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风青杨
近日,广州提出赋予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学等公共服务权益,保障租购同权,遂引发舆论热议。这事情被许多媒体灌以“重磅”、“突发”、“炸裂”等醒眼的标题在网上流传。一些文章直接把相关政策解读为:只要你在广州,不管是承租人子女,还是学区房子女,统统就近入学,享受同等权利。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所谓的“租购同权”,是有诸多条件限制的。该《方案》明确规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具有本市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绿卡持有人子女等政策性照顾借读生;符合市及所在区积分入学安排学位条件的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其监护人在本市无自有产权住房,以监护人租赁房屋所在地作为唯一居住地且房屋租赁合同经登记备案的,由居住地所在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安排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政府补贴的民办学校学位)就读。解读这一方案,会发现租赁房屋并没有享有和购房一样的学区房权利,因为仅仅是由居住地所在区教育主管部门安排在辖区的义务教育学校就读而已,这意味着,这些学生可能不会划入就近入学(包括多校划片和单校划片入学)的范畴,而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极有可能的处理结果是,安排到该区域最薄弱的学校就读。
但首先必须承认,这一政策导向是好的。从好的方向来理解,广州市的租购同权,对于引导广大居民转变住房理念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能力购房,但孩子入学等又必须具有住房的人来说,租房也能解决子女的入学问题,无疑提供了极大帮助,帮助他们解决了最大难题。一旦子女入学的问题解决了,很多居民可能就会从购房转向租房,从而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而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房价的稳定,甚至带动房价的下跌,从而形成房价与住房租赁价格的相互制衡。
但众人皆知:僧多粥少,教育资源稀缺。蛋糕就那么大,怎么分都只有少部分人获利。就是说,户籍、购房、租房都不是必要条件,你只要有一样,就享有子女就近入学的资格。但注意,仅仅是“资格”。有资格参与摇号,不意味着你能摇中。就像国家为了扩大一本招生,不断刷新一本线下限。可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分数线,排名太低,你还是跟好学校无缘。
也有部分网友担心,这可能会催生一种新的共享经济——共享学位。一套房可分两次租,一次租入学指标,一次租实体房屋。房东一箭双雕,租客各取所需。只有少数需要入学指标的人承担了高房租,不考虑安家落户的打工青年,承担的房租可能并无太大变化。
房租到底会不会上涨?试想一下,“租购同权”意味着一所学校的学位要同时向租房者和有房者开放,没能力竞争房产的人,肯定会竞争房租。教育资源的不均是根本原因,稀缺的东西就是贵,自古皆然,以往是房价,今后将是房租。至于房价,如果上述推论成立,房租会快速攀升,意味着买房能够获得不错的租金回报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反而是长线价值投资,当所有人都看到赚房租的机会的时候,买房出租的意愿又会不断增强,结果就是买房的人越来越多,房价上涨不是不可能。
目前的大背景是,在中国的房价高企之下,政府面临着极大的住房保障压力,而真的大量建造保障房平抑房价,那是跟地方政府自己的“土地财政”闹别扭。所以,地方政府在推“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规范房屋租赁,很多时候把矛头指向了作为房东任意涨价,驱赶房客,这是很“得人心”的。“租购同权”的口号提出得正是时候,太有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的意味了。
从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角度,这份文件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其中的重大利好还不仅是租购同权,还在于允许将商业用房等按规定改造成租赁住房。这等于给前期购买了商住房的投资者一个解套机会。而扩大租赁市场,也可缓解大城市住房紧张格局,有利于稳定房价。相比于有的大城市打压商住两用房,广州的做法颇具前瞻性,是吸引人才流入、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更好抉择。
但说到底,学区房与好学校的教育资源绑定,且数量有限,也就是说房子的供给是一定的。而随着“租购同权”的政策实施,人们对租学区房的需求不断上涨,那么除了租金也会越来越贵,这样的结果就是,学区房越来越少,而需要学区房的人越来越多,不拼钱拼什么?物以稀为贵这句话还要怎么解释?如果不能解决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那么瓜就是有限的,吃瓜群众怎么吃?结果依然还是饿的饿死,撑的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