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暴雨后天气放晴,住在鼓浪屿漳州路44号的廖家后人暂时舒了一口气。尽管岛上日日游人如织,却鲜有人知晓,这摇摇欲坠的廖宅便是文学大师林语堂与夫人廖翠凤成婚之地。如今,这座百年老宅因产权问题长年失修,令人唏嘘不已。
记者前往廖宅时,只见正门已经封死,外墙剥落,原本雕刻精美的屋檐被白蚁啃去大半,墙上的玻璃窗早已不知所踪。廖永明老人引记者从边门入屋,屋里黑黝黝的,墙边摆放着烂掉的椽木。
廖永明告诉记者,每到大雨天,雨水顺着屋檐和墙面流成一挂“小瀑布”,在屋内形成10多厘米深积水。前一阵连日暴雨,他不得不找出斧子,在墙角凿出几个窟窿,才解了水患。“再不修,房子就要倒了。”
风华不在 后人无产权
建于19世纪50年代的廖宅曾是鼓浪屿3大欧式建筑之一。 原为带地下室3层结构,正门拱券高大,石阶修长平宽,直达厅室。那时的正厅十分豪华,一家人常在此举行家庭礼拜。
但据记者了解,廖宅的产权并不属于其后人,3年前被一家企业买走。鼓浪屿房管所的黄副所长告诉记者,每逢刮风下雨过后,工作人员都要抢修大宅。鼓浪屿从去年开始申遗,林语堂故居是其中一个申遗的重点项目。按照规定,廖宅的产权人应该承担起维修的责任。
要对房子全面翻修,居民必须搬出。廖永明颇有些无奈:“我们不符合政府安置房的申请条件,搬出这里就无处可去了,也实在舍不得搬。”
台北故居 可资借鉴
记者此前曾到访过漳州平和林语堂故居,尽避地处偏僻,但以其故居为基础建设的纪念馆布置得井井有条。而阳明山故居的保护可以说是三处故居中最妥善的。台湾林语堂故居文物专员陈怡燕告诉记者,阳明山的林语堂故居自2005年起就由台湾东吴大学经营管理,逐渐由“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向“名人故居”及“文学生活馆”方向规划。故居对外开放,与“林语堂学”有关的活动经常在此举行,而故居的日常维护与修缮则由东吴大学负责。
据记者了解,厦门大学在林语堂文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若能以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配合高校的学术积累,对鼓浪屿故居进行规划保护,也不失为一种尝试。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