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间康熙还写过一首《郊外偶作》:
乳燕衔泥花影静,鸣鸠唤雨树林深。
豫游不独题诗意,要识熙熙皞皞心。
“熙”是光明,“皞”是洁白,玄子说他出来游乐不只是为了写诗,希望某人能明白他皎洁的心情。应该还是在暗恋中。
据《康熙起居注》:“(康熙十七年戊午五月)十五日甲寅。上驻跸碧云寺。”在这个地方康熙作了一些诗,关键要连起来看。
《驻跸碧云寺》
山寺通幽境,莺啼绿树枝。
幡红迎玉辇,刹凤驻云旗。
翠麓三乘辟,佳辰万骑宜。
松阴辉落景,游豫近臣知。
说他在碧云寺住下了,出来游乐只有“近臣”知道。
《碧云寺临云望月》
碧云夜望月初圆,星斗辉煌照九天。
滴溜涓涓无止息,此心长使若清泉。
这是晚上在碧云寺里看星星看月亮,说希望“心”就像这个清泉一样永远不要止息。看起来好像已经定情了。 从此“泉水”成为康熙感情描写的一个特殊符号,只要泉水不干,感情就不会变。这首诗非常重要,作为他俩感情开始的正是起点,后来的很多作品都是从这首延伸出来的。
泉水之喻让我想起红楼梦开头说的“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也偿还的过他了。”
第二天起来康熙作了一首《碧云晓起》
山中晓起听蝉鸣,遥对峰岑霁色清。
洞壑有年奇树老,梦回疑是在篷瀛。
一觉醒来感觉自己在蓬莱仙境。此处也很值得注意。因为从曹寅的诗里可以看出,他后来也时不时会有“要躲到蓬莱瀛洲仙境”这一类的想法。
可能心情太好了,康熙又写了一首《再赋碧云晓景》
夏早日方长,南风草木香。
清凉飘御扇,荒刹得恩光。
“荒刹得恩光”一栋破庙得到了“恩光”,还是“南风”(明清以南风指代男风)啧啧,难道第一次搞的是兰若寺PLAY?
后来一段时间康熙沉迷于在古寺和明代废园逛荡,比如来青轩。“来青轩”建于明代,自此远眺,千倾稻田尽收眼底,草木芬芳扑面而来,明万历皇帝御题来青轩匾额,康熙在轩内又御题“普照乾坤”匾及楹联一幅。
玄烨作《来青轩临眺二首》其二
来青高敞眺神京,
斜倚名山涧水清。
此日君臣同览赏,
村村鸡犬静无声。
前朝破园子有什么好逛的呢,恐怕只有鸡犬无声特别安静没人打扰是真的。这地儿现在很破败,长满了荒草,真的成了兰若寺了。
康熙在南苑作《月》
影送楼台照水明,金波荡漾远含清。
西山色净云初散,南苑风和令正行。
有月亮,有“荡漾远含清”,并且眺望那个跟人定情的“西山”。
这些诗作具体先后时间不得知,都属于十七年的作品,我们只能知道康熙这段时间还在石景山、法海寺、戒坛、潭柘寺等地方逛荡。
比如康熙有一首《登戒坛》:
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日沉沉。
碧墀静照寒松影,清昼蝉声响绿阴。
康熙《戒坛卧松》:
苍松卧如龙,蜿蜒鳞鬣古。肤寸起山云,用汝作霖雨。
苍松卧如龙,有蜿蜒古树皮如鳞片,肤寸间山云起,用清泉(良相)化霖雨来解旱,这不是卧龙承恩露是什么?把尚书里君王对良相说的“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用得这么黄……松树是康熙诗词里一个固定的意象,我认为这种有鳞片的,看起来像龙的躯体一样的树是指代他自己。而竹子,正直有节,往往用来指代曹寅。
曹寅自己有一首《马上望戒坛》:
白云满山谁打钟,马首西来路不逢。
据此相看如一梦,因缘还欠戒台松。
曹寅说欠着松的因缘,是谁的因缘,怎么欠的因缘,大家感受一下。
曹寅《晓游潭柘寺》
诸峰云未开,前途马已驾。
逡巡饭行人,纵览忘深夏。
幽光蒙青林,轻阴散丹榭。
古迹不可追,依稀见残柘。
坐闻流泉哀,百折空亭下。
康熙《咏潭柘寺竹》
翠叶才抽碧玉枝,经旬清影上阶墀。
凌霜抱节无人见,终日虚心与凤期。
竹子和凤凰的意象也已经出现了,凤凰非竹不食,空心的竹子在等待凤,到曹寅去世以后,康熙作诗怀念曹寅,都还是用的空心竹子的意象来指代曹寅。不由让人想到红楼梦中黛玉居住的潇湘馆,院中栽满了竹子,匾上写着“有凤来仪”。
两人能这么迅速进入状态,是不是之前也都早生情愫,暗自有意呢?身边人的连续死亡刺激了康熙,使他认识到“最是人间留不住”,有话要赶紧说出来,抓紧表白不要留下遗憾。
现在我们回头看上面康熙的几首诗,从他俩心意相通开始,之后的一段时间,康熙几乎每首诗里都有“清”字,曹寅字子清,应该就是用“清”“情”两个同音字在玩文字花样。
曹寅在此之前已经出版过个人作品集,后来他再版的时候,自己把康熙十七年之前的作品都删除了,从此开始了尽量“不谈外物”的写作,严守口风,吟风弄月谈经论史酒肉朋友,偏偏不谈自己。
而康熙,从十七年开始到他死亡,后宫里只有一天有皇后,就是二十八年他第二次南巡归来,皇贵妃佟佳氏病危,康熙立了她为后,册封一天后她就死了。之后尽管大臣们反复劝说讨论,他都没有再立皇后。
“三藩之乱”使满清朝廷面临着被颠覆的危机,幸好吴三桂命短没撑住。
当时纳兰已经从三等侍升到一等侍卫。而曹寅是御前二等侍卫兼正白旗旗鼓佐领兼銮仪卫治仪正。负责管理皇帝出行依仗典器礼仪事物。后来张伯行写的祭文中说他:“比冠而书法精工,骑射娴习,擢仪尉,迁仪正,翼翼乎豹尾螭头之恪谨,而轩轩然貂冠羽箭之高骞”。
皇帝出行,由两名治仪正掌龙头幡和豹尾幡,曹寅就干的这个活,戴着貂冠背着羽箭走在队伍前面,起得是看板郎的作用,所以我猜测他应该也长得不错。曹寅自己也很狂妄,他后来作诗说“凤子凤子,似我翩翩三五少年时。满巷人抛果,羊车欲去迟。” 凤子是蝴蝶,抛果用潘安典,羊车用卫玠典,全是古代有名的美男子,曹寅觉得自己年轻时候美呆了,估计他和纳兰都长得不错吧。
十七年冬天曹寅和纳兰就去组织鸿词科考试了,博学鸿词科是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是在正常的考试周期以外,增加的考试场次,算是特招生。
主要方式是由各地的地方官和士绅推举本地公认有学识、有名望的名士,直接参加这一考试。不愿意来的,用绳子绑着也要过来考。这个考试一方面的确发掘了很多被埋没的、具有实际才干的人,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很多名士都是明朝遗老,这样做也能拉拢人心,所以可说是一举两得。
康熙十八年开博学鸿词科,破格荐用人才,笼络汉族地主阶极,团结汉族部分知识分子。曹寅一共给康熙拉来人头143人,最后一等录取20人,二等录取30人。
之后康熙开明史馆,组织编辑明朝史书。这是满清朝廷里汉族知识分子和前明官员大批入仕的开始,康熙已经决意彻底接受和融入汉族文化,一杯水只有倒入大海里才不会干涸,满人的朝廷只有融入接受汉化才能延续寿命。今人在创作关于康熙的文艺作品时,大都不会注意到曹寅在这件事上起了什么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