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里面隐藏着每个人的无奈,和比自己更强化的窘境与油滑,我只是巴结上了时代。”黄渤曾在采访中说道。
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引发下岗潮。据《中国统计年鉴》记载,城镇集体单位职工人数也呈大幅下降之势,从1995年的3076万人锐减至2002年的1071万人,大批下岗职工开始进城打工,融入新一代城市移民的一部分。
随后2008年的金融危机像海啸般突袭而来,物价房租上涨、跳槽难、人才流失快,随之而来的是心态问题:预期值降低、压力剧增、消极情绪缠绕身心。在文化心态上也发生了转变,人们更愿意追求刺激、开放、多元的直观感受。黄渤、王宝强们提供了这种简易粗暴的娱乐方式,为市场的大多数接受。
2014年,四十岁的黄渤迎来了事业的巅峰期。国庆档三部大片《心花路放》、《亲爱的》和《痞子英雄2》先后上映,黄渤从“三十亿影帝”变成了“五十亿影帝”。在国内近乎偏狭的单以票房论成败的电影行业环境中,黄渤创造的票房神话,令外人咋舌,也令当事人眩晕。
“不能再这么演下去了。”黄渤用“盲”来形容高峰时的状态。他刹住了车,转而去演话剧。一身白T恤、牛仔裤登场,黄渤坐在沙发上,开始一段长篇独白。紧接着,他起身套上外衣,化身《活着》里的“福贵”。十年前,葛优就是凭借“福贵”一角摘获戛纳影帝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