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的军队有好几十万,恭恭敬敬的退出了沈阳城……”
就在86年前的今晚22时许,日本关东军突然炮轰东北军北大营,攻击沈阳城。兵力数倍于日军的东北军,除了小股部队自发开枪抵抗外,在张学良的严令下,几十万东北军不战而逃。仅仅4个月零18天,东三省全部沦陷。
长期以来,由于受宣传的误导,我们总认为东三省的沦陷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的。其中最为关键的证据就是,蒋介石曾给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的指令。历史已经过去了近90年了,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即使蒋下达了“不抵抗”的指令,张也能拒绝执行。
1928年东北易帜之后,虽然名义上归属于国民政府,而军权、政权、财权依然独立。在那个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年代,蒋与张表面上是上下级关系,实质是各自独立的军政集团首领间的盟友关系。国民政府对东北的统治,事实上是有名无实。面对豺狼入侵自己的家园,张完全可以做到奋起反击。再说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即使蒋下达了“不抵抗”的指令,也阻止不了他的抵抗。好汉护三村,好狗护两邻。更何况他是统帅几十万军队的东北军主帅,而且这又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
其实,事实上蒋介石并没有向张学良下达“不抵抗”的指令。这一点是张学良晚年多次亲口所言。
1990年,日本广播协会采访张学良,张学良说:“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了,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政策”。随后,1991年5月28日,张学良在纽约曼哈顿公馆接受采访时,当有人问谁不让抵抗时,他回答:“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我下的指令,与蒋介石无关”。
后来,著名美籍华人历史学者唐德刚应张学良之邀,为张记录他的口述历史。当唐询问“九一八事变”不抵抗问题时,张亲口回答道:“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不但书里这样说,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这是中央的命令,来替我洗刷。不是这样的。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
听了张的话,唐德刚感慨道:“我们听了五十多年了,都是这个说法呢,都说是蒋公给你的指令呢!”。张学良又回答道:“瞎说,瞎说,没有这事情。我这个人说话,咱得正经说话。这种事情,我不能诿过于他人。这是事实,我要声明的。最要紧的就是这一点。这个事不是人家的事情,是我自个儿的事情,是我的责任。”……
由此可见,正是张学良的错误判断和恐日才导致了东北军的不抵抗,从而使东三省很快沦陷。过去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张学良被描绘成了一个民族英雄,不过是徒有虚名。
当年,被我们誉为民族英雄的张学良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张作霖被炸后,虽然他子承父业,成为新的东北王。但日本人也根本没有把他这个花花公子放在眼里。他沉迷酒色,甚至还曾吸毒。其能力和水平比他爹差得太远。他的对日政策就是三个字:不抵抗。难怪当年民众对他意见很大。记得当日寇侵占东北大半时,1931年11月20日的上海《时事新报》,刊登了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的打油诗《哀沈阳》: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这首打油诗斥责张学良在“九一八”日本军入侵之夜不顾民族安危,只知自己风流快活。诗歌一经发表,引起民众一片哗然。诗中涉及了三个女人:赵四、朱五、胡蝶。赵四即张的红粉知己赵四小姐,胡蝶乃电影皇后胡蝶,朱五即当年号称“北洋名媛”的朱家五小姐朱湄筠。张学良晚年接受唐德刚采访时说:“我最恨马君武的那句诗了……”尽管后来证明诗歌所指与事实有一定出入,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就会发现,其实当年民众送给张学良“风流将军”和“不抵抗将军”的两顶帽子还是比较贴切的!
许多人都知道张学良晚年曾写过一首诗:“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我虽并非英雄汉。唯有好色似英雄。”呵呵,过去出于某种宣传的需要,我们给张学良头上戴的光环太多,虽然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但他倒是一个很率真的人!
高粱叶子青又青,是谁不打鬼子兵?历史不能忘记,但历史更不能篡改。86年过去了,倘若我们连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何谈纪念918,怎么对得起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又如何能保证那段耻辱的历史不会重演?!
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吴钩一言堂(wugouyyt)
备用微信公众号:吴钩壹言堂(wugy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