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所谓的自对,其实很不可取,是古代一些牛人写出很宽的对联,又通过自对处理之后显得更工整一点,后人没看懂,以为发现新大陆,东施效颦,导致对联越搞越歪,特别是最近一些年,好像不搞一点自对就显得不是所谓的“方家”,评委看见所谓的“自对”不评奖就好像显得自己不懂自对,导致自对泛滥,其实是歪对。
发一个大家津津乐道的所谓自对解析一下:
下笔千言 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 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第一句没啥异议,很工整,也有很多人不懂言是动词,“说”的意思,千和一此处都是副词,正,副词用作动词,相当于“ 正是 ” 后面桂子香时,槐花黄后,统统都是宾语,宾语是名词属性,整体就可以看着是一个大的名词。简约化就是,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节,下面,看是感官动词,后面统统作宾语,宾语名词属性,初中语文就有学习。看什么样的风景。相当于特征代名物。
其实很多所谓的借对啊,意对啊(宽泛的同句子成分相对)都是对仗的,中国楹联学会一群大佬不懂而已。以前的人是懂的,最近一些年一些基础知识差劲的家伙把持了中国楹联学会瞎胡闹导致歪理层出不穷遗害对联在人间,别叽歪古人不懂语法,但古人有专门的对课训练,训练语感,客观规律是存在一门语言之中的,古人可以意会,只是没现代这么系统的语法词汇。古代的虚实死活那一套把戏也是极不完善的,可以做基本的制导,但很不完善,很多时候玩不转,要靠对课个人感悟,现代有更科学的语法 了,对对仗可以很科学很系统很可靠的分析,就像用现代的机械去耕古代遗留下的土地一样,比你牛逼的能手能得太多。
修改了几个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