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运到发电厂的生活垃圾,先要在垃圾池内发酵5天至7天,然后进入焚烧炉焚烧产生热能,再转化为电能送入千家万户。2018年以来,海南省强势推进“垃圾革命”,在3年内完成了8个新建、扩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020年12月底,全省生活垃圾日焚烧处理能力首次超过日产量,扭转被垃圾“追着跑”的命运,也让海南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全省垃圾焚烧发电的省份,进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模范生”行列。】
海南关停全省垃圾填埋场 进行垃圾焚烧发电
海南日报 2021-03-03 09:34
三亚居民正在分类投放垃圾。本报记者武威摄
一个庞大、封闭的池子内,机械臂从空中降落,张开钢爪,抓住一堆刚倒入池中的垃圾。在20多米高的墙壁上方,玻璃窗装置的操作室内,工人正握着手柄隔空操控着机械臂。
这画面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海口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天都会上演的场景。运到发电厂的生活垃圾,先要在垃圾池内发酵5天至7天,然后进入焚烧炉焚烧产生热能,再转化为电能送入千家万户。
生活垃圾治理关乎民生,关乎发展。2018年以来,海南省强势推进“垃圾革命”,在3年内完成了8个新建、扩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020年12月底,全省生活垃圾日焚烧处理能力首次超过日产量,扭转被垃圾“追着跑”的命运,也让海南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全省垃圾焚烧发电的省份,进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模范生”行列。
全省垃圾填埋场全部关停
8座垃圾焚烧厂日处理能力11575吨,反超生活垃圾日产量
3月1日上午,一辆垃圾运输车缓缓驶入位于澄迈县老城经济开发区的海口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厂内工人打开垃圾池的大门,迎接垃圾车的转运。隔壁的颜春岭生活垃圾填埋场,大门紧紧关闭,往日车来车往的热闹景象不见了。
“包括颜春岭垃圾填埋场在内,现在全省16座生活垃圾填埋场都关停了,不再接受新产生的生活垃圾。”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处处长许虹介绍,海南省的生活垃圾日焚烧处理能力已达11575吨,海南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模式,已从无害化填埋为主转为焚烧发电为主。
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的转变,背后体现的是省委、省政府“民生至上”的价值追求,力求在发展中降低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促进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建立。
过去,海南省生活垃圾主要采取“卫生填埋+焚烧处理”的模式,其中又以填埋处理为主,焚烧为辅。截至2019年底,全省正常运营的垃圾焚烧项目仅4个,总设计处理能力为4375吨/日,而同期全省生活垃圾产生量每天超过1万吨。16座生活垃圾填埋场中,尽管有些已经超负荷或超库容运作,但由于垃圾焚烧能力的不足,填埋场不得不扩容、增高坝体,来继续处理每天源源不断新产生的生活垃圾。
“垃圾填埋场饱和了,焚烧发电能力又跟不上,当时真的是被垃圾追着跑。”许虹说,“十三五”以来,海南省的城乡保洁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农村的垃圾都集中处理,一些市县垃圾填埋场超负荷运营,部分垃圾不知运往何处,曾一度遭遇“垃圾围城”之痛。
垃圾问题是民生问题、发展问题,“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等现象频频被诟病,提升全省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的需求迫在眉睫。2018年初,海南省统筹布局新建5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同时推进既有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提标改造和淘汰升级,决心彻底转变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目前海南省有8家正在运营的生活垃圾焚烧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为11575吨/日,目前处理量为10999吨/日,补齐了海南省生活垃圾设施终端处置能力不足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