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替代的后四十回及诸多困惑》
吕启祥
《黄安年的博客》
牟宗三、吴宓、李长之、林语堂、许啸天、容庚、宋孔显等一系列对后四十回续书的高度评价,不禁大为惊诧,困惑也随之增大。老实说像林语堂《平心论高鹗》,此前是读过的,但未及多想,此时是这么多位都在肯定后四十后,其中不乏重量级人物,这就不由得你不去思考了。
上举诸前贤的评价之语常出乎我的意想,如牟宗三先生之见可作代表,他说:“人们喜欢看《红楼梦》前八十回,我则喜欢看后四十回。……前八十回固然一条活龙,铺排的面面俱到,天衣无缝;然而后四十回的点睛,却一点成功,顿时首尾活跃起来。我因为喜欢后四十回的点睛,所以随着也把前八十回抬高起来。不然,则前八十回只是一个大龙身子,呆呆的在那里铺设着,虽然是活,却活得不灵。”“全书之有意义,全在高鹗之一点。”[14]李长之以为“高鹗文学上的修养,或者比曹雪芹还大”,“高鹗更能写人精神的方面。……曹雪芹像托尔斯泰, 高鹗像朵斯退益夫斯基(引者按:即陀思妥也夫斯基)”。[15]以上二位的话在三十年代就说了,至五十年代便有林语堂的专书《平心论高鹗》,他相信后四十回据雪芹原作遗稿补订而成,“《红楼梦》之有今日的地位,普遍的魔力,主要是在后四十回,不在八十回”,后四十回是“亙古未有的大成功”,小说能为百代后世男女老幼共赏是因为有高本。[16]当代学人中,亦有“《红楼梦》之深刻在后部”的主张。如果说,这种后四十回比前八十回还要高明的见解未必有多少人赞同的话,那么对一百二十回的整体接受则是普遍不过的事,本文第一部分曾述及现存后四十回得以与前面共存流传的原因,这里要说的是在总体接受的前提下特别称道援引后面的情节,这又当如何理解呢!有一位真正重量级绕不过去的人物,那就是王国维,他的《红楼梦评论》正是以百二十回为对象,称之为“彻头彻尾之悲剧”“悲剧中之悲剧”,乃一“宇宙之大著述”。[17]
吕启祥:
我很困惑。我最终仍然是困惑。但是,我选择支持周汝昌。
吕启祥:
“这种后四十回比前八十回还要高明的见解未必有多少人赞同”。
按:
专家的分量等级,是不同的。表决。排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