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上课啦
4、幼芽鞘的向光性与幼苗的向地性
幼芽鞘的向光性运动与一些幼苗的向地性运动都是生长性运动(生长的背后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推动就是能量),在黑暗中发芽黄化的燕麦幼芽鞘长到3厘米时对单方面的光照最为敏感,强烈的光源曝光霎那间就能引起幼芽鞘的向光弯曲。弱光的光源曝光时间就要时间长些,引起幼芽鞘弯曲的光照量Q=I·t才能引起刺激弯曲作用。(光的能量真的不可或缺,植物的尖端在吸收周围世界的无形的能量,有可能光的能量,但是能量多数都看不见无形的)。
达尔文在研究幼芽鞘向光性首先发现对感受光照最敏感的部位是植物的尖端(哇,尖端好神奇啊,尖端是不是植物的嘴巴呢,专门从周围吸收能量呢,或者尖端本来就有从根部上传到尖端的能量,然后这能量与周围环境的能量,例如光照的能量发生相互作用才产生生长素呢。不过我倾向于光照的能量对植物的尖端产生刺激压力,然后压力导致植物尖端产生生长素,植物本身从地下吸收的能量已经有足够能力维持幼芽的生长,这时外界的光照能量进一步使植物幼芽受到刺激,产生生长素就会使植物的一边生长快于另一边,所以植物出现向光弯曲)。(首先向光的一侧尖端吸收到能量,由于能量压差原理,使能量流向非向光侧,光照的能量刺激非向光侧尖端,然后就产生大量生长素,生长素就导致植物非向光侧长的快,向光侧长的慢,植物向光弯曲。)
达尔文在实验中发现幼芽鞘的向光弯曲与植物幼芽的尖端有关,当把尖端用锡箔做的小帽子罩起来,植物幼芽不论怎样受光照射都不会弯曲。因此,达尔文认为在感受光照刺激的尖端(感受器,好像动物人的嘴巴)与发生弯曲反应的伸长段(效应器)之间,必须有信息的传递(这里我认为信息的传递就是能量的吸收传递,生长素里就有这种能量)。
丹麦植物学家詹森把植物幼芽鞘的尖端削去,幼芽鞘就失去了向光性,当他在把幼芽鞘尖端放回原处时,向光弯曲又恢复。荷兰植物学家温特先把尖端中的物质渗入到琼胶中去,再将琼胶放在割掉了尖端的幼芽鞘的一边上去,这一边就生长快于另一边,然后就出现了同样弯曲效果。(这里不得不说,此时尖端从外界吸收到的光照能量已经刺激尖端产生了生长素,或者说光照能量存在于生长素中,能量不能离开物质存在,生长素被渗入到琼胶中,琼胶中生长素起到相同的使幼芽鞘弯曲的效果)。
另外一点就是幼苗的向地性是由于地心引力的影响下,横向放置的尖端中生长素的分配不平均引起的(还不如说是能量压差、浓度差引起的)。当把幼苗横向放置时,尖端的生长素有向下边集中的趋势,使得靠近地面的一边的生长素加多,因此茎部下边的生长使得它背地弯曲。根部的尖端下边的生长素更多,但是起到了抑制的作用,书本上是这样说的根部的生长素太多会抑制根部一边的生长、也就是说根部上边长的快,下边长的慢,整个根尖就发生了向地弯曲。
(在根部的向地弯曲,我更倾向于万有引力的影响,使得根部下边产生了太多的生长素,根部下边由于生长素太多,生长素里能量太多,根部靠上的那边生长素少,由于压差的原理,下边的生长素自发移向上边,所以根部上边生长的快,根部向地弯曲。总之尖端不能受到无形力量刺激,一刺激就产生生长素,生长素里的能量一定是反引力的能量的)。
总之,植物体中产生生长素的中心是在它的顶端,生长素由顶端向下传递,植物真的奇怪,促使植物生长的能量不仅能从地底获得,也能从上面幼芽尖端获得,毕竟尖端的尽头是无形世界的开始。
不得不说植物有尖端向下传递依然是能量压差原理快速传递的。当尖端受到单方向的刺激时,尖端的两边出现了电位的差异,生长素有向高电位集中的趋势。(这正是能量压差造就的,但一边受到刺激时,例如光照能量增多,电位变高,但是由于压差,能量流向另一侧,另一侧电位就高,生长素趋向与高电位侧,另一侧就生长快,造成弯曲)。
5、含羞草的感夜性与感震性运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