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生活的体验与实践(二)
2014年5月12日至16日,赴瑞金、会昌。
5月12日,阴。赴瑞金。
途经休息区,看多名游客手持手机仰头拍照,并雀跃欢呼,顺他们视线,看到建筑物上悬挂着“于都休息区”五字。看来是外地游客,鲜于途经于都。
抵瑞金,赴叶坪乡的田坞、黄沙、谢排三村。其中,黄沙村处叶坪乡东南部和赣闽边际。当年“闹红”时该村有不少人参军参战。原福州军区司令员江拥辉(1917年10月生,原名江祥桂。)就是从这儿走出的。该村有个华氏小村落,据说早年为躲避战乱从河南洛阳迁徙而来。八十年前,赣南苏区“扩红”,该村有17名青年参加红军,离开家乡前夕,在族群居住的蛤蟆岭上每人种下一棵松树,以示对家乡的眷念。后来,这17位华氏兄弟在长征途中全部牺牲。八十年过去,当年华氏兄弟居住过的老房子还在,但他们种下的小树已成参天大树。睹树思人,感慨万千。
http://img3.laibafile.cn/p/m/286079881.jpg(华屋村民曾经住过的老屋)
http://img3.laibafile.cn/p/m/286078094.jpg(华屋村民曾经住过的老屋)
http://img3.laibafile.cn/p/m/286078108.jpg(华屋村民全部住上了新房)
5月13日,阴雨。
赴瑞金市的日东乡陈野村、丁陂乡山溪村、万田乡茶亭村、云石乡梅坑村、黄柏乡合溪村,全程300多公里。
沿途看到,每个村落基本上都建起了崭新的砖混结构房屋和校舍,田间地头也是一片翠绿、生机盎然。但村头村尾遇到的多是老、幼、妇。村民们说,青壮年基本上都外出打工、经商了,逢年过节才能见到他们的踪影。到“三县交界”的丁陂乡山溪村,生态环境非常不错,在细细绵绵中,空气略带丝丝甜湿味。
途经村民陈金长家,看他家大厅摆着两个方桌,桌上摆放着七八样果食,十多位老、幼、妇围坐一起,喝大碗擂茶,吃客家果物,笑说当地俚语,热闹非常。我们以为主人家在操办喜事。村干部说,非也。这是农闲时节,村民轮流做庄,以茶果为媒,相聚交流的一种形式。

万田乡茶亭村,以山中古茶亭命名,盛产制作客家糍粑的大禾米。大禾米产量不高,每亩才300多公斤。当地大禾稻谷的售价为220元一百斤。当年大户人家修建的九厅十八井老屋,历尽数百年沧桑,现今还顽强地屹立着。
http://img3.laibafile.cn/p/m/286078551.jpg(万田乡茶亭村的古宗祠)
5月14日,阴、晴。
赴瑞金九堡镇沙垅村、谢村、清溪村;泽潭乡新丰村,武阳镇罗石村,谢坊镇塘背村、新民村、水南村、云龙村。
九堡镇名产九种:1青皮甘蔗、2特色花生(挖出时,带壳摇晃,有响声,干后再摇,无声)、3芋头(煮熟后隔夜不硬)、4生姜(脆,基本沒纤维)、5烤烟、6九尾松(传树冠九岔,可摆方桌)、7方竹(传观音竹筷点化而成)、8红皮紫薯、9红菜头(即红皮白心扁萝卜)。
九堡镇谢村有座“万缘堂”,大门对联一副,上联“万佛托梦鸿离苦得乐真善美慧民”,下联“缘因倚清安净念相继丁寿福禄圆”,门口坐一看守老妪,见人来,便进殿替客燃香上供。仰大殿高匾,书“罗祖堂”三字。佛龛供各路神仙十余座。欲询此堂来历,老妪失聪。有村民介绍:明清时有中原罗姓族人在此定居,并筑此堂。后迁走,仅此堂留今。

抵九堡清溪村,厨娘刘华香正忙午饭,我们与室外干活老农钟五生闲聊,忽见厨娘从厨房狂呼而出,众愕之。钟五生左操长棍、右提开山斧,疾入厨房。众随之,只见一条眼镜王蛇在下水道直身昂首、吐信示威。想建议钟五生捉其放生,但慌乱之中的钟五生,却将其扑毙。

来到藏于深山的谢坊镇塘背村,满山遍野是次原始森林。坐在村头的古树下,品尝着农家的红薯干、生花生、刚摘下还带有雨珠的枇杷和自酿的米酒,闻着从远处传来新建的小学幼稚的朗朗读书声。听着几位年愈古稀的老人叙说古老乡村的旧闻轶事。
http://img3.laibafile.cn/p/m/286079071.jpg(村民刚采摘下来的枇杷)
http://img3.laibafile.cn/p/m/286079081.jpg(市直单位捐建的希望小学)
问坐在村头休闲的老人们,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老人说,是增加收入的问题,如果能把全村那一万多亩山地改种油茶树就好了。顺着老人的手势,看到的是远处绵绵不绝的次原始森林。如果把它们全部砍掉改种油茶树,经济效益是上来了,当地农民收入是提高了,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却是极大。

5月15日,阴。
赴会昌筠门岭龙头村、芙蓉村、东西街道居委会,清溪乡半岭村,周田镇下营村、新圩村、紫云居委会,中村乡中联村,站塘乡南坑村,麻州镇坳背村、前丰村、湘江村。
龙头村畲族聚居地,蓝姓居多。畲族属当地古老民族,服饰、建筑和风俗异于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客族。

芙蓉村盛产芙蓉。村内有古寨一座。是明宣德年间,理学家朱熹第十一世孙朱子达率族人从福建武平迁来所建。其屋按客家风水和围屋风格,以朱氏宗祠为原点,用石材垒起里外三围,石寨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型似“扶手椅”。 寨前淙淙溪流,寨后绵延山峦。寨内还有216间房、9个出口、18个隘洞子、36个暗天井,沟渠东西互通。600春秋风雨磨砺,石寨好如初,但曾群居数百人,现仅有七、八个年迈老人在固守。
http://img3.laibafile.cn/p/m/286079711.jpg(当今留存几百年的宗祠)
76岁的朱桂东老人抽着旱烟,像一尊苍老的雕像端坐在堆满了杂物的老屋中央,靠近门口的灶台上放一口辫不清年代的铝锅,锅上压着一把残锈的斧子。老人说,锅里放着准备做饭的米。此时是上午九时半,老人是准备早餐还是午餐?朱桂东老人育有两儿两女,早已成家并在寨外建了新房,为何老人还要在破旧的寨里独自活?
http://img3.laibafile.cn/p/m/286079373.jpg(图为朱桂东老人)
77岁的朱毕桂老人也育有三个儿子,他们早已搬出寨子并在外建了新房,但老人仍独自吃住在开了三十多年的老寨小卖店里。曾经热闹非常的寨子如今已空空荡荡。我们与老人聊了十多分钟,既没见到一个行人,也没看到进店买东西的顾客。但惨淡的经营好像没有影响到老人坚守的心情;
http://img3.laibafile.cn/p/m/286079419.jpg(图为朱毕桂老人)
82岁的蓝来桂老人(女)虽然吃用由儿子供给,但她每天都喜欢坐在朱氏祠堂门口,一动不动地凝着远方……。这些老人都育有女儿,早已成家立业,都有能力赡养他们,但他们仍留在这里,我感到,这不仅仅是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他们的生活印迹和精神寄托。
http://img3.laibafile.cn/p/m/286079445.jpg(图为坐在宗祠门口的蓝来桂老人)
会昌县清溪乡地处深山,矿产丰富,景色极佳。在村部附近一栋刚落成新宅门口,看见一位腰拖换液袋、神情憔悴的中年妇女坐在家门口无助地向外观望。她叫何六妹,今年36岁,育有一男一女,大的15岁(男),小的12岁(女)。经询问,上月她查出患肾衰竭、尿毒症,每天需给身体的血液换液。由于家境困难,支付不起高昂的费用,住院不久便回家自行治疗了。丈夫用家中仅有的一点积蓄,拉回了一车换液药物(其身后的纸箱)。
http://img3.laibafile.cn/p/m/286079555.jpg(图为何六妹)

遵医嘱,何六妹每天要自换透析液4袋才能维持生命。每袋42元,一天开支168元。何六妹说:“只要按嘱透析、用药,有人熬过了十个年头。”但每月透析最低费用5700元,另800元药物不计,一年6万多元。当地农民年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计,何六妹家世代为农,这高昂费用,让她一筹莫展,脸上写尽悲凄和绝望。如今她什么也干不了,只能一天二十四小时拖着液体袋干坐在家门口向外面观看,对生存下去的愿望十分强烈。当时我拍下了几张照片,想给她的家人以后留个念想(如今几年过去,不知她现在安好否?会昌知情的朋友能否告之近况。)
5月16日,晴。
赴会昌县庄口镇禾坑村、庄埠乡下基村、白鹅乡水东村、水密乡罗田村,西江镇火星村、段脑村。
下基村小学,是所条件较简陋的乡村小学,仅有一栋简易平房(3间教室)、3名老师和58个学童。每名老师负责教一个年级,也就是一个班级。每个年级(班级),只有十几名学童,都是本村的留守孩。学童虽少,老师的教学一点也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