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城市化才是走出当前困境的光明大道
2023年的两会作出了精简国家行政机构和人员5%的英明决策,上行下效,各地方政府也将紧跟中央的步伐精简机构和人员。精简机构人员目的是减轻财政压力,提高运行效率。受土地财政枯竭的影响,当前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亏空严重,很多地方发不了工资或发一半工资。要从根本上解决各级政府的财政困难,恐怕不是精简机构和人员就能奏效的。
目前中国国库有三个财源:税收、卖地收入、国有垄断企业上交的部分利润。中央财政收不到地皮钱,地方政府收不到央企的利润。90年代开始的国退民进私有化改革,各地属的企业基本上破产变买掉了,省属企业可能会留下一两家,因此地方财政主要靠卖地和税收;2006年取消农业税,地方财政又少了一笔收入。因而,向地产开商供地,成了地方财政主要收入来源。房子不能一直建下去(何况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卖地也就不能持续,土地财政已经走到了尽头,怎么办呢?答案是扩宽税源,增加税收。
没有工厂的县市税收来源主要是商家的店铺,即第三产业税收,这点收入很可怜。过去农牧业税差不多点了总税收的一半,没有农牧业税收和工业税收,地方政府无法维持正常运作。朱镕基就任总理后将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土地财政启动,加上那时中国工业化步入顶峰,两项收入殷实,取消农业税的条件具备。而现在,随着某些企业外迁及土地财政枯竭,恢复农业税又成了选项。
中国目前城市化率为65%。在工厂林立的地方,城市化的弊端看不出,而在没有什么工业的市县,大量无业人员聚集在城里,给就业、治安带来大麻烦。这些加入城市的农村人,在城里无地种,无稳定经济收入,大家一窝蜂开超市,开餐馆,卖夜宵,卖烧烤,卖菜,有的从事灰色行业和赌博卖身。当然服务行业需要人去做,可是,都不去生产粮食,生产工业品,拿什么去交易呢?一些公知精英,整天在媒体上大肆鼓吹城市化的好处,说什么可以把资源集中起来,避免分散浪费,还说什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学校、医院都设在城里,农村孩子上个学、看个病要长途奔波,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进城的农民成了难民,城市让他们的处境更糟糕,而不是更美好。这些公知精英,没有基本的政治经济学常识,全盘照抄美国模式,他们不但主张中国城市化率要达到美国85%的标准,在中国建十大中心城里,还要学美国玩虚拟经济,去工业化,这不是把中国往绝路上引吗?
城市化是工业化、商业化的必然结果,但它应该是跟随经济发展的一个自然过程,不能用政策揠苗助长。世界工厂也不是中国的专利,它是一面流动红旗。世界工厂最初在英国诞生,后转移到德国,二战后来到美国,70年代走入日本,80年代之后渐渐流向中国。随着中国工资的上升,逐利的资本将把一些用工较多的低技术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中国一些农村来的工人将失去工作岗位,这些人有的留在城里,有的重返家园,所以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破。一些公知诡辩道,城市化不是使耕地减少了,而是增加了耕地,农民都进城住高楼,家里的宅基地就空出来了,可以做耕地。这些人完全凭臆想瞎说,进城买房的农民家里照样建一栋,方便回家养老。再说,农村的一些地完全靠天吃饭,城市周边的良田土质肥沃,旱涝保收,万金难求,用山村里的地10亩甚至几十亩来换,人家都不愿意。一些老“顽固”,目睹良田被大片大片的建楼,痛心疾首,“这在过去可是要杀头的啊!”公知为地产商摇旗呐喊,地产商给他们红利,他们相互勾结,收害老百姓的韭菜。
当前美国急于拉着一帮小兄弟跟中国脱钩,对中国进行技术围堵,不管美国的跟班最终的决定如何,美国与中国脱钩是铁了心了。美国要重振国内制造业,即使制造成本翻了数倍也在所不惜。无论美国行动成功还是失败,免不了对中国制造业产生一些冲击中,戴尔就决定2027年完全退出中国。面对往后的形势,我们要有所准备。中国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失业人口太多,而粮食40%又需要进口(中国生产的粮食只能管住碗里的饭,菜碗里的肉所需的粮食是进口的,过去我们一直以工业品换粮食),将城里的富余人员转移到农村从事农牧业,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建设农业强国,这是个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农业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科技化。要对耕地重新规划整理,修好植耕道、灌溉渠,以适应机械化耕种。生农村厨余垃圾和人畜粪便要走向耕田,不能再学城里搞垃圾填埋,这样既可减少化肥使用量,节约农业成本,又能明显改善农产品品质,改善土壤的透气性、保湿性,还有利于保护环境。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建设秀美、和谐、富足的农村,是城市繁荣的有力保障,也是国家长盛不衰的物质基础。与其把农民赶进城过浑浑噩噩的日子,不如让他们做个农场主,这样即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又解决了就业问题,也让农民活得有尊严、有滋味。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26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