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真正的含义应该和《大序》当中说的类似,即:“所美非美也。”
我们认为“美”的东西,也有可能不一定是“美”的。
整首诗是用了“互文”的手法,这里“扶苏”的含义是枝叶茂盛,香草佳木。是说高山之上,既有扶苏,也有乔松;淤泥之中,既有荷花,也有游龙。
这不是起兴,而是两个“暗喻”。和后面两句对比类似,“子都”、“子充”都是指美男子,而“狂且”、“狡童”都是指丑陋之人。
整首诗的意思是,无论在美好的还是险恶的环境当中,都有可能出现美丑杂陈的现象。而如何选择,这是需要采集者自己来仔细甄辨的。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对待事物的观感可能出现偏差,我们认为美好的、值得推崇的事物,实际上也有可能是丑陋的,是需要摒弃的。
而采诗人整理出来的民歌,呈献给君王观览,必然会有其用意,怎么可能把上不得台面的糟粕呈现给君王?
所以,这首诗是在告诫君王,需要明辨是非,反复思量,堪破虚妄,洞悉本质,这样才能使得天下清明,人民拥护。
综上,秦始皇给自己的长子起名为“扶苏”,实际上是对他寄予厚望的,希望他能耳聪目明,明辨是非,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