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自己摸着良心,你来西双版纳花了多少钱,如果你们自己来玩的话,至少一个人要交两千元钱。一毛不拔,铁公鸡,到一个地方一分钱不花,白吃白喝,心安理得,天上掉馅饼给你们,我都替你们害臊!”日前,又一段云南导游车上发飙的视频被上传到网上。(云南网1月31日)
传说中臭名远扬的云南导游在2016年春节前夕又火了一把,就连云南网自己也自嘲道:云南导游与游客“干仗”几乎快成了例行“节目”,使用百度为搜索引擎,输入“云南导游”,随即跳出无数条类似消息。相比以往“不满一万元就弄死你”的事件,此次该版纳导游稍显“温和”,视频显示, 中途有人打进电话,该导游对着电话说:“无所谓了,下岗就下岗了,我饿不死的。” 接着挂上电话继续发飙。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往人们几乎都是一边倒的斥责云南导游对游客这些上帝们过于彪悍,云南旅游部门也几乎在每次的旅游高峰期都会因为本地的导游丑闻而成为全国人民口诛笔伐的对象,著名广告词中“彩云之南”都快要成了贬义词。但其实人们也在思考这个总是凸出展现于云南的痼疾,为什么屡禁不止呢?难道真的只有云南的导游如此野蛮霸道吗?看来这似乎不太符合逻辑,导游也是一份职业,目的也是赚钱谋生,游客是上帝,这个道理恐怕导游不会不懂,凭什么做生意的人总要用种种刻薄的语言甚至暴力的手段斥责自己的上帝呢?难道他们犯傻不成?
非也,中国的旅游市场绝对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重要战场,各地政府也将拓展旅游经济当成了促进发展的最重要发展支柱之一,旅游部门当然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努力打造旅游品牌、抢占旅游市场先机,在这种大环境下,旅游市场争夺客源的招术也就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应运而生的所谓“零团费”甚至“负团费”噱头成了云南旅游普遍采取的争夺市场招术。可能想象,在中国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低价游甚至“零负团费”的诱惑力,绝对会令那些贪图便宜的游客上心,不就是想依赖游客购物嘛,你聪明,我也不傻,到时候我就不购物或少购物,你能奈我何?看起来是智商的比拼,其实是一种赌博的赌徒心态,导游在赌,游客也在赌,看谁心理素质更硬,但很多时候是导游同志们心理崩溃,游客占便宜的结果绝对是导游们血本无归,生计无着,一但整团都是过得硬的城乡屌丝级游客,导游发飙刺激游客的场景就成了必然。“一毛不拔 我都替你们害臊”,这被公认为相对温柔的发飙,甩客、威胁、暴力------,几乎成了云南旅游市场的图腾。
说到底,看清楚问题的实质后,应该明白在这个矛盾中,游客和旅行社,谁都没资格抱委屈;2015年的五月黄金周,一个过于云南旅游时因购物少被女导游陈春燕大骂没良心、不要脸的视频顷刻间红遍了大江南北,这个倒霉的导游下场自不必说,涉事旅行社负责人也被罚款2万元。然而时过境未迁,同样的故事又再度发生。到底是谁那么不长记性呢?应该讲,低价旅游包括所谓的“零团费”旅游,大报小道不知说了多少回了,可为何一直生机勃勃,屡禁不止,说一千道一万,无非还是一个“利”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既然应知或明知报团低价团参加旅游所可能带来的风险仍贪图廉价,无视规劝,那就是认可了和旅游团之间所达成的“默契”,就要有勇气履行这个双方所约定的“契约”,换句话说,这个风险是可以避免的,但既然选择了风险,那就要有勇气承担。可偏偏一些游客们不愿意承担自己所选择的风险,违背了双方的“契约”,得了便宜还卖乖,你不挨骂谁挨骂?这就是为何导游敢于让旅游者“自己摸着良心”的直接原因。因此,在这场闹剧中,游客和导游一样,都在扮演着各自极不光彩的角色,谁也别抱委屈,谁也没资格指责对方。
尽管如此,云南的旅游市场还是持之以恒的火爆,道理很简单,在斗智斗勇的旅游市场,“零负团费”的诱惑,根本上不过是一场利益赌博的道具,玩的是刺激。尤其游客们利用网络和媒体的渲染,以消费者维权的形象,总能够轻而易举的为自己贪图便宜的举动找到并占领道德和法律的制高点。显然,在这场围绕旅游市场的争夺和博弈中,导游和游客,到底谁是谁非呢,答案不言自明,没有赢家,混乱无序的旅游市场背后,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旅游主管部门不作为,至少是缺乏长远规划,导致导游与游客成了一门生意的对立面,成了赌博的游戏。
没有需求何以有市场?净化、规范旅游市场,是旅游主管部门责无旁贷的职责;不能只是旅行社唱独角戏。作为参与者,游客对提升旅游市场的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游客,如果我们一方面义正辞严地指责旅游市场暗无天日,另一方面却因贪图小利而无视规则,做破坏旅游市场规则的帮凶和推手,那么面对导游羞辱和谩骂,我们是应该怪旅行社手黑还是应该怪自己手贱呢?一分钱不花可以去云南旅游,当然云南导游会替一毛不拨的游客害臊,某种意义上说值得同情,无非导游玩不赢更机智的游客,毕竟人家也要吃饭吧。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