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极具杀伤力的疑点出现了,现在接着说。
先给不知道的朋友说说事件的背景:“杯中放纸”是1999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赛题目。当时韩寒根本没有接到复赛通知书,错过了复赛。举办者得知具体情况后,决定给韩寒一次补赛的机会。重新给他单独设立考场,重新命题。为了公平起见,作文题只好临场现出。主编李其钢就用考场的现有条件,拿来一个玻璃杯,把一张纸揉成一团,塞进有水的杯子里,只说了一句话:“就这个题目,你写吧。”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后,纸团沉到杯底,韩寒的文章却浮出水面。
于是,《我能证明<杯中窥人>不是韩寒写的》一帖的楼主在照葫芦画瓢一板一眼地做这个关于纸是否会沉的实验后,很快就遇到了麻烦,因为有人回帖质疑他的实验有大问题,啥问题?——纸的材质不对。(他开始只用了白纸和报纸等)
对啊,既然是实验,又想用实验达到证明“当年考场上的纸并不能在杯中沉没”这一结论,那么实验的用纸就一定要严谨,最好能找到最接近当时用纸的材质。但究竟当年出题的李其钢主编用的是什么纸呢?于是理科生们就又开始动员起来了,在网上检索了一番后,得到的答案却让大家都傻眼了。
因为他们在网上公开的资料里检索后到得到的结果不一样,一共有三种说法,分别是:
A、白纸(“证据”来源:三天前李其纲主编亲笔为韩寒作证的文章《对一种诽谤的严正声明》)
B、道林纸(“证据”来源:韩父的出版著作《儿子韩寒》中的叙述)
C、袋装茶叶包装纸(“证据”来源:当年央视《对话》栏目中,作文大赛的主办方《萌芽》杂志的女编辑胡玮莳的口述)

女编辑胡玮莳在《对话》栏目中的截图
由此可见,这三个说法都是第一手“证据”,若按法律意义而言,都是采信度最高的证据,毕竟都来自于当事人嘛,所以,这下彻底把这帮理科生搞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