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ARS研究看中国的院士(转载)

楼主:ruthxf 时间:2003-04-28 10:51:00 北京 点击:4099 回复:60
脱水 打赏 看楼主 设置

字体:

边距:

背景:

还原:

我不太相信作者,希望有内行能够用事实反驳作者的观点。
  
    从SARS研究看中国的院士
  
    亦明
  
    SARS(非典型肺炎)的暴发肯定将成为2003年中国、甚至世界十大新闻之一。尽管有些问题尚不能遽下结论,但以下几点是世界目前公认的:该病最早发现于中国广东,病原体是冠状病毒,该病毒侵染性极强,已经对有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SARS公诸于世始于2003年2月11日。这一天,广东政府正式承认广东当时已发现305例非典型肺炎(非典)病人,并有5例死亡。2月20日,中国卫生部向世界卫生组织发出简报,称2月11日发现的急性呼吸道综合症(ARS)病原可能是衣原体(与细菌类似的生物),主要依据是从两例标本中“通过电镜观察到了衣原体的形态”(据新华社报道)。
  
    用“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到PUBMED数据库检索,发现最早报道这个疾病的学术刊物是《英国医学杂志》,它在2月22日介绍了SARS在广东的发生情况 [BMJ 326, 416 (2003)]。世界卫生组织(WHO)3月12日向全球发出“非典”警报。3月17日,WHO的科学家组织了一个包括全球欧美亚三大洲、9个国家和地区、11个研究机构的研究网络,其中没有中国大陆的科学家。3月21日,香港大学的科学家从患者体内发现病毒,根据电子显微镜观察,初步认为这是冠状病毒。三天后,美国CDC肯定了这个发现。[Science 300, 224-225 (2003)]。3月28日,中国正式加入WHO的研究网络。4月16日,WHO在日内瓦正式宣布,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是SARS的病原。这个病毒被命名为SARS病毒。
  
    中国决定正式加入WHO的SARS研究网络,已经说明对早先的“衣原体”病原说发生了怀疑。但在这之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控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教授还在向中国的记者宣布“衣原体绝对是主要元凶”。据4月4日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李立明介绍,洪涛院士在2月18日就首先通过解剖病人尸体发现衣原体样颗粒,并以此为起点,该中心目前已有了围绕衣原体在“病原形态学、免疫学、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非典型肺炎
  病原的联合攻关”。4月10日下午,在一个官方发布会上,洪涛通报了中国疾控中心发现冠状病毒的消息。但他同时表示,“个人认为,可能是衣原体和冠状病毒同时发生作用”。12日,洪涛再次公开表示,“衣原体和冠状病毒同时存在”。(《财经》杂志2003年4月20日)。即使到了4月23日,洪涛院士还在中央电视台上说:“我们发现衣原体老跟冠状病毒伴随,很可能它们两个有什么协同作用,
  要么是协同,它需要它,要么是它感染了,铺平了道路,冠状病毒给衣原体的供给造成温床,铺平了道路,这种可能性都有的。” http://www.cctv.
  com/lm/562/31/85449.html)。
  
    应该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把衣原体与SARS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洪涛领导的中国疾控中心是中国唯一从SARS病人体内发现衣原体的单位。截止到4月10日,他们也仅从5个样品中发现了含有与衣原体形态相似的物质。洪院士的发现几乎马上就受到了中国临床专家的置疑,从广州到北京,从2月18日一直到今天,洪院士在中国疾控中心之外几乎就找不到一个同行知音,日本专家就直斥SARS的衣原体病原说“违背常识”。[Nature 422, 459 (2003)]。倒是政府在4
  月上旬以前一直以洪院士的发现为制订宣传和防治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
    洪院士是搞病毒研究出身的,他凭借一双72岁高龄的昏花老眼,观看来自极少数几个病人的、放大了数千倍甚至上万倍的电子显微照片,然后就铁嘴钢牙地咬定SARS病原是衣原体,面对全世界的众口一辞,仍旧坚持自己的“发现”,其勇气、其自信真能让人敲破胸膛。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就根据这双昏花老眼来组织联合攻关,政府并且依此来压制、排斥临床医生的不同意见(见《财经》杂志2003年4月20日系列报道),这一切都令人感到这根本就不是在搞科学,而是在搞政治。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洪院士来说,重要的似乎不是找到SARS的真正元凶,反倒是要证明自己的正确。我倒想问一问:到底是院士服务国家呢,还是国家服务院士?虽然科学研究允许出错,但一个有良知的科学家应该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和胆识。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中国的院士不仅学术水平低劣,道德水准也不达标。
  
    如果说洪院士在SARS风波中的表现不能够代表院士整体水平的话,那么一群不包括洪院士的22名院士应该能够。4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先生领衔的22位院士向中国政府提出“以非典型肺炎防治为切入点构筑我国预防医学创新体系”的建议。读完这篇向全国公开的信件,我不禁再次为中国的院士脸红。22位院士,代表中国医学科学界的最高水平,怎么连一封正式的信件都写不好?通观这封信,几乎就是一些概念、术语的堆集和罗列,文字不通顺,语法有毛病,语气不连贯,说明他们缺乏基本的文化教育。这且不说,从这封信中,人们很难看到中国学术界自己的思想、见解、特性、和个性。如果说它有什么中心思想的话,那就是简单的一句话,要政府掏钱,建立一个象美国NIH那样的机构。
    中国有几个成语,叫做未雨绸缪,叫做亡羊补牢,叫做顺手牵羊,叫做趁火打劫。领袖的作用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匠人的功能是亡羊补牢,把损失降低到最小;无赖的表现是顺手牵羊,得捞一把就捞一把;流氓的本能是趁火打劫,你招灾我得福。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没有能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使人民免于SARS的灾难,就已经说明了他们没有科学领袖的能力和资格。SARS出现之后,他们又丧失先机,把研究引向歧途,遗害全国,波及世界,说明他们连匠人
  的功夫都不具备。现在又趁着全国上下苦于SARS荼毒之际,提出这么个建议,他们到底要干什么呢?
  
    美国现今的科学研究体制肇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目前除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和国家卫生科学研究院(NIH)之外,尚有能源部、国防部、农业部等众多部门扶持科学研究,主要是大学的科学研究。它之所以搞成现在这个政出多门的样子,既非政府的本意,也不是这个科研政策制订者万·布什的本意,而几乎完全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万·布什的计划是要建立一个统一掌管、规划全国基础科学(包括医学科学)研究的基金会,但由于他与议会主要成员发生矛盾,结果使NIH得到可乘之机,在1950年NSF成立之前,把医学研究的指挥权揽了过去。虽然目前尚看不出这个体制有什么弊端,但同样看不出它比万·布什的原定计划有什么优势。陈竺等22名院士凭借着自己对美国科研体制的一知半解,趁着目前这个混乱时机,想要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之外另立山头,自搞一套,既不合时宜,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谁都知道,中国的学术腐败根源之一就是科学研究经费的分配制度,而在所有的体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科研基金分配可以说是比较公平的。在目前学阀、帮派横行的学术界,在目前控制学术界的人士知识水平严重落后的今天,再另搞一套科研基金分配系统,无疑会使它成为某些院士控制的傀儡,成为他们垄断科研经费的机器。而垄断和控制只能够使学术腐败愈演愈烈。不仅如此,从洪涛的衣原体事件还可以看出,集权和垄断是学术发展的死路。中国科学
  的发展,目前需要的不是金钱,不是建立一套套的官僚管理机构,恰恰相反,中国需要的是砸烂这个机构,使科学家能够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获得发言权,而不是凭借自己的地位。
    要做到这一步,首先就要废除中国的院士制度。中国有句古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对中国的学术界来说,也同样:院士不废,学术无望。

打赏

0 点赞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举报 | 楼主 | 埋红包
楼主发言:8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作者:非典型老师 时间:2003-04-28 10:58:43
  顶以下
  
作者:pismire 时间:2003-04-28 10:59:18
  阅
作者:还是重新来过 时间:2003-04-28 11:03:40
  坚决支持!!!现在高校的研究也很腐败,学术腐败相当严重,原先怀着美好愿望的我,也对中国未来科学研究的前景感到悲观,有钱的都是政客式的人物而不是有才能的人
作者:还是重新来过 时间:2003-04-28 11:04:45
  老师们为了钱什么都不顾,不顾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不顾道德
  
作者:kizgm 时间:2003-04-28 11:06:02
  ding
  
作者:薄浪滔天 时间:2003-04-28 11:29:48
  这个“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自己就是假冒伪劣,问问他在国外的实验室取得什么成果,获得什么好评了?回国就攫取这么重要的位置?
  
  方舟子不止一次揭露过此人。我国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学术骗子最密集,所以才会导致“衣原体”这样天大的学术笑话。
作者:素名 时间:2003-04-28 11:36:04
  科学是什么,就是尊重事实
  好在这次是关系到生命的事,假的东西终于混不下去了
作者:kingwang 时间:2003-04-28 11:44:08
  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
作者:越穷越有劲 时间:2003-04-28 11:44:12
  中国正在掀起“海归”热,大家说说这里面到底有几个是货真价实的人才,又有多少是在国外呆不下去的“乌龟”?
作者:不锈钢dilly 时间:2003-04-28 11:47:20
  好文
作者:hyrong 时间:2003-04-28 12:02:54
  hehe,都是骗子,现在浮夸风太厉害了,能安下心来搞研究的又有几个?现在在高校里流行的口语是:“混”,悲哀,所以老外都不信你大陆的研究数据,因为很多是造出来的。我们学校就有一个长江学者抄袭别人的论文,可能是因为他太忙了,因为他还是一家著名公司的董事长,呵呵。
作者:巡航导弹 时间:2003-04-28 12:16:58
  支持一下!
  我认为:一个人当其年过四十后便开始保守,并且随着年令的增长而其保守思想日益加剧。纵观世界上有成就的大师们,绝大多数都是在四十岁以前就奠定自己的学术思想,有的可能已经成名,而有的虽未成名,但其思想体系已经形成。
  中国的传统当然是尊老爱幼,尊老便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尊重知识,
  但是其负面作用就是抹杀创新——抹杀他人特别是年青人的创新。
  与其说让一些七老八十的人继续搞没有任何创新的所谓科研,浪费时间、经费,还不如尽快让年青人接过来,这样有利于科学发展。
  当然对那些老年人我们依然要尊重他们曾经取得过的学术成果,也要尊重他们本人。
作者:孩儿她爹 时间:2003-04-28 12:45:43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骗子,主贴还是不要全盘否定吧
  
  但是现在确实存在着主帖所说的现象,而且也是狠严重的
  
  看来又需要改革了
  
  重名重利的年代,也难怪这样
  
  
作者:孩儿她爹 时间:2003-04-28 12:47:35
  想想也是,那些海龟,要不是美国混不下去了回来干吗?
  好歹美金和人民币还是8:1呢
作者:飞飞在2003 时间:2003-04-28 14:51:50
  洪涛实在搞笑。
  一个实习医生都会知道,如此严重的情况不可能是衣原体引起。身为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不懂起码的医学临床知识,这是中国医学界的耻辱!
作者:缺月疏桐 时间:2003-04-28 15:02:27
  入木三分,一针见血.
作者:托马斯潘恩 时间:2003-04-28 15:39:11
  洋人出洋相,奴才出奴相---都很搞笑。西装革履的奴才露出辫子来,就特搞笑。
楼主ruthxf 时间:2003-04-29 19:29:16
  ding
作者:exile 时间:2003-04-29 19:43:38
  有钱的都是政客式的人物而不是有才能的人
  ------------------------------------------
  
  说得好!
作者:天涯不远 时间:2003-04-29 19:46:40
  应废除的不是院士制度,而是现有的科学管理制度---
  知道现在有多少不懂科学的行政人员在决定着我们的科研方向--
  真正的学者和专家有多少决定权力
  他们的观点受行政多大影响--
  现有的院士绝大多数是有一定的水平的
  只是他们往往很难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作者:独木秀 时间:2003-04-29 21:26:22
  中国离诺贝迩尔奖有多远?从这里可见一斑唉。
作者:待兔山人 时间:2003-04-29 21:32:35
  尽管批得对,想想还是觉得这种人是批不倒的。
作者:benson 时间:2003-04-29 22:12:00
  一本正经地开国际玩笑。
楼主ruthxf 时间:2003-04-30 08:41:16
  对“从SARS研究看中国的院士”的一点更正
  
  pilgrim
  
  "要政府掏钱,建立一个象美国NIH那样的机构" 的提法至少在一年前就有了,而不是最近由于SARS事件而引发。虽然我没有见到正式的建议书,但在医学科研结构早就人所公知了。而这并非没有意义,一方面是希望国家增加投入,一方面是希望资源达到较好地配置。国内的医学科研投入与国际相比确实太少,人员流失非常之严重。考虑道现在的分子医学研究发展的一日千里,如果不能在这方面有所重视,那么就再也没有赶上去的可能性了。
  
  Google了那篇建议,是惨了些。那些人物是大名大名鼎鼎啊,呵呵。聆听过几位的讲演,说起来头头是道的,唯一的感觉就是他们大都已经成了教育家而不是科学家了,许是不屑对偶们谈什么专业吧,当然有几位的水平在国内还是公认的,更多的是逸事多多,呵呵呵。
  
  感觉亦明的观点有点偏激,确实绝大多数的院士的水平连美国的Assistant professor 也不如,但早期(1995年之前) 院士还是能够服众的,现在么,只要能压众就行了。
  
  洪涛当选院士是因为他鉴定出了几株新型的病毒,也许这是他能拿到这项任务的原因。他所在的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是国内病毒学研究首屈一指的单位,分子克隆第二版的中文版就是金冬雁等在博士生阶段翻译的,称为国内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红宝书,在国内读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硕士或博士应该都读过。我这么说是想说明病毒所现在绝对有能力解决SARS问题,如果资源能够合理利用的话,如果不麻烦老院士出马的话(虽然我认为老院士主动请缨的可能性更大)。这就
  摆明了一个问题,在国内这些院士们是被骄纵惯了的,在这个学科里舍我其谁?所以我认为不是中国该有没有院士的问题,是院士该如何产生,什么来制约院士的科研和社会行为的问题,这些也许更有意义。
作者:冷不防 时间:2003-04-30 09:39:34
  好。
  翻
作者:stoneboy 时间:2003-04-30 10:17:58
  洪涛这个名字已经遗丑天下。
  
  确定一个感染性疾病的病原有一个非常严格的标准——Coche原则。WHO就是按照这个原则最终确定SARS的病原是变异冠状病毒。身为院士的洪涛不会不知道这个连普通医学生都知道的常识吧?
  
  只能说他比较无耻罢了。
作者:妲拉 时间:2003-04-30 11:09:30
  顶。
楼主ruthxf 时间:2003-04-30 11:39:01
  ding
作者:植树节 时间:2003-04-30 11:53:48
  其实各行各业都一样啊。造孽。
作者:牛二 时间:2003-04-30 11:54:19
  你说哪个院?
作者:八单 时间:2003-04-30 12:04:18
  非典暴露出来的我国的弊端简直太多了,所以可以用哲人的话: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要不是非典,张文康这样的庸官还在江大人的官邸里陪同谈笑呢,一个卫生部长哪儿把百姓的性命国家的使命放在心里,只对提携他的那个人负责就一好百好了。
  要不是非典,中国的院士们拿着国务院的津贴还嫌太少呢?还在接受来自于人民的顶礼膜拜呢。
  要不是非典,我们以为我们不是发展中国家了,已经是世界多少多少强了呢。
  清醒清醒吧。找找自己的问题吧,别成天粉饰太平了。
  非典的下马威来的正是时候。
作者:agilx 时间:2003-04-30 12:20:06
  不是院士这个制度不好,
  而是评选院士的制度需要改进,
  让更多有真才实学、扎实肯干的科研工作者成为院士。
  
  再有,院士不是评价现有科研水平的指标,而是承认以前的科研水准的标竿。
作者:wowtiger 时间:2003-04-30 12:24:41
  顶
作者:sinocc 时间:2003-04-30 12:28:37
  我觉得王歧山说的好,等到取得抗击撒嘶胜利之后,各方面的总结再展开不迟.
  现在我们的重点在哪里?
  清算,不能饶恕某些人还是暂弃前嫌,发出一声?
作者:sopear 时间:2003-04-30 12:31:49
  re
楼主ruthxf 时间:2003-04-30 15:37:24
  如果有人想趁机发“非典”不义财,那就太无耻了。
作者:雨人000 时间:2003-04-30 15:41:21
  我早就觉得中国科技没希望(按照目前的机制),只是感觉上而已,今天看到斑竹的大论,终于茅塞顿开了。国人当自重,国人须努力!!!
作者:播种 时间:2003-04-30 16:15:11
  要实事求是,要踏实研究,不要哗众取宠,反而自取其辱。
  
作者:李大水 时间:2003-04-30 17:22:36
  得了,在科学中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有反复是可以理解的。
  再说他不也发现了冠状病毒吗?
作者:岁月的泡沫 时间:2003-04-30 19:54:35
  出来了,好久不见啊,最近还不错?
楼主ruthxf 时间:2003-06-03 09:00:03
  fan
楼主ruthxf 时间:2003-06-03 09:01:20
  【作者:ruthxf 提交日期:2003-04-28 10:51:00
  我不太相信作者,希望有内行能够用事实反驳作者的观点。】
  过去一个多月了,看来事实并没有否定作者的主要观点
  
作者:李长工 时间:2003-10-17 00:54:38
  中国的院士,其主要功能就是搞钱。
作者:ivfet 时间:2003-10-17 01:21:33
  我读了5年医学检验,当他说是衣原体时我也奇怪了,怎么会传染地那么块呢?应该是病毒,所幸没有猜错,不然就白学了。。。
作者:李长工 时间:2003-10-17 21:51:31
  扯下中国院士的神秘面纱(三):蒙骗政府、愚弄人民的院士
  
  亦明
  
  院士是一个科学家在中国能够得到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一个人当选为院士,说明他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他的学术造诣达到了国家的最高水平。也就是因为这些,中国政府给予院士很高的待遇,也可以说是特权。在中国现今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中,院士可以说是人上之人,其影响可以横跨政界和学术界。
  
  院士能够影响政界?是的。院士本身就享受“副部级”待遇,而目前来看,在政府中,至少有三位内阁成员是院士,他们是:科技部长徐冠华、教育部长周济,铁道部长傅志寰。由于今年又有四、五十名高官竞争中国工程院院士名额,院士的官僚化,或者说官僚的院士化,正在逐渐形成规模。除了这些行政职务,院士们还充当各级政府的科学顾问,对政府的决策发挥重大影响。著名的例子有三峡工程的上马,以及最近的SARS防治政策,等等。
  
  另外,作为一个群体,中国的院士几乎控制了中国的高等教育界和科研领域。比如,中国大学的校长职位很多由院士充任。现在担任大学校长的院士有:北大校长许智宏、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暨南大学校长刘人怀、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樊明武、中国地质大学校长赵鹏大,等等。除此之外,中国科学院及各主要科研院所、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领导人也都是院士。如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副院长陈竺;中国科协 周光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主任陈佳洱,等等。
  
  既然中国的院士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起这么大的作用,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这些院士领导是如何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的?他们是如何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作为一个团体,他们对社会所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他们值得人民的信赖吗?
  
  在本系列第二篇文章中,我曾说过,“中国科学家一次次在国际角逐中败下阵来,可中国学术界的头面人物却总是要政府、要人民相信他们打了胜仗。”[亦明:扯下中国院士的神秘面纱(二):欺世盗名的院士]。当时我举的例子就是由洪国藩领衔的水稻基因组计划,它从最初与日本科学家并驾齐驱,到最终沦落成为给日本人打工的小夥计。尽管遭此惨败,中国科学院的头目们还是在恬不知耻地吹嘘那个所谓的“10%”贡献率。(谢卫群:我国完成迄今最大基因组单条染色体精确测序)。
  
  就在撰写本文之际,何祚庥院士公开揭露,“曾经有几位院士,联名向国家打了一份报告,想要国家拨款40亿元,发展一个新项目。可是结果发现,报告中的一些基本数据都算错了,其中一个关键技术指标算错了100倍,产量算错了60多倍”。(曾伟:科学家要避免误导公众政府)。如果这几个院士得逞,国家就会损失40亿元人民币。这些院士是“算错”了吗?当然不是。他们是在故意“误导”政府,他们是在任意愚弄人民,以便自己从中捞到好处。令人吃惊的是,这些院士的胃口越来越大,骗起人来,动辄上亿。
  
  本文要说明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院士运用权力的实质就是通过蒙骗政府和愚弄公众来搏取名利。下面就再举三个事例来说明中国的院士是如何蒙骗政府、愚弄人民的。
  
  一 在SARS大战中,中国的科学家是打了胜仗还是打了败仗?
  
  对于发生在今年上半年的SARS瘟疫,中国人民记忆犹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截止到7月11日,全世界SARS累计发病人数为8437人,累计死亡人数813人,而中国的累计发病人数为5327人,死亡348人,两项指标均为世界之最。(http://www.who.int/csr/sars/country/2003_07_11/en/)。另外,SARS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影响巨大,据估计损失总值在四千亿人民币左右,也是世界之最。(焱桦:SARS 中国经济损失四千亿)。
  
  SARS瘟疫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猖獗一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中国有关部门决策失误,而中国的院士在病原鉴定方面所犯的错误是导致政府决策失误的重要因素。(亦明:从SARS研究看中国的院士)。
  
  清代学者赵翼曾说过,“国家不幸诗人幸”,意思是说,国家发生了灾难,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所以是诗人的“幸运”。同样,SARS在中国的爆发和流行,虽然是中国人民的灾难,但它却为中国的科学家提供了大量的试验材料,中国政府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巨额经费,因此它应该是中国科学家的一大“幸事”。中国科学家,中国的院士本来应该借此机会,在世界上大显身手,扬眉吐气一番。可事实上,中国的科学家却在SARS大战中一败涂地,甚至可以说全军覆没,不仅在Science这样的权威刊物上没有他们的身影,实际上中国科学家没有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一篇有份量的关于SARS的科学论文。用《科学》杂志的话说就是,“中国科学家失去了一次崭露头角的独一无二的机遇。”(Enserink, 2003)。
  
  也就是因为上述原因,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杨焕明前一阵几乎逢人便讲、逢会必说的一句话就是:“应该承认,在SARS面前,我们中国科学家整体打了败仗。”(谢湘、周欣宇:SARS面前中国科学家打了败仗)。这条新闻在五月末、六月初在中国媒体引发了广泛的议论,虽然有不同意见,但多数人认为杨焕明说的是事实。不过,到了六月下旬,中国的舆论突然发生了180度大转弯。6月22日,在中央电视台“依靠科学 战胜非典”节目中,中国科技部长、国家SARS科技攻关组组长徐冠华院士为中国的科研队伍在SARS研究中的表现打了满分,100分。(CCTV:依靠科学 战胜非典)。紧接着,国家SARS科技攻关组副组长黄培堂、李学勇、陈竺纷纷表态,反驳“中国科学家整体打了败仗”这个说法。陈竺院士说:“我国内地非典临床诊断病例的病死率为6%多一些,但从全球来看,病死率已超过9%。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我们打了胜仗”。(杨维汉、张景勇:科技攻关组否认面对非典中国科学界整体打败仗)。
  
  中国的院士在当众撒谎!
  
  一个传染病的防治,其关键是病原菌的鉴定。中国科学家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病例标本,但却犯下了世界上病原鉴定中所能够犯的最低级错误:仅仅根据电子显微镜照片来鉴定病原。实际上,传染病病原鉴定的金科玉律━科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它是医科大学本科生就应该知道的常识。根据这个法则,要确定一个微生物是否是病原菌,它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在所有的病例中均发现有该病原菌;第二,该病原菌能够被分离培养;第三,用分离培养的该病原菌接种能够引发与原始病例相同的疾病;第四,从接种发病的样本中能够分离到与接种物相同的病原菌。而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的“衣原体病原说”连科赫法则的第一个条件都没有满足,但他的“学说”却成了中国的“官方理论”。一个堂堂的院士能够犯下如此低级的科学错误,岂止是跌破了世界科学家的眼镜,简直能把人家的眼珠子都跌出眼眶。
  
  其实,根据Science最近的报道,在世界上首次将SARS的真正元凶━冠状病毒━与SARS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学家,他们的发现比香港科学家要早了几周。可是,摄于洪涛院士的“威望”,这些SARS病毒的发现者竟然不敢把自己的发现公诸于世。(Enserink, 2003)。虽然鉴定病原菌工作属于医学研究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一个新病原菌的发现在科学上的意义还是很大的。而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个发现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关系到国计民生。可是,一个院士的“威望”竟然能够把这所有的一切全部抵销。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学家应该是军人,如果不是这些军人科学家胆子太小,那一定是中国的院士淫威太盛!
  
  中国的院士犯了这么低级的科学错误,中国的科学家犯了这么严重的道德错误,但他们的领导却给他们的工作打了个满分,他们的领导告诉全国人民,中国的科学家打了大胜仗。我要问的是,中国的科学家在什么情况下、在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的时候,才能够得到不及格的分数呢?中国的科学家在败到什么程度时才算是打了败仗呢?就算陈竺院士举出的那个6%死亡率是真实的(国际上有怀疑,比如上面提到的那篇Science文章就认为可能与误诊有关),那也是在全党动员、全民动员、全国动员、政府采取封闭隔离这么个古老的控制传染性疾病的方法之后取得的“成果”,与“科学家”的贡献又有多大的干系?中国的科学家不是至今连自己都搞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SARS死亡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吗?中国的院士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做“贪天之功”吗?
  
  莫非中国的院士在SARS大战中真的打了几个大胜仗?2003年5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田波向世界宣布,在他的指导下,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两个单位研制出抗击SARS病毒侵入细胞的多肽药物。(杜若原、傅先萍:抗SARS药物被找到:了不起的武大病毒研究中心)。这个“多肽药物”被媒体吹捧为“非典克星”,据说“受到世界瞩目”。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据网友许斌分析,所谓的“非典克星”“原来就是对照SARS病毒基因排序,由以田波院士为主的一班科研人员选定了两种多肽,即HR1和HR2,人工合成的他们自己以为有用的‘抗非药物’,不要说临床效果,甚至连在小动物身上作实验,乃至连最基本的药检都没有做。‘非典克星’之说完全是一种臆测,没有任何科学意义。”(许斌:慎言“非典克星”)。实际上,全世界每年通过细胞学试验筛选出的此类“药物候选品”数以万计,而它们之中最后能够真正成为“药品”的可以说寥寥无几。田波院士的“非典克星”充其量也就是这数万个候选品中的一、两个,值得那么吹吗?田院士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搞植物病毒学研究,从未受过正规医学研究训练,但搞起人医来,却动辄震惊世界。真不知道中国的院士从哪里得来的这份自信。
  
  无独有偶。2003年6月4日,《京华时报》报道,“由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院士领衔的专家组在京宣布,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对非典冠状病毒的蛋白质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构建了非典病毒攻击Vero细胞系的蛋白质表达谱,这表明科学家已找到了打开非典病毒大门的‘钥匙’”。(张瑾:贺福初院士:病毒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一个靠欺骗起家的院士,他的研究“成果”还需要评论吗?
  
  又是“非典克星”,又是“打开非典病毒大门的‘钥匙’”,中国的院士,你们就是没有找到能够让自己脸红的钥匙。其实,它就在你们身边。那就是:羞耻感!
  
  二 无耻的“院士自律”闹剧
  
  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学术腐败已经形成烽火燎原之势,而作为学术界领袖的中国院士们则当仁不让地成为学术腐败势力的中坚。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拉帮结伙,欺上瞒下,几乎在所有腐败现象中,都能够找到院士的身影。(见本系列之一、之二)。院士的贪婪和无耻使人民逐渐看清了他们的本来面目,因此社会上对院士的不满之声此起彼伏。面对着强大的社会压力,中国科学院在2001年底大张旗鼓地向全国公布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张存浩院士告诉国人,已有2名中科院院士因违背科学道德而除名,其中一人受到法律的制裁。(李文祺:严重违背科学道德 两名中科院院士被除名)。
  
  张院士不失时机地透露的这个“院士除名”消息比公布院士自律准则还要有轰动效应。人们私下打听,公开询问,到底是哪位不道德的院士被除名了?是那个搞“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的洪国藩?还是那个给“基因皇后”抬轿子的强伯勤?在新闻媒体的追问之下,中科院学部办公室负责人赶紧出面澄清:两名院士“除名”是多年前的事情。(李斌、张景勇、邹声文:中科院澄清 两名院士“除名”是多年前的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根据《南方周末》的报道,张院士自己解释说:“那则消息并不准确。两名院士被除名实际上是多年前的事情,与这次出台的自律准则没有直接关系。这两名院士一位是中国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方励之,另一位是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陈敏恒。其中,方励之被除名有政治方面的原因,陈敏恒被除名有科学道德的问题,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邓科、贾杭:追踪“院士除名”事件――被除名的是哪两位院士?)。
  
  那么,为什么把多年前的事情与院士自律准则出台搅和到一起?为什么把政治问题与科学道德搅和在一起?
  
  其实,看一看那个“院士自律准则”出台的背景,一切就都一目了然了。在这个准则出台之前的一年多时间,中国的院士参与了三个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科技诈骗案:“基因皇后”案、“核酸营养”案、“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案。(见本系列之一、之二)。这三个案件的揭发和暴露震撼了院士制度的根基,所以就有了这么一个“自律”闹剧。不过,这个“自律准则”既不是一个纪律,也不是规定,只不过要求院士们自己好自为之,如果院士不自律,中国科学院的学部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因此上,这个“准则”是一个空空洞洞的东西,根本没有什么实质内容。那三个大案的主角人赃俱在,陈竺还受到了方舟子的公开举报,可中国科学院的“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就如同一个尸位素餐的佛像,什么都也没有做,什么都不肯做。但是,为了掩人耳目,为了蒙混过关,为了平息社会的愤怒,张存浩院士于是拿出了两个死老虎来顶缸。他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的老百姓还没有蠢到他想象的那个地步。这个骗局在两天之内就真相大白了。
  
  用欺骗公众、欺骗舆论的手段来往自己脸上贴金,中国的院士,可谓无耻下流之极。
  
  其实,由张存浩院士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的副主任本身就是一个笑话。就在“院士自律”闹剧结束不久,有人向张院士反映了如下问题:“一位院士作为导师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不正之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学生抄袭的博士论文有他作为导师的签名,后来根据论文发表的文章,也是署这位导师和他的学生之名发的。在论文中有他们自己‘研制’的设备的图,后来了解到,他们实验室当时根本没有这些设备,图其实只是根据在日本拍的照片画的。”(成平:以科学的名义)。
  
  猜一猜张副主任的反应?“‘天下哪有这么糊涂的老师?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张院士一直平和的面容显得有些激动。不过,他还是叮嘱,这事太敏感,不要再提起当事人的名字。”(成平:以科学的名义)。
  
  至今,我们也不知道这个骗子导师、中科院院士的名字。“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实际上成了院士腐败的挡箭牌,它的唯一功能就是在院士大搞腐败之时,它要让政府和人民相信这些院士是多么高尚,让人民相信根本就不存在学术腐败。没看到吗,这个委员会除了屡次派代表团到欧美国家招摇过市,考察“科学道德”之外,还干了另一件大事,那就是为中国的学术腐败“正名”,要把它改称为“不端行为”。详细内容请看我的相关文章。(亦明:是学术腐败,是学术邪恶,是学术犯罪,而不是别的;亦明:是东施效颦,还是邯郸学步:评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被哈佛校长拒之门外)。
  
  三 一年到底有多少天?
  
  需要回答这个问题的不是小学生,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施蕴渝。施院士是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她手下有一个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 成员,名叫姚雪彪。在学术圈儿内,姚雪彪博士被称为“哑铃型” 学者,因为他在美国和中国两边都有工作。根据教育部和中科院的规定,长江学者、“百人计划” 成员每年在国内工作的时间应该不少于9个月。可是在今年年初,有人揭发说,姚雪彪在过去几年中,“实际上却从来没有超过每年3个月”。揭发信本身并没有指名道姓,但《南方周末》在2月13日发表了记者李虎军的文章:“‘公开信’拔出萝卜带出泥 海外学者瞒天过海遭非议”,首次把矛头对准了姚雪彪。
  
  笔者在此对姚雪彪与揭发人之间的关系不感兴趣,我关注的是施蕴渝院士面对这个指控如何向社会交代。根据《科学时报》年2月19日的一篇采访报导,施蕴渝院士认为”“姚雪彪的表现无可指责”,根据之一就是姚雪彪每年工作超过三个月:“首先是回国工作时间问题。我们以其护照为准,从2000年到2002年,他在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动力学实验室的三年工作中,共有405天在国内,按照一周5个工作日,每月22天计算,平均每年6个月以上。这还不包括他在国外通过信件指导学生和为科大招聘人才所花的时间,也不包括他在国内期间每天工作到深夜。绝不像某媒体所说的每年在国内工作时间还不到3个月。” (赵彦:“姚雪彪的表现无可指责”)。
  
  三年期间在国内405天,相当于工作“平均每年6个月以上”。 施院士三年期间在国内1095天,是不是相当于工作了50个月?这种公然愚弄社会、强奸舆论的行为,除了军阀政客,黑帮奸商,还有谁能够干得出来?一个大学的教授,一个院士能够胡搅蛮缠到这个地步,不仅让人脸红,简直令人发指。有一位网友在评论施院士的言论时写道:
  
  “姚在中国每年工作时间绝对超过一年。咱就算八小时工作,0800到1700,中午一小时午餐咱刨掉,晚上咱再给他一小时晚餐,深夜咱们算它两点吧, 不然不算深,从下午六点到凌晨两点又是八小时,结论,姚一天工作两天,三年在中国405 天换算910天除每周五天,是一百八十周。四周一个月,姚在三年共工作了45个月,俺们除了向他致敬还能说什么。大学领导无耻至此也算是创了世界一流了。”(大胖星)。(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2/yaoxuebiao7.txt)。
  
  其实,施院士的胡搅蛮缠属于小打小闹,智商在80分以上的人就能够看明白。从这一点来看,她也只配做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个院长。什么样的人配做大学校长呢?说大话,说假话,说得自己口吐白沫,说得使全国人民都信以为真,说得能够从政府那里骗到十几亿、几十亿巨款,那才叫世界一流呢。有这样的大学校长吗?
  
  从2001年起,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和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先后向全世界宣布,要在2020年以前把这两所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我已经撰文揭露了这是一个向中国政府伸手要钱的天大骗局。[亦明:无耻的嘴脸贪婪的心(一):评北大“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迅跑”(该文以“北大,你已经无耻到了极点”这个标题在网上流传);超一流的梦想,不入流的作为:评清华大学计划在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两个大学能够在十几年内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吗?不仅毫无可能,而且他们目前的所作所为只能是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这一点,那两位院士校长心里比谁都明白。
  
  四 结论
  
  本系列文章共分三篇,这是最后一篇。在第一篇中,我用三个实例说明中国的院士丧失了社会良心,因此辜负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他们的信任和期望。[亦明:扯下中国院士的神秘面纱(一):丧失了社会良心的院士]。在第二篇中,我又通过三个例子来说明中国的院士不仅没有公德,私德也不过关。他们之中有很多人通过欺骗的手段得到院士的称号,并且继续利用欺骗的手段来维持既得利益。[亦明:扯下中国院士的神秘面纱(二):欺世盗名的院士]。在本文中,我又举了三个事例,目的是要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院士即使是在做本职日常工作时,他们也在蒙骗政府、愚弄人民。
  
  建立院士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树立学术界的权威,而这个权威的树立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院士是政府在有关科学技术问题做出决策时的科学顾问;第二,他们应该是学术界人士的表率和楷模。通过这三篇文章所举的实例,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说,这个科学“权威”在误导、蒙蔽、欺骗政府,他们并且利用中国老百姓文化程度较低、对院士存在盲目崇拜这个事实,肆意愚弄人民。有这样一批人来统治中国的学术界,难怪中国的学术腐败达到了如此严重的程度。
  
  应该指出,中国院士道德水准低下并不限于本系列所举出的九个事例。其他如张光斗院士在黄河三门峡大坝、长江三峡大坝决策中所起的作用,陈竺等22名院士人趁SARS混乱之机要挟政府、意欲另建科研资金分配体系、王大中院士参与上海交通大学招生黑幕,等等,并没有在本系列中论及。所有的迹象都表明,院士的腐败程度远远不止于已经揭露的这些,它甚至要大大地超过人们的想象。最近浮出水面的中国院士欺诈40亿元人民币大案,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士” 阶层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型。“士” 是干什么的呢?他干四件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群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现在的院士,他们的所作所为与这个传统完全背道而驰:他们是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让他们“为天地立心”?他们不懂!让他们“为生民立命”?他们不敢!让他们“为往圣继绝学”?他们不会!让他们“为万世开太平”?他们不屑!他们的追求只有“名利”两字,为了名利,这些人什么样的事都肯干,什么样的脸都肯丢,什么样的手段都肯使,什么卑鄙下流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年轻的时候读《离骚》,总是对屈原的悲愤绝望感到不解。今天读《离骚》,我不仅理解,我还有强烈的同感和共鸣。“众芳之芜秽”,“众皆竟进以贪婪”,“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这是在说两千多年前的楚国吗?不,这是在说中国目前的学术界。
  
  据说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在临去世前,用四个“S”总结了自己的后半生:SURRENDER,SUBMIT,SURVIVE, SUCCUMB (投降、屈服、活命、死亡)。(王友琴:中国知识分子的四个S)。这四个“S”与新中国的历次政治运动相对应:“投降”发生在“思想改造运动”;“屈服”发生在反右运动;在反右与文革之间,是苟活阶段;而经过文革,中国的知识分子基本上绝种了。
  
  传说凤凰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然后从死灰中复活,获得永生,并且更加美丽。这就是所谓的“凤凰涅槃”。现在的中国院士,也可以看成是中国知识分子涅槃后的产物,不过,与凤凰涅槃之后生命得到升华不同,中国知识分子在涅槃之后,灵魂发生了沉沦和蜕变:在经过第四个“S”之后,他们从渣滓中借尸还魂,从而进入了第五个“S”,这个S代表的是:SHAMELESS (死不要脸)。
  
  参考文献
  
作者:shenmenghuan 时间:2003-10-17 22:24:59
  ding
作者:stoneboy 时间:2003-10-17 22:54:55
  我曾有幸亲耳听到某单位一项863科技计划申报成功的内幕。不说了,说出来怕吓着大家。
  
  可以说无耻到令人作呕!
作者:太行山之猴 时间:2003-10-17 23:17:06
  
  中国的骗子咋就这样多?原来是有院士骗子做榜样。
作者:泱泱大风 时间:2003-10-18 01:32:07
  金钟喑哑,瓦釜雷鸣!!!
  政治不清明,学界也自黑暗。难免的,习惯就好了...
作者:azhao 时间:2003-10-18 11:29:12
  并非所有的院士都这样。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
  
  SARS中洪院士的悲哀可能是把学术与政治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创收的不幸.也是传统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不幸.
  
作者:达米亚小鼠 时间:2003-10-18 11:56:39
  寒!
作者:gmcl 时间:2003-10-18 12:52:09
  亦明应该是学生物出身的,怎么这么关注的全是基因啊、生命啊这样的东西?能不能谈点别的方面的“骗子”。读下来他的这几篇文章,好象在基因生物领域的院士全是骗子。海龟们能回来已经很不错了,不至于一定要在工作地点要求太苛刻,反正现在有因特网,在哪儿工作,资源都可以共享。
作者:funnygg 时间:2003-10-18 13:21:35
  吐啊吐啊就习惯了
作者:李长工 时间:2003-10-19 12:00:19
  扯下中国院士的神秘面纱(一):丧失了社会良心的院士
  
  亦明
  
  在西方世界,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说法,这就是,“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据说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在去世前曾说:“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从知识分子在西方“是”社会的良心,到在中国“应该是”社会的良心,人们大概不难发现二者的区别。
  
  所谓良心,实际就是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一个人判断事物的正确与错误的底线,英文是conscience,词义是sense of right or wrong。所谓“社会的良心”, 就是指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因为知识分子的天职就是探索真理,而他们的本能就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思辩,对社会现象做出道德的判断。虽然 “知识分子” 的概念尚且没有人人认可的内涵 (可能永远也不会有),但位于一个国家学术金字塔顶尖的院士怎么也算得上是知识分子吧?那么,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就是,中国的院士是“社会的良心” 吗?
  
  经过仔细研究之后,我得出的答案是,中国的院士不仅不是中国社会的良心,他们根本就没有社会良心。“社会良心” 不同于“社会的良心” ,它是指一个人,一个团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道义感。没有社会良心,当然就不会成为“社会的良心” 。事实是,几十年来,中国的院士为了一己私利,一直在昧着良心,欺骗公众,欺骗社会。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以及社会对他们的盲目信任,院士对中国的发展所造成的危害也就十分严重。
  
  说“中国的院士没有社会良心”,可能有“打击一大片”的嫌疑。不错,中国的院士群体中,有学术水平高的,有道德修养好的,也有二者兼备的。但作为整体而言,这是一个腐败的机构。判断一个群体、一个机构是否腐败,并不是看这个群体、这个机构的成员中有多大的比例是腐败的,而是看它是否有一个优胜劣汰的吐故纳新机制,是否有一个严格全面的自我监督机制,要看它的内部到底是邪能压正,还是正能压邪,更是要看这个群体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集体表现。总而言之,就是要听其言,观其行。根据上面的这些标准,中国的院士根本就不及格。
  
  新中国的院士制度开始于1955年,当时称之位学部委员。从1993年起,中国的学部委员改称院士,院士人数也在几年间翻了一番。与之相应的,是院士的学术水平和道德水平的大幅度下降。(亦明:中国院士制度的演变)。本系列文章分为三篇,将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分析、批判腐败的中国院士制度,撕下蒙在中国院士头上的神秘面纱。中国院士学术水平的问题,不在本系列讨论之内。本系列文章只讨论中国院士的道德问题。
  
  一 亩产万斤与饿殍遍野
  
  早在“大跃进” 时代的1958年,中国的学部委员钱学森就在报纸上鼓吹“亩产万斤” 的可能性。在一篇文章的开头,他引用了一首民谣:“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下,明年火车还嫌小”。当时河南有的地方先后“创造”了亩产两千多斤和3530斤粮食的纪录,于是钱委员自问自答道:“土地所能给人们粮食的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我们,还远得很!”他说,太阳光能射到地表,只要利用其30%,亩产就可能达到“两千多斤的20多倍!”(钱学森: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一年后,他的计算又使亩产潜力精确为5.85万斤。(钱学森:农业中的力学问题)。据说他的文章还真的使毛泽东对下面虚报的粮食产量信以为真,担心起“粮食多了可怎么办呀” 这个问题。(丁抒:《人祸》第四章:吹牛皮乱放“卫星”) 。
  
  从理论上说,钱学森可能并没有错。植物如果能够利用太阳光能的30%,并且植物五分之一是可食用的粮食,亩产量确实可能达到五万多斤。但在现实中,这两个 “如果”是明显不可能的,即使根据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来看。而放在1958年、1959年那个已经危机四伏、饿殍遍野的年代,公然大肆鼓吹“亩产万斤”这套理论,那就是明显的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助纣为虐、为虎作伥。这可能是中国院士丧失社会良心的最早例子。
  
  钱学森先生在五十年代经过长期争取才辗转从美国回到中国,在1957年当选为中国第二批学部委员,并在1958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钱先生回国的目的不外是报效祖国,那么他为什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干这种今天看来如此愚蠢的事情呢?即使是五谷不分的公子哥,也应该知道把当时粮食平均亩产从数百斤提高到数万斤应该是多么的不可能吧?更何况,从“前年卖粮用萝挑” 猛升到“今年汽车装不下” ,恐怕连小孩子都骗不了吧?在“中国院士制度的演变” 一文中,我曾说过:“政治标准在院士选举中的实施,使院士成了政治制度的附庸,使他们丧失了社会良心”。 钱学森先生在美国受到麦卡锡反共狂潮的迫害,回到中国后,又耳闻目睹反右运动的残酷激烈,这些,对他不可能毫无影响。把个人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放在了人民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之前,是院士社会良心丧失的主因。
  
  除了钱学森,另一个在“大跃进” 运动中丧失了社会良心的是第一届学部委员、经济学家薛暮桥。薛暮桥曾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并且在中央财经小组工作。他明明知道各地官员上报的数据是假的,但他仍旧指示下属:“现在大跃进的浪潮谁也顶不住,就按省委意见上报。”(丁抒:《人祸》第四章:吹牛皮乱放“卫星”) 。
  
  “大跃进”造成数千万中国平民死于饥饿,笔者在此无意计算其中有多少是亩产万斤理论的牺牲品。今天看来,“大跃进”运动的实质就是愚昧,而当时中国最有知识的人,也就是那些学部委员们,却没有利用自己的知识,承担“社会的良心” 这副重任。相反,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地位来使这种愚昧的行为变本加厉,使愚昧行为穿上”科学“的外衣。应该承认,在那个年代,主动抛弃自己社会良心的学部委员还是极少数的。但绝大多数的学部委员却通过沉默,被动地支持了这些丧失良心的人。钱学森完全可以保持沉默,但他却选择了说假话。其他学部委员应该说真话(当然要冒风险,否则还叫什么社会的良心),但他们却几乎全都选择了沉默。可怜的学部委员们,你们为什么会全部做出错误的选择?
  
  二 “基因皇后”裙下的中国院士
  
  2000年8月2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基因组北方中心主任强伯勤代表国家在北京长城饭店接受了被中国媒体誉为“基因皇后”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陈晓宁教授的捐赠。同一天,陈晓宁被聘请为国家基因组北方中心分子细胞遗传实验室主任及教授。(《北京晚报》2000年8月28日)。据说,陈晓宁的捐赠是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尚无法估量的人类基因克隆库。此前,中国各大媒体都用大量篇幅介绍了这个陈晓宁。据《北京青年报》的文章:“昨晚10:30,当刚从美国归来的陈晓宁教授小心翼翼地将一片片活体基因板放入零下86度的冰箱中时,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掌握最顶级基因技术的又一个国家。”(陶俊峰:三大基因库昨日顺利运回国内)。北京电视台在7月8日和7月15日的《中国人才报道》节目就说:“据有关人士粗略估算,她(陈晓宁)现在的身价价值5亿元之多。”这些“有关人士”就包括中国的著名教授和院士。
  
  不过,这出闹剧只上演了不长时间就嘎然而止。原来,旅居美国加州的方舟子从来没有听说过附近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还有这么一个华人“基因皇后”,于是动了好奇心,结果让国人见识了中国科学史上空前的大骗局。长话短说,这个“基因皇后”实际是美国大学的一个实验技术人员,她带回去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尚无法估量的基因库”实际上花个几千美元就可以在美国市场上买到。陈晓宁捐献的真实目的是要为自己的公司造势,以便进入香港的股票市场。方舟子起草的一篇公开信马上就把这个西洋景戳破了。(方舟子等:关于“陈晓宁带回三大基因库”事件的公开信)。
  
  问题是,当这场闹剧在中国的报纸和电视上隆重上演之际,中国的院士们都干什么去了?中国的老百姓养活了上千名院士,怎么当外国科学骗子大肆欺骗国人之时,却要靠一个旅居国外的义士来揭穿骗局?如果中国的院士看不穿这个骗局,那是他们学术水平太低;如果他们看穿了骗局,但却默不作声,那是他们的道德水平太低。不论哪种情况成立,中国的院士都不配当院士。
  
  其实,中国的院士何止是默不作声,有的人实际上成了这个丑剧的吹鼓手和广告牌。那个“代表国家”接受“捐赠”的院士强伯勤还担任陈晓宁的“博宁基因公司”国内顾问团首席成员,名列第二的是另一名院士吴旻。尽管吴旻院士后来否认与“博宁”的关系,但那已经是在丑剧败露之后好长时间了。(吴旻:关于《博宁基因公司宣传材料》的声明)。博宁公司国内顾问团的其他成员包括:现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金力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杨焕明教授;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的沈岩博导;北京大学的丘镜滢、陈珊珊、戴灼华博导;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方福德、蔡有余博导,等等。(见:博宁基因公司、创办人、顾问、产品介绍,http://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genelibrary25.txt)。如果没有方舟子,强院士和吴院士可能早就成了百万富翁,而那些教授、博导们大概早就晋升为院士了。怪不得有人那么恨方舟子。他断送了多少人的美好前程!
  
  到了今天,事情的真相早已大白于天下。这是中国知识界的奇耻大辱,是中国院士对中国社会的严重背叛。可是,中国科学院向中国人民道歉了吗?中国的院士检讨自己了吗?强伯勤院士受到任何处分了吗?没有。一切都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似的,被慢慢遗忘。
  
  六十年代,中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话剧,名字叫做“千万不要忘记”。对,千万不要忘记!忘记了,丑恶的东西就还会卷土重来。
  
  三 震动世界的“核酸营养”骗局
  
  几乎与“基因皇后”闹剧前后脚,中国大陆猛然间刮起了“吃基因补基因”的风潮。印有38位诺贝尔奖得主肖像的核酸营养品广告铺天盖地般地充斥中国的各大媒体,不明就里的老百姓象着了魔似地掏出大把大把的钞票去购买价格昂贵的各类核酸营养品,其中以“珍奥核酸”最火,它的营销点刹那间遍布全国。2000年10月,卫生部在青岛召开“2000年中老年保健国际学术论坛暨中国保健品国际博览会”,“珍奥核酸基因营养素”获得唯一的金奖。2001年1月5日,《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让生命核酸造福人类——记我国著名基因科学家、大连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崔秀云教授》。在这篇采访报道中,这个著名的“基因科学家”竟然得意忘形地把自己“发明”的“生命核酸”吹嘘成当年秦始皇到处寻找的“不老仙丹”。
  
  学过大学本科程度生物化学的人都应该知道,人类的食物中含有四大类高分子化合物,它们是:蛋白质、核酸、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这些化合物质需要在人的肠胃分解成组成它们的单体或小聚合体,然后才能够被人类吸收利用。所以,尽管你吃的是蛋白质,但被吸收利用的却是氨基酸;吃的是核酸,被吸收利用的却是核苷或核苷酸。由于这四大类物质在普通食物中大量存在,并且人体细胞本身具有生物合成能力,所以只要饮食正常,几乎没有人需要单独进补蛋白质或核酸。打一个简单的比方。一个人可以选择吃米饭,也可以选择把他要吃的米饭用物理化学方法分成蛋白质、核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然后把它们分别装入胶囊。到底是应该吃米饭,还是应该吞食胶囊?如果没有病,一个人选择后者的原因只能是愚昧。而教唆别人选择后者的人,如果不是愚昧,一定是一个想要从中牟利的骗子。
  
  “核酸营养”案的炮制者就是这样一群骗子。
  
  与《光明日报》署名文章发表的同一天,方舟子在新语丝网站发表文章,“新的商业骗局和新的‘基因皇后’”,撕下了核酸营养品的骗人面具。
  
  又是方舟子!难道这么一个简单的科学骗局,就把全中国的科学家都给骗倒了?普通的教授、博导能够被骗,代表中国科学技术最高水平的院士也被骗了?如果有谁真的这么认为,那才是被骗了呢。就在方舟子放出第一枪之后一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载平发表了《致光明日报社的一封公开信》,否认他曾赞扬崔秀云的核酸研究。1月31日,时任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重大项目秘书长的杨焕明教授公开指出,所谓的核酸食品在营养价值上和米粉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说,中国知识界头面人物的学术水平还没有低到大学本科以下的程度。他们就是没有勇气放第一枪。
  
  不过,尽管“核酸营养” 案涉及的知识成分和知识水平远比“基因皇后”案低,但要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却令人惊异地艰难。这场战争前前后后持续了近一年,双方你来我往大战了数个回合,真可谓一波三折。交战的一方是由方舟子率领的几个手无寸铁的文弱书生,而另一方则是包括国家卫生部、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在内的强大势力。需要特别提请读者注意的是,这个卫生部就是在今年的SARS风暴中隐瞒疫情的那个衙门。
  
  中国的院士在“核酸营养” 大战中都干了些什么?自称“对医学可以说是一窍不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老院长卢嘉锡曾在1995年给一本宣扬核酸营养的书《正分子核酸和代谢疗法》写了一篇序言,“祝愿正分子医学及其分支核酸代谢疗法,在中国得到比较健康顺利的发展,茁壮成长,迅速开花结果,为人民健康造福”。 这篇几百字的序言被他的两个学生杨秉渊、王中侃在五、六年后拿出来大肆炒作,在中国报刊上广泛刊登。另一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树政则在“核酸营养”的研讨会和听证会上公开为“核酸营养”辩护。(方舟子:我控诉:中国生物化学界专家向公众做伪证)。这就是中国院士的表现。
  
  倒是外国的科学家敢于主持公正。2001年3月1日,《自然》杂志刊登一篇评论中国科技现状的文章,提到了中国的“核酸营养”。这篇文章虽然没有正面对“核酸营养”提出批评,但已经十分明显地暗示了对它的不屑,这从文章的题目,“中国的希望与炒作”(China‘s hopes and hypes),就可以看得出来。[Nature 410, 1 (2001)]。3月6日,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发信给新语丝网站,否认核酸有营养功能。(新语丝: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来函否认“核酸营养”)。另外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戴维·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保罗·伯格(Paul Berg),和瑞士的维尔纳·阿尔伯(Werner Arber)也先后在不同场合表示核酸没有营养价值。(碧声:诺贝尔奖获得者否认核酸营养)。2001年8月10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新华社记者熊蕾的文章:“中国:生物化学家发动反对道德败坏的网上战争”。(Lei, Xiong: CHINA:Biochemist Wages Online War Against Ethical Lapses)。 至此,这场令中国科学家丢人现眼的战争才出现了根本性转折。8月24日,《南方周末》发表李虎军、朱鹏程的文章:“邹承鲁:‘核酸风波’不是学术之争”,这是中国的院士首次在这场大战中站在正义的一边。此时,距离战争爆发已经八个多月了。10月,中国生物化学学会制定“家规”:“学者不得为商家当‘托儿’”。(薛晖:学者不得为商家当“托儿”)。
  
  核酸营养品虽然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完全销声匿迹,但也可以说是气息奄奄了。现在看来,当时如果没有方舟子挑起战端,没有外国志愿兵的参战,中国的老百姓可能直到今天还在受骗,而那些科技骗子也就会成为世界级的富翁。中国人养活了上千人的两院院士,可最终却要身在国外的科学家来充当中国社会的良心。中国科学家自己的社会良心哪里去了?
  
  四 小结
  
  中国蒙学经典《三字经》中有这么几句话:“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意思是说,每一种生物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功能和职责。在人类社会,当国家受到外敌的侵略时,军人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奔赴前线,保家卫国。当一个社区不幸失火时,消防人员也必须奋力抢救受害人的生命和财产。做不到这些,就是失职,轻者要被开除,重者要受到法律制裁。
  
  在人类社会,科学家的责任,除了在实验室中从事自己的研究,还应该包括向社会传播科学知识。而院士的职责,就是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代表科学界表明自己的态度。可是,从50年代的大跃进,到21世纪的两起特大科技欺骗案,中国的院士不仅没有表态(或及时表态),没有站到正义的一边(或及时站到正义的一边),没有保护社会和人民的利益,相反,他们还参与其中、推波助澜,使本来非常愚蠢、简单的把戏变得错综复杂,高深莫测。
  
  为什么科技行骗在中国这么盛行?因为它每每能够得逞。
  
  为什么科技骗局在中国容易得逞?因为中国的院士没有社会良心!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扶弱济贫,这些不应该是科学家的基本道德吗?退一万步讲,一个人也应该懂得知恩图报吧?中国封建社会的士大夫还知道,他们受着朝廷的俸禄,就应该为朝廷尽忠。2000年,针对有些人利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声势炒作“核酸营养品”,美国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人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公开出面,抨击这些商业阴谋,要求美国科学家走出实验室,象公众传播关于基因的知识。(http://www.wired.com/news/print/0,1294,36328,00.html)。在欧美社会,伪科学之所以站不住脚,主要原因就是科学家凭着自己的良心,敢于、勇于出头露面,表明自己的立场。可看看中国的院士,他们享受着人民给予的至高无上的荣誉,享受着只有极少数高级官员才能够享受到的待遇,可他们却不仅不设法报答人民,为人民服务,却在人民受到科技骗子危害之时,装聋作哑,甚至参与其间,从中谋利。我不禁要问:院士们,你们的良心何在?
  
  注: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何祚庥等人为反对中国的伪科学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本人对他们的人格和贡献表示敬意。遗憾的是,他们只是中国院士的极少数,他们的行为也仅是个人行为。
  
  参考文献
  Lei, Xiong: CHINA:Biochemist Wages Online War Against Ethical Lapses. Science 293: 1039 (2001).
  丁抒:《人祸》。香港九十年代杂志社,1996。
  亦明:中国院士制度的演变
  http://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history/yuanshizhidu.txt
  方舟子等:关于“陈晓宁带回三大基因库”事件的公开信。
  http://xys.org/xys/openletter.txt
  方舟子等:新的商业骗局和新的“基因皇后”。
  http://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essays/cuixiuyun.txt
  方舟子:我控诉:中国生物化学界专家向公众做伪证。
  http://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science/hesuan4.txt
  李虎军、朱鹏程:邹承鲁:“核酸风波”不是学术之争。《南方周末》2001年8月24日。
  http://xys1.dyndn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zouchenglu.txt
  吴旻:关于《博宁基因公司宣传材料》的声明。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2/wumin.txt
  卢嘉锡:《正分子核酸和代谢疗法》序。
  http://xys1.dyndn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hesuanyingyang7.txt
  新语丝: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来函否认“核酸营养”。
  http://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hesuanyingyang66.txt
  钱学森: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中国青年报》1958年6月16日。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pseudo/wanjin01.jpg
  钱学森:农业中的力学问题。《知识就是力量》1959年8-9期。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pseudo/wanjin02.jpg
  碧声:诺贝尔奖获得者否认核酸营养。
  http://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hesuanyingyang14.txt
  陶俊峰:三大基因库昨日顺利运回国内。《北京青年报》2000年8月20日。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genelibrary.txt
  薛晖:学者不得为商家当“托儿”。《北京晨报》2001年10月7日。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shenghuaxuehui.txt
  
  
  
  
  
  
作者:beidayin 时间:2004-04-27 00:44:37
  据说这次SARS来自洪院士的实验室。特此提贴!
发表回复

请遵守天涯社区公约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