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临淇水煎包
朋友到访闲扯淡,几壶茶水再约饭。
杯盏交错吹牛皮,借口喝高全忘了。
中学时陪同学到老家临淇镇玩儿,中午说用临淇水煎包招待我们几个贵客,同学笑称:“临淇水煎包,不吃后悔,吃了也后悔!”当时颇为不解,同学解释道:“不吃后悔是因为金灿灿的水煎包很容易勾起了人肚子里的馋虫,吃了也后悔是因为里面包的全是粉条和蔬菜末儿,价格还喉贵。”话语中透着一种无奈,也道出了那缺衣少食年代百姓的困苦。

待到同学家长买回来好大一包放桌上,我们几个顿时被馋的口水直流,想来这临淇水煎包兼得水煮、汽蒸、油煎之妙,色泽金黄,一面焦脆,三面皮却特别软嫩,香而不腻,底儿却煎的薄而脆,一个包子两种口感,真是妙不可言(还真如同学所言,皮薄省面,水煎省油,馅多好吃,里面全是粉条和蔬菜末)。同学看我们欢快地吃着,嬉皮笑脸地嘴里念念有词:“等将来咱们有钱了,我天天请你们吃最好的临淇水煎包,让你们吃个够!”说完竟哽咽了起来,此后多年,我对临淇水煎包再没有了品尝的兴致。
在省城求学时,忽然看到校餐厅一家招牌上赫然写着“水煎包”,顿时刺激了我的馋虫,兴冲冲一看却立马泄气。那只不过是把蒸熟的包子在锅里用油重煎至了微黄,这也配叫“水煎包”?我于是耐着性子给大厨讲了一下什么是正宗临淇水煎包,可惜我本就是纸上谈兵,讲得糊涂,他听得怎会明白?
工作后走南闯北吃过很多铺子做的水煎包,可惜,街头巷尾的包子铺总是那么平淡,经营水煎包的人,在这个逐利的时代,谁还有耐心去钻研煎包子的技巧?都不过是一餐平凡罢了,虽然无论在哪里,锅盖掀开的一刹那,水煎包的色彩和香味都很可观。
直到前几年到永城出差,当地朋友拉着去吃“牛肉水煎包”和喝“饣它(sha)汤”,在街角巷尾寂静冷僻处拐弯进去一个大院子,里面热气腾腾熙熙攘攘乌泱泱满坑满谷的都是食客。朋友指着盖着盖子正在“咕嘟嘟”往外冒着热气的大煎锅吆喝一声:“要10块钱水煎包再给焊上10个鸡蛋。”老板应允后手脚麻利地将10个鸡蛋充分搅匀,一股脑儿浇到了紧密相连的那几十个水煎包上。一会儿功夫,香喷喷被金黄色鸡蛋包裹着的水煎包就出锅了,那特点鲜明的美味记忆于脑海中成了久久不褪的清晰场景。
前些年回林州,朋友推荐说黄华景区门口的临淇水煎包很不错,建议前去品尝。当我开玩笑说:“临淇水煎包,不吃后悔,吃了也后悔!”并把故事讲给朋友时,朋友笑着说现在还是这样,只不过现在条件好了,那个“吃了也后悔”却早已演变为了一不小心吃得太多了,撑得肚子疼而后悔。

因着心有记忆,特意观察了一下店家的做法:馅的配比恰到好处,韭菜鲜美的汤汁被粉条充分吸收,再配上炒鸡蛋和临淇豆腐,一荤一素两种蛋白质完美结合;独特的手法包住了更多馅料,似乎有多少都能包进去,先将平底油锅烧热后放油,把水煎包依次码入锅底,不盖盖子先煎半分钟煎至半熟,再放粉浆水至三分之一处开煮,待水蒸发完再焖一会儿,锅里不再发出滋滋滋的声音就说明煎好了,关火焖半分钟就可以出锅了!这火候和时间把握的及其精准,韭菜翠绿还略带辛辣的味道,粉条柔嫩却不软塌。
师傅说诀窍在煎煮时一定要盖上一个鼓起来的锅盖,这样有了水蒸气蒸的空间,水煎包才能底脆皮,其他面水嫩嫩!出锅时再滴上几点植物油,油便会很快钻到包子底下,油膜又可以没过包子全身,这样包子不粘锅,又油光发亮。
店家把皮包得很薄,油晃晃的大包子一出锅,像变魔术似的冒着热气、透着香气,透着皮都能看到里边的馅料,馋得人不想离开。待到一大盘热气腾腾的临淇水煎包上桌,褶子被煎成金黄色,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菊花,看着那漂亮的花纹,一桌人忍不住都动手了。金黄色水煎包,轻咬一口,即有鲜嫩的韭菜和新鲜的鸡蛋味儿香气沁人心脾,随后是微甜的感觉,如果吃到脆皮还会发出脆脆的声音,混合着粉条吸收了韭菜的汤汁,味道非常鲜美。
在这里吃完临淇水煎包,再喝上一碗炒米汤,既能品尝到奇特的山醇野香,又能起到除湿、暖胃、止渴、养津的功效,真是一举两得,同时也找回了童年的美食记忆,真不赖!可喜的是,时至今日,能做出地道的临淇水煎包的手艺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就是在临淇镇上,也很少能见到了,但临淇水煎包的美味却不时地敲打着我的内心,那是乡愁……
今天看到台湾知名作家舒国治先生对台北小吃情有独钟,因其长居台北,且家中从不开火,长年以小吃解决一日三餐,久而久之便成了台北小吃的“活辞典”。我想,临淇水煎包肯定比舒国治记录的台北古亭市场所售卖的高丽菜(包心菜)猪肉馅水煎包,要好吃的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