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万江赛龙舟
谢庆标 摄影并文
过端午节,是中国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传统习俗,但由于民风民俗及传说典故甚多,于是不仅产生了叫法各异的名称,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风俗,挂钟馗,贴午叶,佩香囊,游百病,迎鬼船,赛龙舟,等等,不一而足,除了个别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已渐行消失,其余的至今仍流传在中国各地以及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有些活动,如赛龙舟,原本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的节目,娱神与乐人,现在已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界限,演变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东莞的万江,东江之水沛然而至,因江河及河涌成千上万而得名。乡民熟习水性,热爱水上竞技,龙舟竞赛得天独厚,同时因为万江的龙舟竞赛是东莞境内在端午期间举办的所有龙舟赛事中最早举行和最具规模的,也就有了“东莞龙舟第一景”之美誉,并先后于2009年和2011年被列入省级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万江上甲社区的红花古庙,还保存有一个东莞历史最悠久的龙头,该龙头雕琢精美,栩栩如生。
过了农历五月初一的万江“东莞龙舟第一景”,紧接着便是道滘、洪梅、望牛墩、石龙、沙田、中堂、高埗、麻涌、石碣等地方的龙舟竞赛,还有万江辖区内的大汾、新城、新村,你方唱罢我登台。可以说,只要万江龙舟竞赛的锣鼓一响,整个东莞也就锣声锵锵、鼓声咚咚地响了起来。一条条巨龙,戏水于东莞的大大小小的江河,一河两岸,凡是能看得到龙舟竞赛的地方,都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此时的东莞万人空巷,万众欢腾,其他的文体活动,都在龙舟竞赛的面前显得逊色了。
其实早在农历的三月底四月初,万江人,无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拈拈门前已由冷转暧的河水,心里就开始痒痒了,筹划龙舟竞赛的事情便在老一辈人的安排和督促下密锣紧鼓地准备起来。他们自发成立竞赛组、趁景组、接待组、犒船组、景场布置组以及文化活动部、后勤物资供应部等等,为的就是要让整个赛龙舟活动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万江的父老乡亲,都把赛龙舟看作本乡本土的一件大事,竞赛前的训练,已选定最为年轻力壮和富有比赛经验的男丁做运动员,十数天内不惧日晒雨淋,如此刻苦,目的就是要在比赛时争个好名次。听老一辈人讲,以前的龙舟竞赛动辄要你争我赶两三小时几十里,拼的是体力,同时拼技巧、拼智慧,一场赛事下来,虎背熊腰的青壮年人,都像散了架似的,手麻脚痹酸痛不已。好在现在的赛程较短,都是数千米距离的直道竞速,而采用的赛制大多都是淘汰赛制,即先预赛、再复赛,然后半决赛最后决赛,更具观赏性。
万江赛龙舟的奖品非常丰富,除了奖杯、奖金、饮料和时令糕点外,当然少不了还有一头色泽大红油光明亮皮脆肉嫩的寓意鸿运当头的“金猪”。万江源远流长的龙舟文化,独具魅力。喜看万江大地,水上蛟龙,奋勇争先。龙鼓声声,催人振奋。

图1:万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图2:比赛时间将到,参赛的龙舟便分批集合,静候发令。

图3:一声令下,数十艘龙舟如离弦之箭,水花飞溅。

图4:齐头并进力争上游。

图5:鼓声三下红旗开,三龙跃出浮水来。

图6: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图7:鼓声渐急标将近,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图8:蛟龙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