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以最为强大的力量统治中国,但是它的谋略究竟是什么性质呢?
蜀国的诸葛亮是战略家,也是蜀国的顶梁柱,他本是这里面的佼佼者,但是为何败北呢?
吴国是很聪明的,我们分析陆逊的谋略。
这里面只有一个战略家,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正确的: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而且诸葛亮的战略强调与东吴交好,但是关羽没有执行好,同东吴的关系搞得不好,但更是东吴撕毁盟约,错误在先,这点诸葛亮没有充分的估计到.诸葛亮是一个政治战略家,而不是军事战略家,他同司马懿之间的战争,都没有打歼灭战,每次赢一点,斩几个将,杀几千兵就满足了,而不是整个的歼灭司马懿,只有最后的五丈原才是歼灭战,但是天下大雨,诸葛亮败北!
魏国呢?魏国的谋士郭嘉与荀彧最为出色,他们俩都是多谋善断的角色.比如郭嘉的“十胜十败”:“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荀彧面对强大的袁绍也有几胜几败的分析,就是敌我力量的对比,分析对方劣势,再分析我们优势,发展我们优势,放大敌人劣势,以我之优势战胜敌人劣势.曹操就是这样做的.曹操实力最为强大.
东吴的陆逊是什么呢?陆逊是前面两个最后一道,就是直接解决问题,直接针锋相对,对付关羽可谓精彩,也是陆逊的出色之处.如:“关羽自恃他的骁悍之气,欺凌别人。刚刚开始有大功,就意气骄横志向狂肆了。他忙于北进,未存戒心于我。他若听到您病重,必然更加不为防备。如今,出其不意进攻,自然可以擒获他。您见到至尊,应好好计划。”陆逊并没有多谋,而是直接抓住其中一点就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较为出色,也是非常聪明的.
我们现在就是先战略,再分析敌我强弱,也就是多谋善断,最后就是陆逊的针锋相对.
第一步就是诸葛亮,第二步就是郭嘉荀彧,第三步就是陆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