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是孩子的接种手册。
后来我看到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的《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汇编》第五集第7页上有一篇多名北大六院专家写的文章《1176例儿童孤独症一般资料分析》对孤独症的病因是这样描述的: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严重神经精神障碍,患病率约为儿童人口的0.2-0.5%,病因不明,治疗困难,早期诊断及干预,可望改善症状。第五集第30页还有另一篇文章《我国孤独症的研究现状(摘要)》,在文章的结尾展望一段是这样描述的: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孤独症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病例报告方面,至今尚无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研究报道,病因学研究方面的文献也较少,心理学方面定量的实证性研究处于启动阶段。既然专家都搞不明白孤独症是怎么发病的,作为不是医学专业的我就更搞不明白孤独症的真正发病原因了。中国自古就有“贵人语话迟”的说法,有的好心人也用这句话来安慰我,我也曾幻想我的孩子就是贵人语话迟,可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我的孩子说话并不迟,只是后来出现了严重的倒退。孩子究竟是怎样得上孤独症的?这个谜团一直困扰了我好几年,直到2013年6月底的一天我从网上看到一条标题为《疫苗后遗症的孩子们》的新闻,新闻上有一张图片说曾经学习优秀的李致康现在终日呆坐或者躺着,大小便都在床上解决。这条新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为我找到孩子得病的原因提供了重要线索。
既然接种疫苗能将原本学习优秀的孩子打坏,得上疫苗后遗症,那么我的孩子是不是也得了疫苗后遗症?带着这个疑问我翻开了孩子的免疫预防接种证,当翻到第12、13页第一类疫苗预防接种记录这两页时,感觉上面有四行被医生涂改过的地方有些乱,同时也更加引起了我的注意,会不会问题就出在这个疫苗上?孩子的接种证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被涂改的地方?查看接种证并回忆孩子当年接种疫苗的经历大致如下:2008年4月30日孩子6月龄接种疫苗时,医生说回家给孩子试吃鸡蛋(蒸熟或煮熟的),主要看孩子对蛋清是否过敏,并预约2008年6月30日接种下一次的疫苗。在孩子7个多月的时候给他吃了一点蛋清,吃过蛋清后发现孩子脸上起了一些小红点,就知道孩子是对蛋清过敏。2008年6月20日左右孩子着凉咳嗽,治疗一周左右痊愈,又观察了一周多发现孩子身体没什么不适,于2008年7月8日去医院给孩子接种疫苗,并告诉医生孩子对鸡蛋过敏的情况,医生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给孩子接种了乙肝疫苗,在麻疹疫苗第一剂次接种日期栏写上08.7.8,疫苗批号栏写上07060205,后又将日期栏的7.8划掉,疫苗批号栏做了涂改后又划掉,后将08.7.8日期写到乙肝疫苗第三剂次接种日期栏,将07060205写到乙肝疫苗第三剂次疫苗批号栏,在麻疹疫苗第二剂次接种日期和疫苗批号栏写上鸡蛋过敏 家长自述,后又划掉,并告诉我等孩子吃鸡蛋不过敏了再来打麻疹疫苗。大约孩子快满一周岁的时候无意间又给孩子试吃了一点蛋清,看孩子脸上不再起小红点了,也没有其他的异常反应,就开始慢慢给孩子吃鸡蛋,从少到多逐渐增加到每天蒸一个鸡蛋量的蛋羹给孩子吃。孩子1岁左右就开始学说话,没用多长时间孩子就学会了单字、双字、三字、四个字的字词共100多个,也会用手势表示再见、OK还有一些简单的数字,看孩子吃鸡蛋不过敏了就在给孩子接种其他疫苗时告诉医生孩子吃鸡蛋不过敏的情况,医生就给预约了2008年12月11日接种麻疹疫苗,接种时医生在疫苗接种证第12页表格边框外端空白部分写上鸡蛋过敏 现已不过敏 08.12.11,并在第13页麻疹疫苗第1剂次行进行了登记,接种疫苗后孩子并没有发烧,也没有持续的严重的腹泻,身上也没有起小红点,就是过了几天偶尔夜里会哭,哭的厉害了就呕吐,吐完了就好,所以也没太在意,再后来也就是2008年圣诞节到2009年元旦期间开始感觉孩子的情绪有些变化,变得越来越不好带,说话也比原来少了,教他新的字词也不再学习(原来教他说话,很多当天就会说,少数词语第二天也能主动说出来),由以前很少尿裤子变成尿裤子越来越多,当时孩子不发烧,也没有持续的严重的腹泻,能吃能喝能动,表面上也看不出孩子究竟哪里不舒服,所以一直都不知道孩子身上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还以为只是暂时闹闹脾气,过一段时间就好了,从来就没有想过孩子会得上孤独症这么严重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