚固程度可见一斑。
沿着门前齐整的石板路,西行一直可以到平坝,安顺,随着现代文明发展,交通改善,这条驿道已经没落成乡间小径,永远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顺着驿道向前走,路上没有神马行人,秋日的余晖颜射在脸上泛起黄金般的色调,身后的背影如粘人草般如影随形,远处的农家乐门口三三两两有人在百无聊赖的泡着茶,打发着恬淡的时光。沿着小坡,趿上台阶,终于看见“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
该牌坊旌表的人物是周朝忠之妻王氏和儿媳刘氏。王氏含辛茹苦拉扯儿子,儿媳妇刘氏尽孝将婆婆此后到耄耋之年,且为周家抚养儿孙,教育成长传为佳话,节和孝萃于一门,博得皇帝嘉奖婆媳两世。建筑风格与南门内的百岁坊相近,四柱均有抱鼓护柱,正中横梁上有精致的“二龙抢宝”空雕。匾额上方梁柱有浮雕“荷花图”意出淤泥而不染,垫背石正中空雕“五龙图”中镶嵌“圣旨”立匾......
封建社会礼制藩篱,凡夫俗子万万不可簪越,“三纲五常”实不公平,男人去世,女人不仅不能改嫁,还要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方能作为典范而谋得一座贞节牌坊,被那个莫须有的“夫为妻纲”逻辑活活套在了身上,蹉跎了岁月,耗白了青春,万恶的封建枷锁,万恶的男权社会。
斜阳西照,古城里人头攒动,惟有洁白的贞节牌坊在余晖下暗自叹怜!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57次 发图:50张 | 添加到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