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洪氏祖坟
洪秀全是我们花都名人,故居离城十里,一厅五房一排六间泥屋,高矮一至,大少相若,每房开门,极简陋,倒有个名堂叫五龙过脊。原故居于金田起义后被清军焚毁。
1961年按原房墙基重建;座北朝南,最西端那间是洪秀全夫妻当年卧室。我印象最深是故居前那株龙眼树,说是洪秀全手。清兵进村,凡和洪秀全有关都遭到破坏,龙眼树被劈成两半,推倒在地还放火焚烧。不料来年春到,两段枯木竟抽出新芽,生命力之顽强,让人惊诧。今数百年,已亭亭如盖,外型非常奇特:树身裂为两半,倒卧在地,枝杆盘如虬,曲而上,当地人称之“五爪金龙树“,远看像巨大磨菇贴在地面上。
名人故居,多无可观,人文历史,足以供人缅怀、凭吊、追忆。不知是心理原因,还真的人杰地灵,常常笼着一种神秘或异端。有关洪秀全的“神奇“,还有其祖坟。古人好玄学风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祖宗山坟却半点不能含糊。传说洪氏祖坟就是风水宝地,更有宋代堪舆家的诗为证,据传洪氏后人,便是凭此诗按图索骥,将先人迁葬于宝地,果然到洪秀全便成大气候。
风水之说不足为凭,所谓宋代堪舆家诗多半是后世好事者附会之作。且不说宋至清历时数百年,既是宝穴为何一直没人安葬?或曰别人不识不知,洪氏先人不过是普通农户,又从何得知?显然是洪秀全出名后,便有诸多传说附会,此谓名人效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洪氏祖坟不论葬于何处,该处便是宝穴。还真有人相信,陈济棠就相信,“南天王”出资让洪氏后人择地别迁,原址改葬其母。其事见于上海《申报》,似乎不是空穴来风,陈母也确实葬在洪氏祖坟附近。陈为广西防城人(以前属广东),有人考证陈主政广东时其母已逝,葬于故乡,突然迁葬广州北面的花县(今花都),确实有点莫明其妙。陈济棠此举可谓画蛇添足且怡笑大方矣。且不说风水之说玄虚,果真,岂不知事有始终物有兴衰之理,不闻风水轮流转之言?君不见历朝皇陵均为风水宝穴,何曾有过永固江山?洪氏得之而兴,宝穴气运便尽,得之何用,徒招笑柄而已。果然,陈济堂葬母后一年,便败走麦城,失去南天王的地位。不知事隔近百年,陈氏可出人杰?
洪氏祖坟也确实是“奇地“,竟在湖底。花都芙蓉障芙蓉水库,数十年前才筑坝蓄水,之前是山陵幽谷,中有清溪婉转流淌,今尽为水泽,汪洋一片,枯水之年,湖底见天,洪氏祖坟才能重见天日,水库西岸,是昔日小山东面山坡,正是洪氏祖坟所在地,长年淹没水下。今年水库加固堤坝,库水排尽,湖底见天,洪氏祖坟重现,闻信急往寻觅。
说来惭愧,我一直不知洪氏祖坟在芙蓉障,更不知在水库湖底。早两月,上山取山泉,见湖水尽水底现,露出一座七八米长,一米来高的小石桥,样子简朴,四周风景虽然普通,远看也别有情致,尤其小小的石桥显得极为静美。“沧海”变“桑田”,改变总是新奇和吸引人,有在小溪边嘻聚网鱼,有在湖底四散“探秘”,三三两两,携老扶幼,络绎不绝。也曾心动,几次想停车下去,从电视上知道洪氏祖坟,每次经过,更是引颈东张西望,但总是没这份闲心。这回和女儿去看禾雀花,看花归来不过四点,还有时间,不由想起这片“桑田”来,更有洪氏祖坟堪寻访。女儿对历史文物很感兴趣。
湖水比以前已上升近一米,小石桥已被淹没。女儿很想看看那石桥是怎个样子,不由有些失望。我更暗暗担心,坟也把淹了,后悔没带女儿早些来。湖底是厚厚淤泥偶有沙地,淤泥干涸龟裂,足有手指深,踏上去软绵绵的,不敢用力。几条流入水库的污水渠,成了浊流,妨碍前行,也让龟裂的泥块更软,加倍难行。不知坟墓具体位置,只能沿着湖底向前漫寻,越走淤泥越软,不得不退回再作打算。我确实是笨,事后女儿也抱怨说:“老爸,你想呀,坟在水底,肯定不会在低处,你拉着我老往湖心去干嘛呢?在高处找不就行了。我的鞋子呀。。。”。往回走时,过一条“小溪”,女儿忙着用手机百度搜位置,心不在焉,用力小了,落脚太近,鞋子陷进了淤泥里。唉,扫兴。“要不,我们回去吧?”“不行,都这样了,找不到不是白受罪了么!”,女儿很坚决。我不由惭愧自己是叶公。
沿环湖公路慢行,已准备好失望而回。忽瞟见池底一处红绡一地,心一跳,一个急刹:爆竹绡,这里有坟。果然几座坟背映入眼帘。急忙下车,车门差点撞到路边一块石碑上。这才发现路边坚有一碑,上刻“洪公三”墓几个字,文化局立的立的文物保护。大喜过望,大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感觉。这几座坟差不多全是洪姓,可以说这一片是洪氏家墓,最大一座正是洪秀全祖坟,洪公三之墓。花县洪氏一脉,就是始自洪公三。青砖圆拱,有墓碑,祭台很宽敞,泥地插满后人祭奠未曾烧尽的香烛。没想到长期淹在水中,还保存得很完整,让人惊诧。洪公三有四子,立碑者正是四子共立,立碑时间为嘉庆二十年。其他坟也有墓碑,比洪公三坟略小,位置也稍低,显出尊卑之别。计有洪公三夫人叶氏,洪门谭氏十五世祖洪梧杨公、洪云辉公等四座洪氏祖墓。以洪三公墓为顶点,成菱形排列。都保全较完好,要不是砖隙间粘满河蛤贝,是看不出这些坟长年淹在水中。今年,洪氏后人在洪公三坟上面,水淹不到的地方,筑了一座后土,旁近还有余下的红砖。其余还有二座墓穴,已无墓碑,估计早已迁往他处,另有二墓被河沙淹没,只露出碑顶,不知是何人之墓。
我不懂风水,看不出此地有何玄妙。面山谷,东南向,地势低,难怪被水淹没。就算不蓄水,怎么看都是低洼之地,不似良穴。但这里不是洪氏祖坟原址,原址应是如今陈母墓。爬回公路,前行数十步,山坡树丛中有一小石径,不太显眼,两边植常见塔状柏树,这种柏树多植于坟前墓道两旁。不百级,到一空旷之地,四周是高耸老树环抱,寂寂荒山,忽豁然开朗,见飞鸟扑枝,闻啁啾声啭,心胸为之一畅。背山一坟茔,葫芦连络状,巨型墓碑,大致朝东。这就是陈济棠母墓,也就是洪氏祖坟原址,差不多在洪氏祖坟是正上方,直线距离大概二三百米。一上一下,以公路为分界,大致呈对称状。陈母墓没想象中的大,是建国后陈氏后人重修,不知原来是不是这个样子。
我不明白建水库时洪氏族人为什么不迁坟。不迁也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里却奇怪,官禄布村(洪故居)离这里数十里,为什么葬得这么远,难道真有什么玄妙?回来一查资料才知道自己的无知,原来洪公三由梅州迁到花县,是在福源水村落户安家,洪秀全出生后,才父才举家迁到官禄布村。福源水村具体在哪我不清楚,但我知道福源水库在哪,离这里不足十里,看名字就知道村肯定在水库边上。洪公三葬在这里,也算合情合理了,不过是就近安葬。但也有说,洪公三原葬在福源水村附近山头,是后来才迁葬这里。为什么要迁葬?所以传说是其子懂风水,得知宋代堪舆家其事,有意为之。
2014-04-15
图片网上找,找自己的太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