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回复 @eltonc 的“冠名中性化是符合足球行业客观规律的,你要想跟世界水平看齐,只有走相同的道路”(这次是直接抄“今日头条”一篇名叫《J联赛球队当年是怎么改名的?K联赛球队为何还有企业名称?》的文章的部份内容):
说实话,从足球,就能够看到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差距。
日本足球在职业化以前其实是企业联赛,球队也都是由财团控制,比如三菱、松下、日产等等。日本J联赛职业化缘起于1993年(比中国早一年),当时J联赛有的球队是中性名有的还是企业名。早在J联赛开始之前,「日本职业联赛之父」川渊三郎就提出了「百年构想」,而同时,川渊三郎还同步提出了另一个概念叫「地域密着」,就是要求职业足球俱乐部不能属于企业财阀私有,必须具有社会属性,应该扎根当地社会,并且鼓励当地政府或单位入股。
正是在这样同时提出的两个口号下,J联赛开始中性名化改革。J联赛球队也纷纷响应,基本上在1996年之前,就完成了中性化名字的改革。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J联赛之所以改名顺利,与中国联赛有以下几个不同:
第一,J联赛是从企业联赛过渡过来的,企业已经有了足够长的曝光率。日本的所谓「企业联赛」是从1965年就开始了,到其实行职业化的1993年,已经过了将近30年,而且90年代正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当时日本绝大部分球队其实对于企业投入的依赖性已经不是特别强,日本本土强大的消费能力已经能够让球队脱离或基本脱离企业来运转。
而中国的联赛则不一样。中国1994年实行所谓的职业化,职业化之前中国足球是专业化,也就是说,中国足球是从专业化直接跳到职业化,并没有经历日本联赛企业化这条路。
事实上,如果按照日本足球的形态来判断,中国足球从1994年至今,都是企业联赛,而非职业联赛。但直到今天,中国球队也无法脱离或者说基本上无法脱离企业注资。
第二,日本联赛职业化以后,提出俱乐部摒弃商业名称的同时,还提出了「地域密着」的理念,也就是要求俱乐部在当地扎根,并且鼓励当地政府、企业、单位投资入股,让球队有地域属性和社会属性。
而这一点,中国足球也没有做到。中国足球如今推行中性名,表面上是为了日后的足球文化和传统,但其实,中国足协已经对球队不得异地搬迁的禁令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前就有消息传说,足协对「异地转让」的政策开始松动,四川的一直球队就有可能迁往深圳。
而且,中国球队的投资方大多都是民营企业,这两年国企都已经开始从足球圈退潮,而地方政府单位更是几乎就没有涉猎过足球圈。中国足球根本谈不上「地域密着」,既然谈不上「地域密着」,自然中性名也就没有意义。不然,以山东泰山为例,如果中性名起了个泰山,过两年球队搬家到了四川,难道要叫「成都泰山」吗?
第三,J联赛球队更名是在职业联赛初期,各队本身就还没有形成职业球队文化,他们对于原有的企业名称并不在乎,球迷也没有对原有的企业球队产生过渡的归属感和依赖感。
但中国足球不一样。不管1994年以来至今的是企业联赛还是职业联赛,反正中国足协自己对外声称是职业联赛,既然是职业联赛,俱乐部就按照职业联赛的标准的打造球队文化。像国安、泰达、建业、亚泰、绿城、鲁能等球队,已经有了深厚的足球文化内涵。
如果中国足协的中性化命名在1994年的时候一刀切,相信没有任何俱乐部有反对意见,哪怕拖延到1995年1996年都可以,甚至说哪怕拖延到中超创办的时候,也还好说。现在一拖拖了20多年,原有的球迷文化已经养成,再一刀切就不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