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全国“两会”开得很是热闹,随着五日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这届“两会”上的民生问题再次成为了关注焦点。
“一定能够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让我们的祖国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段段语句无不与民生相关。
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近几年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似乎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所有大大小小会议和文件的主题词。而这次的“两会”又再次列出了一份比较丰厚的“民生清单”。
对于民生问题,我们都知道它的重要性,国以民为重,民生问题解决好了,国家才能稳定、高速的发展,这些大家都清楚,也不用过多地去再说了。其实在“民生清单”之后,更值得我们注意的应该是公共财政的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一直所说的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可是在以往的若干年里,由于社会经济的滞后,这句话却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在那时,提起我国的财政,“吃饭财政”是最恰当的形容,薄弱的财政能力,仅仅能够解决基本的吃饭问题。在那样的日子里,我们没少羡慕过发达国家的高福利、没少盼望过公共财政对于福利投入的增强。而随着这些年来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公共财政也逐渐开始丰厚了起来,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所列出的“民生清单”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如果没有足够的公共财政实力做支撑,敢开、能开出这样的清单吗?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今后全国各地无论乡村还是城市,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所有的孩子上学都不用再交学杂费了。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明两年内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即使是最贫穷的人也要享有在吃、穿、住、用、行、医方面享有的基本的生活保障,并要求政府要对此负起责任。按照这个承诺,可以想象这需要一笔多么庞大的资金进行保障,如果没有相应的公共财政收入作为支撑,这样的愿景可能实现吗?
“民生清单”反映出的公共财政实力的增强固然让人欣喜,但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们从中看到了政府理念的转变,公共财政的阳光开始向人民普照、开始反哺人民,这才是最需要关注的。毕竟,作为纳税人的我们,终于有机会能充分感受一下社会福利的回报了。衷心地希望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问题的投入,能向民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真正普照全国,让最需要的人们都能享受到足够的保障,只有那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公平、和谐,国家的发展才能稳步前进。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