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纠结于我的时间,甚至于拿2个小时来完完整整的看个电影。今天,用两个一小时还是把活着看完了。我知道会有很多人写过很多字,关于活着,或者电影,或者小说,我只是写一些自己的,即兴的,片面的看法,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延续的
是暖暖的温情……
或者是由于我本身的当代意识吧,生活在一个喧闹的社会,本身就会对一些安静的东西异常敏感,生活在一个物化的社会,又会很容易的被一些温情触动。平常的我们,又很难从平平淡淡,从日常生活的压抑里发掘出那些闪光,这场电影,先用苦难来让人超越,然后让我们发现,发现一种令人感动的温暖,或者曾经也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也或者被我们视而不见。福贵,家珍,凤霞,二喜,有庆……那样的质朴,尤其是凤霞,那笑,笑的我的热泪盈眶……
一开始的福贵和家珍让人感到很遥远,有刚开始看的原因,也或者有导演故意的原因,就在那么一种开始和随后的反差里,让我们和福贵走的很近,很近。或者努力的内容不同,但是努力的拼搏是相同的,或者道路的坎坷不同,但是苦难是相同的,或者幸福不同,但是幸福的笑容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可以从很多的地方看到自己,比如福贵。
超越的
是历史的创伤……
余华也说过,他只有很小的时候经历过一段文革的历史,所以更多的是对于福贵本身苦难的把握。然而张艺谋不同,他是深刻的体验过那段历史,深刻体验过文革的人,那一段历史,那一段创伤,也就被他刻画的活灵活现。
也听过其他一些人的看法,很多不了解文革的人在看到那一段的时候,有的很难理解,有的会想笑,我也不了解文革,但我懂得穿越历史,我懂得历史的真实与无情。当我作为一个影子出现在他们的身旁,感到的只有深深的,悲凉。
我不了解文革,但是我了解那时的人,我了解那时的质朴与纯真。你别笑,他们真的是认真的,嗯,很认真!我了解他们,所以我了解他们的激情,他们是很傻,可他们很用心!我突然的就发现了一种悖论,或者,也只有那些纯真的人的世界才能产生那样单纯的革命,对于现在的人,永远不可能,也正如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的质朴纯真。
断裂的
是人生的拷问……
也或者,电影真的不需要拷问的那么深,所以,电影就在那样的一种温情中结束了。苦难结束了,也就结束了对人生的拷问。很多很多的作品,有着很多很多的苦难,为什么,余华的《活着》就那么能动人?就是因为他的决绝,他放肆的描写苦难,描写死亡,一直到一种绝望,到我们无法承受,然后再对我们说,活着。然后,或者我们才能触及什么。
电影里的苦难结束了,也就意味着一种对于人生拷问的结束,同时也就意味着以前的苦难也落于乐一种俗套,如所有电影,所有小说里的苦难一样,没有追问,没有崇高。也可以所,电影里的活着,没有能真正触及小说里活着的实质。电影版的《活着》,只是一个关于苦难,关于温情的故事。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