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语文643期】蔺主任红了的背后:不是“懂不懂”,而是“通不通”
主笔|贾也 官方微信号:tianyaguancha
导语:风起于青萍之末
近来蔺主任红了,大有胜过马列老太太之势。2012年前蔺主任以小女人的姿态示人,挺生活的妈妈生活,调侃人生,吃吃火锅、谈谈足球、说说儿子,时不时吐槽一下北京的交通、国航的服务,而关注的粉丝是李开复、邓飞这些所谓的公知、大V,大致感觉是岁月静好,安之若素。但2012年后,文风陡变,表现出其攻伐性,这到底是怎么一个过程?这更值得我们去细细去分析一下特殊时期的舆论生态。
一、心路历程,华丽蜕变
观察蔺主任的微博,2012年是个分水岭,2012年前她以小女人的姿态示人,挺生活的妈妈生活,调侃人生,吃吃火锅、谈谈足球、说说儿子,时不时吐槽一下北京的交通、国航的服务,而关注的粉丝是李开复、邓飞这些所谓的公知、大V,大致感觉是岁月静好,安之若素。
但2012年后,文风陡变,表现出其攻伐性,关注的对象就是小红粉们了,互为呼应,对一些人开始“群殴”:对凤姐去美国擦皮靯,是怎么去的,建议“查查谁给买的机票”;对PAPI酱的视频说有碍风化,毁人三观,建议“有关部门,该管管了”……俨然成为封建道统的“卫道士”一般的存在了。生活不易,舆论场就是名利场,所谓“鱼有鱼路,虾有虾道,各有各的道”,大家都靠搏眼球,混口饭吃,再者,何必女人为难女人呢?
蔺主任在极力地抵制西方价值观的同时,又在大肆地宣场起中国传统价值观,高举孔孟思想。她说:现在世风不古,都是西方价值观荼毒青少年的结果,导致我们社会道德沦丧,价值观失衡,社会失序,所以呢,需要用孔孟之道来重建社会秩序。蔺主任的思维方式也够紊乱的,简直到了一滩浆糊的程度。不是一直在说孔孟之道是封建糟粕吗?怎么用封建糟粕来抵制西方价值观的节奏,那根本不是你口口声声说的马列主义那一套啊,明显的神经错乱了,该找医生吃药了。
其实,我们不难理解她的心路历程。
只能说“你认真你就输了”,蔺主任或许在2012年左右恍然大悟了,用她的自述来表达就是:“选择一种怎么样的人生?20岁的不明白;40岁的也不明白;等到50岁时,好像明白了。”她明白了,这是我的职业,我的职业,我的职业,我是共青团影视中心副主任了:不拿去美国擦皮鞋的凤姐、在网络上调侃逗逼生活的PAPI酱说事,我岂不是“食君之禄,不怀君忧”;我是青少年国学教育办公室主任,我不宣扬国学而去宣扬西学,我岂不是“朽木为官,禽兽食禄”了。这两个官方身份注定我只能这么干,管它主义真不真,生意才是真金白银。
其实对于笔者而言,蔺主任不仅不懂马列主义,而且不懂孔孟思想的,属于典型的门外汉一枚,但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知道这是她吃饭的生意。她在这个位子,必须这么做,这叫“在其位谋其政”。
可以这么说,她已经修炼成精,从原来的“套中人”成功蜕变成“双面人”,将工作与生活作了切割,将理想与现实作了切割,他认为生活和现实更重要。这就是小字辈到主任辈的心路历程,看上很可怕,但很真实,她已经学会在体制之下,如何体面地生活了。
这也是很多人的心路历程,简单地说,就是为了一口粮罢了,能够像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毕竟是体制内的异类。只不过现在,有太多的人把爱国当作一门生财之道,当作晋身之道,嘴上全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啊,他们是聪明,太聪明了,有些聪明到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罢了。
二、起于青萍,止于草莽
笔者在想:小字辈成为主任辈这段时间里,涌现出了“长鱼侯”、“花千户”等等“新晋青年”,脱颖出“侯小将”、“雷扛旗”等等“爱国青年”……俨然这个时代就属于这些勇于搞爱国主义“行为艺术”的青年们了。
在这个需要偶像并且急于塑造偶像的年代,国家此举深深地鼓励一批人,他们跃跃欲试,无不主动请缨,引来了诸如老辣陈香、椒江叶Sir、侠骨柔情的杨华等基层小吏;也引来了诸如司马南、孔庆东、张宏良等舆场达人,还引来了诸如王德华、朱德泉、许纪光等媒体人,更是引来诸如孤烟暮蝉、菉葭苍苍、平民王小石等来路不明者,纷纷扛着爱国大旗,声称传播“正能量”,但是他们并没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的只是破口大骂,大有“横扫一切牛鬼蛇神”革命者气概,于网络间喊杀之声不绝于耳,将矛头纷纷对准所谓公知、大V。
其实,这些公知和大V,更何况中国也没有多少真正的公知,只不过是这些人的“假想敌”罢了,诚然这些“假想敌”中确实鱼龙混杂,有不少伪公知混迹其间,但毕竟是少数,于笔者个人体验而言,刷刷微博还是要看看贺卫方、于建嵘、徐昕等人的意见,有理则听之,无理则弃之,仅作参考意见罢了。相比于小红粉们,我还是倾向于采信公知,毕竟他们都是实名制的,而且早已功成名就,没有那么急于功利,要拼命制造“眼球经济”,把自己打造“网红”。
真正将舆论空间搅得天翻地覆的是谁?不言而喻,正是这些唯天下不乱的人,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家的召唤,闻风而动,刻意制造撕裂,把舆论场弄成左右两个阵营,然后尽情地互相撕逼,将“微博大广场”变异为“撕逼大舞台”,从而借机脱颖而出。有的时候,笔者也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花落去。这到底是谁有意在制造思维混乱?如今人们从广场式的微博纷纷退却到沙龙式的微信,说句实在话,这些人实在功不可没——当然也是大家理性回归,告别喧嚣与躁动的大广场,回到宁静与温馨的小天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蔺主任就这段特殊时期里华丽转型的,或者说应运而生的。而在这段时间里,有多少风云人物脱颖而出?其实他们几斤几两,我们稍具眼光都可一眼洞穿的,这些人缺乏做人的必要底线,无不是将“主义”当作了“生意”,将“爱国”当作了“买卖”,蔺主任之流与那个口口声声说核平日本的杨华异曲同工,一个把自己儿子送往加拿大,一个将自己女儿送到日本留学,都是一路货色,言行分裂,口是心非。托马斯潘恩说过:“一个人如果极力宣扬他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那就是做好了干任何坏事准备。”这种“双面人”频频被扒皮,确实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说明投机分子实在太多、太多。
试想让舆论场多一点自由空间,结果会怎么样?再浑浊的水即使是个屎坑,也会慢慢地沉淀,终有澄澈的一天,但若有几个搅屎棍天天在搅动,那么永远就是一副臭气熏天的样子,看看他们的言语,他们如奉旨般搅动搅屎棍,骂娘喊杀之声不绝于耳,草莽侯小将如此,教授孔和尚也是如此……舆论已经偏离了理性,本来也不过就是几件小事非闹成天大的事来,这哪有澄清天下的一天?
三、不是不懂,而是不通
《潜伏》里吴敬中有句经典台词:“本来想好好露把脸,没想到屁股露出来了……”
蔺主任这回算是被扒了皮,露出了底裤,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送子女出国留学对于当下之中国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谁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官员也是人,当然概莫能外,大家都可以理解的。再说了,把子女送到美加英澳等国留学,比起送到朝古伊叙等国留学,还是相对靠谱了一点,毕竟这些“官二代”们比起普罗大众的后代更有“接班”的可能,会用他们所学知识和思想的应用到我们社会的,学了朝古伊叙那一套,那会让我们更遭殃的。
这些官员如此做,说明心并不瞎,他们真是懂,比起老百姓更懂,只不过“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这种装糊涂倒是一种大聪明,毕竟靠这吃饭靠赚钱,靠这送子女到国外去的,他们心里毕竟明白着什么好的。正因为如此,有很多人是只做不说,是随风潜入夜地做着。
但是,这位蔺主任不甘寂寞,急于功利到了邀功请赏的程度:报告凤姐有西方支持!报告PAPI酱在大毁三观!报告任志强有妄议之嫌!报告雷克在攻击中国!报告贺卫方在助纣为虐……有关部门快去查查啊,要不然天下要乱了,一直忙着扛大旗,四处咬人,真一口好利牙。
咬人咬多了,自然会被人咬,这是舆论江湖的惯例,蔺主任也落入这个窠臼,原因呢,自己一直高调抵制西方价值观,结果呢,把自己儿子早早地送到加拿大留学了,根本不想让自己的儿子接受妈妈的价值观。
画皮被揭了,本可学一下少林寺释大和尚的“不辩解脱”,偏偏还来个“与恶鬼争高下”的做派,露了裤底还非要装自己还穿着厚如铜墙的人皮底裤,写了篇文章进行一番反驳,无疑再秀了自己一次下限。舆论场可谓藏龙卧虎之地,随便站出一个人来,就可以将她打回原形。
她的口吻是这样的:你们懂不懂啊?你们啊,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你们啊,纯粹的有事没事就来瞎掰掰,图样图森破。她的逻辑是这样的:首先搬出袁部长来压阵作靠山,我是响应他老人家的号召,这是我的“政治正确”;其次声明我嫁人嫁得好,老北京媳妇一枚,生在房价疯涨的“好时代”,卖房供儿子留学加拿大,这是我的“屁股干净”;再次,我送儿子出国是大大地爱国主义的表现,学的是技术,用技术来报效国家的,这是我的“爱国行径”……blablabla一大堆,只想说明你们太LOW逼了,根本懂不了我的爱国,你们“不过如此”,所以,我不跟你们一般见识了!
这官口吻、这神逻辑,哪里在交流“懂”的问题,显然不是“懂不懂了”,而是“通不通”的问题了。
首先你在明摆要袁部长下水么;其次,继续懂了装不懂;最后,你真是无药可救。按你的逻辑事实恰恰是这样的:即使袁部长这么说了,即使要卖房子下血本的,我还是要不折不扣地送宝贝儿子去加拿大留学的。这不正证明这一个事实:你对西方价值观之膜拜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了。
这是典型的人前反西方,人后托孤西方,不是自打耳光?难道还在打他人脸吗?这不是自露屁股?难道还在拿好脸示人?这样一来你所谓正能量,只不过对人不对己,不过是演员表演的台词而已。大家扒皮是叫你好照照镜子,好好正正衣冠!结果还是入戏太深,梦里不知身是客,继续一晌贪欢起来。
结语:在批评与歌颂之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其实都有一个尺度,在这个尺度里,我们都在致力于美好,在舆论场里,需要我们怀揣最大的善:批评尖锐但并非攻讦,歌颂功绩但并非肉麻;理想丰满但并非既在,现实骨感但并非永在。“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个尺度不仅在民间,也在官方,在大家心间,需要双方互动,共同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