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命运的奇书―――《了凡四训》

楼主:明诚居士 时间:2007-12-18 14:34:00 湖北 点击:27218 回复:212
脱水 打赏 看楼主 设置

字体:

边距:

背景:

还原:

上页 1 2 3 下页  到页 
在煮酒搜了一下,发现没有<了凡四训>的介绍,其实这也是一本很常见的书了,在书店就有卖的,所以我特意编辑的一个《了凡四训》的讲解,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真实的益处.《了凡四训》是这本书的名字。[了凡]是写这本书的人。[了凡]两个字的[凡]字,有两种说法。第一、是平常的[凡人]。[了]是明白、也是完结的意思。[了凡]就是明白做个平凡人是不够的,应该要做最上等的人。第二、就是指作者袁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府的吴江县。他是进士出身,做过宝坻县知县。他喜欢做善事,并且是信仰佛教的。因为他是一个大善人,所以大家都尊重他,称他了凡先生。创造命运是有一套学问,它是有理论、有方法的。这些理论方法就在这本书中。这本书的分量虽然不多,但对于这方面确实掌握住纲领。所以我们想要改造命运,创造命运。都要依本书的道理方法为基础。
  
  [四训]是四种教训,就是本书所说的四篇文章:第一是立命之学,第二是改过之法,第三是积善之方,第四是谦德之效。这是了凡先生把他读书所得到的心得,以及他一生奉行[太上感应篇]的经验,写了这本书来教导他的儿子。所以此书是他的家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这是世间每个人都想明了的课题。我们一般所见所闻,这个世界上的人,有富贵、贫贱,长寿、短命,都认为是命里注定的。很多人都信命,这种说法不能说他完全错。可是我们要晓得还有特别的,就是命运可以改变的道理。真是所谓我命在我不在天。人不能被命运束缚,还要看他自己现在去创造。
  
  这一篇[立命之学],就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过,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运的人种种效验,告诉他儿子,要他儿子不被这个[命]字束缚住,要竭力去做种种的善事,不可以做坏事。[立]字是建立的意思。[立命]两个字,就是命不能束缚我,是我创造命运,命运掌握在我手里的意思。所以[立命之学],就是论立命的学问,讲立命的道理。从而得到一个快乐美满的人生。这四篇文章,都是袁了凡先生对他儿子所说的话。所以文章的语气,是勉励其子,自己一生命运是如何改变的,希望他的子孙也能明了此理,依教奉行。
  
  这本书的一开始:“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这是他自己叙述,从小父亲就过世,母亲叫他放弃举业[举业]就是读书求学从政,也就是放弃读书去学医。因为在中国过去旧社会里,读书求学目的是从政。放弃读书,就是放弃从政的行业。学医可以养生,自己有一技之长,将来可以凭行医谋生。所以这里的[养生],[生]是生活。同时又可以救人,[济]就是救济别人。这是很好的行业。人生选择行业是很重要的。从前教书的先生,学生接受他的教学,没有规定学费是多少,而是随便供养的。家里富裕的人就多送些,贫穷的人就少送些。只要至诚恭敬的表达尊师重道的心,学费的多寡不是很重要的。医生也是如此,只要尽心尽力地为人治病,至于报酬就随各人的心意,因为他是以救人为目的。所以古老的社会里,教师和医生普遍的受到人们的尊重,道理就在此。
  
  “且习一艺以成名”。这个[艺]字就是技艺。技艺如果专精,就可以成为一代名医。“尔父夙心也”。母亲告诉他,这是你父亲的愿望。当然,了凡先生就放下读书的念头来学医。从[可以养生]起四句话,都是了凡先生的母亲所说的。
  
  下面是原文“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
  
  这一段是叙述他改变命运的机缘。内容描述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这个老人[修髯伟貌]。[髯]是胡须。从面颊两边垂下的叫[髯];在下巴底下,嘴两边的叫[须]。这个人胡须很长,相貌庄严,个子高大,看起来不是一个凡人,所以叫[飘飘若仙]。仙风道骨,潇洒出众,没有一点俗气的样子。所以袁先生对这位老人非常敬重,因为他品貌不凡。
  
  老人就告诉他:[你是将来要从政的人]。[子]是对人的尊称,[仕]是做官。[仕路]就是官场,像现在的政治界一样的意思。[明年即进学],因为老人会看相,就叫他赶快去进学。[进学]就是从前国家用人,都要经考试来选拔人才。如果考上了秀才就会派进到县立的学校读书,所以叫做进学。并且说:[你是从政之人,为何不赶快读书呢]?[余告以故],了凡就把母亲告诉先父希望他学医的原因,向老人说明。并且请教老人姓名和住所。[里居]也包括籍贯和住处。老人就告诉了凡先生,他姓孔,是云南人。
  
  [得邵子皇极数正传]。[邵子]就是宋朝的邵康节,这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皇极数]就是[皇极经世书],这本书也有相当的份量,收在[四库全书]里,它的内容,完全是依照[易经]的理论来推算命运。它推算命运的范围非常广泛,整个世界国家转变都有论定。所以朝代的兴亡,个人的吉凶,完全从数理上推断,是一部非常高深的学问。这的确是有根据,相当科学的。遇到高明的人,他就能够把你的流年命运推断得清清楚楚。
  
  孔先生是邵康节的传人。这也是代代相传,都是有师承,一代传一代,精通[皇极经]。他看到袁了凡,就把他看得很清楚,而且告诉他[数该传汝]。你跟我有缘份,我这一套学问,应该传给你。可以说孔先生找到了传人了。
  
  [余引之归]。了凡先生就请他到家里去坐坐。了凡很孝顺,告诉他的母亲。他母亲教他好好接待孔先生,而且告诉他,要算算命,试试看灵不灵。这是处世待人的良好态度,礼貌很周到。你所讲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要经过试验才行,绝对不是冒冒然就接受。所以先试看看。这一试是真的,大小事情他推算都非常灵验。这样他的信心就生了,对孔先生的建议也相信了。
  
  我们看原文;“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进学念书这个念头就生起来了。生起读书进学的念头,往从政的道路作预备工夫。以前读书并不像现在有很多学校。清朝之前都是私塾教学,没有学校。国家只有大学,没有中学。必须私塾里念得很好,才有机会考入大学。那时称太学,明、清都叫国子监。相当于现代的大学,是国家办的。私塾,是私人办的小规模的学校。老师只有一个,学生通常只有二、三十人。
  
  正好他的表兄有一个朋友郁海谷,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沈友夫大概是地方上相当富有的一户人家,因为家里很有钱,有几间空房子,用一间作教室,请老师教自己的子弟,亲戚朋友的子弟也可以到这里来上学。郁海谷先生此时正好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教学。他就拜郁海谷作老师,进学读书。
  
  原文;“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孔先生给他算命。孔先生算他的流年命运,告诉他,你明年去考童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秀才,要经过好几次的考试。先要经过‘县考’,了凡先生应考中第十四名。县上面有府,府上面有省,这是明、清两代的制度。一个府大概管七八个县,主管称为知府,是在县之上,省之下。民国就把府废除了,改成行政专员。
  
  [府考]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提学]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府教育厅,管一个省的教育的。所以地方上考试,考得取,考不取,考第几名,命里都注定了。所以到第二年去参加考试,果然没有错,都符合。
  
  原文;“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我们看这段文,不是只看袁了凡先生,而是看自己。那一天、那一月、那一日、那一个时辰生死都已注定了,怎么死法也注定了,一生全都是命里注定的,你怎么胡思乱想都逃不过定命。因为孔先生给他算得这么灵,所以就请他算终身的命运。
  
  [终身休咎]就是一生的吉凶。他的确把他流年排到死,什么时候死亡,都跟他排定了。历年的考试,能考取多少名,都给他注出来。[某年当补廪]。[廪]是廪生,[贡]是贡生,[补]是补缺。相当于现代所讲的公费学生。虽然是学生,但是领国家的津贴,每个月生活费由公家补贴。每一个县都有一定的名额,必须有缺了,你才能够递补上去。
  
  [某年当贡]。贡是贡生。廪生、贡生都是明、清两代依学生的程度而设立的,不是学位,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大学生。但是受到国家照顾,由国家发给他生活费用。从前生活费用是发米,而米多的、吃不完的可以卖钱,相当于实物配给。而现代则用货币来代替食物,是方便多了。至于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学位,好比是学士、硕士、博士。进士相当于博士,是最高的学位。贡后某一年他去做官了。
  
  [四川一大尹]。[大尹]相当于现代的县长。还有二尹、三尹。二尹相当于现代的主任秘书,三尹相当于现代所讲的科长。[在任三年半]。做三年半的县长,你就得要辞职。为什么呢?寿命到了。五十三岁,寿命也不很长。[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你就寿终正寝,这还是得到一个好死。可惜你命里没有儿子,[惜无子]。了凡先生把这些事情恭恭敬敬的记下来,给自己作一个参考。孔先生的确很高明,算得很灵。往后每次考试,完全跟孔先生算的名次都相符合,一点也没差错。
  
  看到这,有的朋友要说了,这本书不是改造命运的书吗?怎么一上来宣传的都是宿命论啊?不急,不急,这本书绝对没有宣传宿命论,只是要想改造命运,先要了解命运生成的原理。
  
  

打赏

0 点赞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举报 | 楼主 | 埋红包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作者:簫遠崖 时间:2007-12-18 16:19:07 陕西
  期待更新!
楼主明诚居士 时间:2007-12-19 10:50:15 湖北
  原文;“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
  
  这是廪生所得的俸米。一石是十斗。他说每个月领俸禄,你自己记住,等你领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你就“出贡”了,就升级了,你就从廪生升到贡生了。升到贡生,廪米就不给了,廪生的缺就让别人来补,这有一定的名额。屠宗师就是当时的提学,相当于现代的教育厅长,他看袁先生的学问、品德还不错,建议要提拔他。[出贡]就是批准了补贡,从廪生就补贡生的缺了,也就是升级了。
  
  原文;“ 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他这下怀疑了,孔先生这一著没算对。
  
  俸禄领到七十多石的时候,屠先生就批准他补贡了。可能屠先生批准之后,也许就升官高迁,也许是调职了。[署印]是代理。教育厅长大概被调走了,现在有个代理教育厅长。这一位代理教育厅长不同意,把他驳回去,不准他补贡,他还继续去当秀才、廪生。廪生、贡生都是秀才。一直到了丁卯年殷秋溟宗师当提学,他看到“场中备卷”。这些考卷就是落第的,没有考取的卷子还保存著。有些时候,主管的官员会把这些没有考取的卷子拿来,重新看一看,希望发现遗漏的人才。如果真正是人才,他们还是要提拔的,怕的是一时差错遗漏了。
  
  殷秋溟就看到袁了凡的考试卷。“五篇”就是“五策”,即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论文,五篇论文。殷先生看了非常满意,非常的赞叹。他说这五篇论文,就像是五篇奏议。“奏议”是臣子对皇帝的建议,国家施政应兴应革,他们都可以提出意见,贡献给朝廷,由朝廷来取舍。殷先生说这五篇确实就是奏议。可见袁先生见识很高,文章写得很好。而一般对国家兴革提出建议,都是属于大臣的事情,不是小小的秀才做得到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政务委员,国策顾问,是他们提出的这些文章。而袁了凡的文章居然可与他们相提并论,可见他的确是有学问。
  
  “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博]是指他见识广博,[洽]是他的说理非常清晰通达,[淹]是透彻,[贯]是文章无论理路,无论是章法结构,都有条不紊。能得此四个字的评语,定是上乘的文章,无论是在思想理论,文字的结构,都属于上等的。所以不能叫他终老于窗下,一生只做个秀才,可惜了,应当要把他选出来替国家服务。
  
  “遂依县申文准贡”。就是交待当地的县政府,要把这个人提拔起来。“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从此处来看,屠宗师是很了不起的人,看到袁先生的卷子马上就想提拔他。可是代理人杨先生把他驳回去了,这就是两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袁了凡是有才干。可是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有才还要有命,所以人的一生命运主宰了一切。命、时、因缘都有定数。这里面讲才、命、时。袁先生一定要遇到殷秋溟,他的因缘才成熟。
  
  原文;“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从此以后,袁先生真的觉悟,真的明白了。一个人一生的际遇,吉凶祸福,贫富贵贱都有命,都有时节因缘,不能强求的。命里面没有,怎么动脑筋也求不到。命里面有的,什么念头不想,到时候自然来了。他明白了,从此以后无求、无得、无失,心地真正平静下来了。我们可以称袁了凡在这一阶段,是一个标准的凡夫。我们一般的凡夫,都不够标准,为什么呢?心不清净,一天到晚还胡思乱想。他的妄念没有了,对于一生的休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古德云:[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知命,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小人很冤枉,拼命的追求,不知道这是命里有的。努力拼命求得的,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呢?这是指定数,一般人都在定数里。这个时候袁了凡只知道有定数,不知道定数之外还有一个变数,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下一段以后就是讲变数,讲立命的理论方法。要按照真正的理论方法去求,就能够改变你的命运。你想求什么就能够得到什么,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按照正确的理论方法去求,都可以得到你所要得的。
  
  
  原文;“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燕都]就是现在的北京,也就是首都所在地。元、明、清三朝首都都在北京。[留京一年],他出贡之后就到北京去了,在北京住了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每天静坐。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到他的心地多么清净。心清净了自然就生智慧。一般人智慧不能现前是心不清净。他之所以能够静得下来,就是他对于自己的命运完全知道,想也没用处,所以什么都不想了,心定下来了。
  
  
  己巳这一年他回到南方来。[游南雍],南雍是皇帝所办的大学,就是国子监。是国家办的两所大学,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京,北京称为北雍,南京称为南雍。[未入监]就是未入学。在还没有入学之前,先去拜访云谷禅师。
  
  [云谷会禅师],[会]是他的法名。云谷禅师的法名叫[法会],这是一位很有名的大善知识。了凡先生到南京栖霞山,去参访,去拜见他。[对坐一室],在禅堂里打坐。[凡三昼夜不瞑目],没有倦容,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故能精神饱满。云谷禅师看到他这么年轻,有这样好的功夫,很难得,不容易。
  
  
  原文;“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禅师说凡夫妄想太多了。你坐在这里三天三夜,我没有看到你起一个妄念,这是为什么呢?
  
  了凡先生是个老实人,老实最可贵,他说:[因为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一生的吉凶祸福都注定了,还有什么好想呢?想也没有用处!所以干脆就不想了]。知道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就要走了。所以生死是一定的,那一月、那一日、那一天、那一个时辰,人家都算定了,有什么话说?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他就不打妄想了。
  
  
  原文;“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
  
  一个人能够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那是很了不起的功夫。他不是功夫,他是命给人算定了。所以云谷禅师就笑著说:[我还以为你是功夫不错的豪杰,原来你还是个凡夫]。
  
  了凡先生就向云谷禅师请教:[这是什么原故]?这就说明数的道理。人为什么会有命运?为什么会落在数量里?人如果到了无心,就超越数量了。袁了凡先生有没有到无心?没有。他只是什么都不想,因为想也没用。他还有一个妄念,就是我什么都不想了,有这么一个妄念。这个妄念还在,还是有心,并不是无心。所以他常常心里有个念头:[我一生都算定了,一生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并没有到真正的无心。既然没有到无心,决定为阴阳所缚,怎么会没有数?数就是数量。以数学的原理,推演出来过去、现在、未来。
  
  
  原文;“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了凡先生就问云谷禅师,难道命运可以改变?[逃]就是超越,那就是[定数]里面还有[变数]。孔先生给他算的是定数,变数则在自己手上掌握。这是孔先生不晓得的,不能推算的。
  
  这是云谷禅师教导他改造命运,也就是跟他讲定数里有变数,这是袁了凡原本不知道的。云谷禅师承不承认有定数?承认。前面讲过:[人未能无心,安得无数]。世俗讲的[命运],云谷禅师完全肯定,承认,确实有命运。但是命运自己可以改变,可以创造。自己创造美好的前途。但是立命要靠自己,任何一个人都帮不上忙,没有人能够代替我们改造命运,决定要靠自己觉醒,靠自己改造。他是个读书人,所以就先用诗书里面的道理来开导他。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儒家所讲的,[诗经]、[书经]中所说的。云谷禅师懂得,他说这是明明白白、的的确确的教训,这是事实。懂理论、懂方法,如理如法的求,就有求必应。
  
楼主明诚居士 时间:2007-12-19 10:52:47 湖北
  原文;“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这是进一步向禅师请教,说:[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孟子]上有这么一句话。但是在他的想法,[道德仁义,可以力求],那是我本身的事情。我希望成圣成贤,在道理上是讲得通的。
  
  [功名富贵,如何求得]?[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也能求得到。我没有功名,能求得功名;没有富贵,能求得富贵。这似乎是命里注定的。命里没有,那里能求得到?命里有的求得到,命里没有的到那里去求?这是一般宿命论,也就是命中的一个常数。常数是前生造作的因,这一生应得的果报。殊不知常数里有变数,加上变数就不一样,的确功名富贵也是我们可以求得到的。
  
  孟老夫子的话没错,[汝自错解了]。你自己错会了意思,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孟子所说的,你的解释只对了一半,另一半你不晓得。对的一半是德性上,除了德性之外,还有事相上,你也可以求得到的。你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话出在[坛经]上。
  
  [六祖坛经]、[金刚经]、[楞严经],这三部经典在中国,自古以来被大家公认的是第一等的作品。[坛经]是中国人写的,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有特别一份亲切感情在其中,也实在写得很好,它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也可以说是六祖大师的修学心得报告。
  
  六祖讲:[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心地。[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要到那里求呢?从心地里面去求。
  
  
  原文;“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这段教训非常重要。内求外求都要从内心求,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就错了。所以佛法里讲,求什么得什么,都是从内心求,不是叫我们从外面求。外面求,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外面是常数,外面不会变;心地是个变数,不是常数。
  
  了凡先生二十年来,心地算是清净,没有妄想。他的心是守定常数,不知变数。所以他这二十年中的命运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样,连那一年考几名,不会提前一名,不会落后一名。因为他不懂变数的原理。
  
  云谷禅师教他这个道理,[求在我],在自己。道德仁义是内、德行的修养;功名富贵是外、生活上的享受。内外都得,这个求才真正叫做[有益于得]。那是究竟圆满的享受,内外皆得大圆满。
  
作者:yeyh 时间:2007-12-19 17:35:52 北京
  赞
楼主明诚居士 时间:2007-12-20 14:00:30 湖北
  原文;“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这是指现代社会,大众所追求的,能不能求得到?求不到。纵然得到了,那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而得到的,这才叫做求得。命里有的你求得,那不算求得,因为不求也得到。
  
  譬如今天有人说做股票很赚钱,一年赚了几千万,这是命里有的他得到了。命里没有的,你看多少人做股票赔钱,不是每个人都赚钱!若每个人都赚钱,股票谁赔钱?赌博赢来的钱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甚至于做小偷、做强盗得来的,还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偷都偷不来。
  
  古人明白道理,才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为什么?没能逃过定命,没能逃过常数。所以人要是真正明白道理了,人都会安于本分。安于本分,自己日子过得好,社会也安定,天下也太平,大家都没有争执了。
  
  我们求命里面没有的,常数里面没有的,我们能够求得到,这是属于变数。怎么求呢?要向内心里面求。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就是这一段所说的。他不能够[反躬内省],[反省]是向内心里面求觉悟,向内心里存养厚德。他不懂这个道理,而只向外面去求,每天动脑筋往外去求,这种求法,即使是[求之有道]。纵然你有方法,有手段,你有计谋,可是怎么样呢?
  
  [得之有命]。你命里没有还是得不到,你得到的都是你命里的常数,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袁了凡懂得常数,所以他不操心,不去用种种非法手段去求。他晓得有命,打什么样的妄想,用什么样的手段,命里没有,决定得不到。
  
  [内外双失]。内是什么呢?心不清净;外面所求得不到,怎能不生烦恼。了凡居士这二十年,内他没有失,外面他失掉了。因为他不想了,什么也不求了。内,算是保持了心地的清净、平和,但是外面一切都是命运所安排的。一般人拼命向外驰求,见识比不上袁了凡。了凡先生得到一个心安理得,而一般人向外驰求的是心不安,得到的还是命里面注定的,这是[内外双失]。
  
  [故无益],没有利益就是损失,结果必是有损无益。这一段开示的确把世出世间的现象完全道破了。
  
  
  
  原文;“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
  
  
  云谷禅师就再问他:[孔先生给你算的终身流年休咎,算得怎样]?他就老老实实将孔先生所算的告诉他。云谷禅师反问他一句,这就是教他反省,找出恶痛的根源。[揣]是揣量,就是自己认真的去反省一下,应不应该得科第。应不应该有儿子?你好好的反省反省,应不应该?当然云谷禅师跟他谈话不会只有这么两句,但是这两桩事在了凡来讲是最重要的,最关切的,所以提出两条大的,他最关心的事情。其余的就不必提了。
  
  云谷禅师这一问,他想了很久。答覆云谷禅师[不应也]。他真正知道自己的病根,老老实实回答不应该。因为他老实。[老实乃进德之基。凡饰非掩过之人。前途有何希望]。善知识遇到诚实人,他一定会爱护,才会指出他一条明路。要是自大傲慢不诚实,人家对你笑笑就完了,不会认真教诲的。下面是了凡先生反省自己的缺点,这是立命的基因。
  
  原文;“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从政的人要有福,如果没有福,老百姓就要遭难。一个人有福,确实全国的人民都有福了。今天讲民主自由,大家都认为这是真理,是时代的潮流,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够抵挡的。这个潮流是好还是坏,必须再看下面的结果才能够论断。我们看看古时候的社会制度,读书明理的人没有争执,做皇帝的人有的非常开明。我们读唐太宗的[贞观政要],太宗的心胸之开明,真叫人佩服。他给别人说:[做皇帝有什么好处,负这么大的责任,你想要做,我让给你做]。有这样大的心胸。他做皇帝并不是在那边享福,不是在那边作威作福,是替百姓做事,是替全国老百姓谋幸福,为国家选拔人才,这些人才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
  
  确实,从政的人都是有福相的。[余福薄]。他想想,说我福太薄,没福。没福又不能修福。[又不能积功累行],不肯修福。[以基厚福]。[基]就是培植。不肯培福,不肯修福,没福不像做官的样子,不足以领导百姓,造福百姓。前面是说一个纲领,底下再给我们仔细分析。前面是总说,后面是一桩一桩来分析。
  
  [兼不耐烦剧]。这个毛病就更大了。性情急躁,就是薄福之相。确实没福,不耐烦,性情急躁。[不能容人],心量太小,心量狭小不能容人。不能容人当然就不能用人,不能够服人,这是一定的道理。
  
  [直心直行]是当任意、纵情解释,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使性子,他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这也是别人所不愿承受的。[轻言妄谈]。言论不谨慎,随便说话,不负责任。[此皆薄福之相也],这是薄福。真正有福的人莫不浑厚、老成,心胸广阔而能容人,言语动作缓慢。缓显得稳重。孔夫子说:[不重则不威]。其威德才能服人,才能够处世。了凡先生年轻时不够稳重,自己说出自己没福,不应该中科第。这一段反省是说明他不应该得科第之所以然。下一段则说他不应该有儿女。
  
作者:乐乐康康 时间:2007-12-23 13:51:32 广东
  命已定,但可以改造.
  继续.
楼主明诚居士 时间:2007-12-24 10:13:56 湖北
  原文:"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
  
  俗话说。地下不干净会长东西,会生五谷杂粮。水要是太清了就没有鱼。为什么?鱼在清水里它也知道会被人家捕去,所以他不会在清水里游。也可以说地里头很干净没有秽物的话,它不会生长植物。
  
  袁了凡有洁癖。整齐清洁是件好事情,但是太过份的清洁也是个毛病。一点脏东西都不能忍受的,这也不行。这是不应有子息的第一个原因。
  
  和气能兴家,俗话常说[和气生财]。袁了凡没有财富,与这也有关系,他并不富有,家境清寒。他喜欢发怒,常常发脾气。看不惯的,看不顺眼的,他就要发作,不能容忍。这是没福,这是宜无子者第二个原因。
  
  [爱]是仁爱,能够推己及人。这些道理他晓得,但是自己做不到。为什么?他是个很刻薄的人,[忍]就是刻薄。换句话说,他爱惜自己的名节,不愿意帮助别人,这也是无子的一个原因。
  
  前面是讲存心,以下则从生理上说。他反省说了六条原因,前面三条是从心理上讲的,不应该有儿女。后面是从生理上说的,也不应该有儿女。他喜欢说话,喜欢批评人,喜欢论是非,所以说言语上常常喜欢强出人头。这容易伤气,生理上受伤害。这是宜无子者第四个原因。
  
  他不但喜欢高谈阔论,还喜欢喝酒,大概酒量也不错,饮酒过度会伤神。精是精神,伤精神,对于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妨碍。末后又说:
  
  他晚上不睡觉。一定是找朋友聊天,喝酒作乐,不知道保养。想必了凡先生的身体相当虚弱,他不知道保养身体。
  
  
  原文:"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想想一身的过失毛病,恶作太多了,数不尽。他的为人真正诚实,这叫[忏悔],发露忏悔。自己身心毛病都能够对人说出来,坦诚的说出来,毫无隐瞒。佛门讲忏除业障,这样才能够真正把自己的业障除掉。能够发现自己种种的弊病,这叫[开悟]。觉悟之后能够把这些毛病改正过来,这叫[修行]。一般人修行,自己有什么毛病都不知道,从那里修起呢?‘修’是修正,‘行’是错误的行为。把错误的思想、行为改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正行为第一要紧的,就是要知道自己的错误行为,你才能改过自新。了凡先生很了不起!云谷禅师一追问,他认真的反省,就把自己心行的毛病一桩一桩的找出来,这是后来他能够改造命运的根本。
  
  他凭什么能改造命运?我们为什么不能改造?我们对于自己的毛病一无所知,从那里改起?人家一反省,明明白白的摆在面前,就一桩一桩的把它改掉。所以内里求德行,外面求富贵、求儿女,样样都得到了,他不从外面求的。我们看他并没有在送子观音前面烧香拜拜,求菩萨送一个儿子;他不是这样求法。他求功名、富贵也不是在佛菩萨面前去祷告求的,不是这样求法的。今人拜神求神都是错的,那里能求得到!寺庙香火鼎盛,一天到晚不知道多少人去求富贵求男女,得来的全是命里有的,不求也会得来。还以为是神赐给他的,神对他特别有恩惠。实在是冤枉!所以一定要明理,如理如法的去求,就是云谷禅师所讲的,[内外双得],没有得不到的。
  
  原文:"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云谷大师这些开示非常重要,绝对不能看做迷信。如果看做迷信,实在讲不是云谷迷信,是我们自己迷信,自己迷了。不相信圣人之言,不相信事实的真相,是自己迷惑颠倒。前面云谷禅师教袁了凡真实的反省检讨,才真正知道自己过失很多。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世间最大的善行就是改过。
  
  认真修行就是改过自新,我们古圣先贤所讲的改过是大善,中外的圣人都有共同的见解。云谷在此就讲道:[岂惟科第哉],岂只是功名。求取功名是要靠积德,是要靠过去生中的修积,才能够得到科第。
  
  [世间享千金之产者],这是讲富贵。家财万贯,一定是富贵之人,他才能够享受富贵,富贵不是随便可以得来的。能不能勉强得到呢?不可能,得不到的。如果勉强去求,灾祸跟著就来了。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我们看中国古人造字,学问都很大。[祸]跟[福]很像,就差那么一点点,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些都是教我们要知道因果,然后我们求功名,求富贵,才能够如理如法,没有一样求不到的。
  
  [千金]是说大富,[百金]是讲中富,就是讲中产阶级。必定他们都种了善因,是大富之人,或是中富之人。[应该饿死]的人,是他造恶多端,不修布施,贪妒吝啬所致。世间有没有这样的人?因缘果报是自作自受,绝没有个主宰在支配。如果说有个主宰在支配,这是错误的看法。
  
  [天不过因才而笃]。世间人常以为一切皆是天意安排,其实不然,里面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造作,绝对不是天意,天没有意思。只有大圣大贤有真实的智慧,能把这些事相和事实真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一段是讲富贵穷通都有定命。下面是讲儿女也有定命,这是世间人的两桩大事。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中国的大德,第一是孔老夫子,所修的是[百世之德]。孔夫子所念都是利益国家、利益百姓,没有一丝一毫为自己著想。
  
  他一生从事教学,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传给学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子孙一直到今天,已经七十多代了,孔德成先生在全世界还受到大众的尊敬。不但是中国人,甚至外国人,像美国人一听到他是孔夫子的后代,特别加以礼敬,特别招待他。种善因得善果,于此显见。
  
  [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十世之德],在中国历史上,帝王将相建立一个政权,能够传十几代。如果祖先不积德,那是不可能的!今天的人不相信这些事实,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权谋、有智慧,这些想法都错误了。祖宗积德,及本身宿世的德行,感应道交,有同样德行的人,生到了一家,才能够保得住。
  
  小而言之,我们家庭的事业能够传多少代?我们举个例子,像同仁堂,也是祖先积德,这个堂号作了一百多年,百年老店。他传多少代?老祖宗存的心仁慈,开药店是以救人为目的,利润不在乎。只要生活能够维持,店面能够维持下去就可以。不是以赚钱为目的,不是以个人享受为目的;是以利益社会,帮助苦难的众生。他存这个心,所以他能够维系一百多年。如果子子孙孙不变祖先的宗旨,他的公司行号必然能够不断的延续下去。不像现在许多人开的公司,开不到两三年就倒闭了,这就是德薄。
  
  [有三世二世之德者],能够传三世二世,也[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我们中国俗话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德很薄,以至于他不能传下去了。过去社会对这些事很重视,现在观念完全改变了。甚至于有许多年轻的夫妇,他们不要儿女,嫌儿女麻烦。
  
  现在社会的结构跟从前不一样了,现在有社会福利。美国或加拿大,谁养老?国家养老,不需要靠儿女养老。所以他可以不要小孩。六十五岁退休了,国家有养老金,按月送来,比儿子还孝顺。这是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比从前好。从前老人唯有儿女来抚养;现在的社会逐渐趋向于由国家、由政府来照顾。
  
  
  原文:"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
  
  
  这是云谷禅师教给了凡先生改造命运的方法,对著袁了凡的习气毛病来下药,应病与药。他已经知道自己的毛病习气,所以教他要[尽情改刷]。[改]是改过,[刷]是刷洗。[各人有各人之病痛。既能平心自检。寻出一一病痛。一一过失所在。便有下手处]。
  
  [尽情洗刷]是真正的修行。并不是天天念经、拜佛、念咒这些形式上的功夫,这都叫形式。形式的目的无非是提醒自己,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引发别人觉悟,真正目的在此地。个人修行不重形式,重在发现自己的毛病,这个叫[开悟]。把自己的毛病改正过来,就叫修行的功夫。所以最要紧的是,能心平气和自己来反省检点,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找出来。
  
  [寻出]就是寻找,找出自己的病痛,找出自己过失到底在那里,这样便有下手处,你才知道如何去修正,怎样去改过。[用全神全力。反转来]。[神]是精神。全副的精神,全副的力量。[反转来],把它反转过来。下面举出几个例子教我们:
  
  [悭贪者转之以施舍]。譬如[悭贪],[悭]是悭吝。我们有的不肯施舍给别人,没有的希望贪得,如果我们有这个毛病,[转之以施舍],用布施的方法把它改正过来。我有别人没有,人家向我要,我很慷慨,很大方,我能送给别人。或者我看到别人有急需,他还没有向我要,我就主动的布施给他,这是修福。
  
  [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大类。[法布施]是我们以智慧、技术去帮助别人,或者是教导别人。别人不会的我们会,我们要热心去教他,使他也有这种能力,或启发他的智慧,这叫法布施。
  
  [无畏布施]是帮助别人身心安稳。他心有不安,有恐惧,我们帮助他,使他身心安稳,这叫无畏布施。譬如有人害怕走夜路,害怕,我们有时间就送他回家,跟他做伴,他就不怕了,这也属无畏布施。这是举例说明。
  
  又如现在年轻人去服兵役,服兵役也是无畏布施。为什么呢?军人保护这个地区国家百姓的安全,不受外面敌人干扰侵害,这自然是属于无畏布施。所以三类布施的范围非常广泛。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愤激者转之以和平]。这是讲性情,容易发脾气,容易急躁,这是大毛病。了凡患了这毛病,云谷禅师在此地劝他。[转之以和平],和气心平。心地平静,你的态度自然温和了。这在德性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项目。无论是佛家,儒家都讲求。孔夫子的学生赞叹孔子的德行有五种:温、良、恭、俭、让。第一就是温和,这是学生们对老师的评语,老师温和;良是善良;恭是恭敬,无论对人对事他都谨慎恭敬,谨就是谨慎;俭就是节俭,不奢侈,生活很朴实;礼让,孔夫子事事都让别人,决不会与人相争。这是夫子之美德。是做人的典型。
  
  [虚夸者转之以切实]。这就是喜好夸大的毛病,为人不实在。如果知道这些事实,别人对我们说的话自然要打折扣,难以取信于人,因为我们不诚实。所以决定不能够浮夸,要诚实。
  
  [浮嚣者转之以沉定]。[浮嚣]就是我们常讲心浮气躁。心浮就要以沉定来对治。沉著,心要清净,要能定得下来。[骄慢者转之以谦恭]。世出世间实在没有一样值得骄傲。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做好了,是本分的,是应该的;做不好要处分。孔孟曰无不敬。所以对人一定要[谦恭]有礼,要谦虚要恭敬。谦与敬都是性德。
  
  [惰逸者转之以勤奋]。懈怠懒散,是很大的烦恼。所以一定要精进,要努力,要把精神提起来。懒惰,做一切事情都不能成就。古今中外,那一个有成就的人是懒惰的人,是散漫的人,没有。 [残忍者转之以仁慈。怯退者转之以勇进]。[退怯]是退步,退转。这也是大病,必须要勇猛精进。
  
  这些毛病都是了凡先生自己叙述出来的。前面说过,各人有各人的病痛。如果我们也像他这样改进,其他的病痛要想一想,用方法来对治。下文云谷禅师教他修持重要的几个纲领:
  
作者:渡潇湘过五湖 时间:2007-12-25 10:19:44 浙江
  期待先生的下文。
作者:香奈儿小黑裙 时间:2007-12-25 10:39:19 浙江
  记号
作者:blackface 时间:2007-12-25 15:46:28 四川
  先生苦口婆心,感动!所说也是至理,受教了!
  
作者:看我发标 时间:2007-12-25 15:50:43 广东
   以前翻了一下,觉得很不错!
作者:大尉444 时间:2007-12-25 18:28:54 广东
  净空法师也有这本书的解说
作者:大尉444 时间:2007-12-25 19:26:24 广东
   原文;“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
  南无阿弥陀佛!
  
  我佛慈悲,诚不我欺!
  
  在下愿作证明,敬请诸君,经常虔诚念诵“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必定可以如愿。
作者:木鱼之木 时间:2007-12-25 19:35:57 上海
  呵呵,居士,你到底有多少贴?呵呵
楼主明诚居士 时间:2007-12-26 09:33:46 湖北
  大尉444 
  这个确是净空法师所作,为了适应这里的版规,故删去了所讲的佛法部分,但大意并未改变,这也是善巧方便.只希望更多的人能听闻正法.
作者:精锐光棍 时间:2007-12-26 15:23:54 广东
  受恩中,期待更新
作者:zhyg_239 时间:2007-12-26 16:34:28 广东
  
  
  顶
  
  
  
楼主明诚居士 时间:2007-12-27 09:00:18 湖北
  原文;"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
  
  [务]是务必,一定要积德,断恶修善。积德,前面讲的享千金之产,有百世之德,如果不是认真断恶修善积德,怎么能办得到?孔子受一国人尊敬,是积世间的大德。
  
  [务要包荒],是讲心量要拓开,要能够包容。不能包容,我们自己的烦恼就多,如果心不得清净就不会觉悟,我们的见解也就会有偏差。正知正见,大觉大悟,一定是以清净心为基础。所以要能包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必认真计较。古人也说:如[过眼云烟]。有什么值得计较的?何必把它放在心上,妨碍了自己的清净心。
  
  [务要和爱],这是了凡最大的弊病。一定要和气;一定要能够博爱,儒家讲仁爱,仁爱跟佛法的大慈大悲确实相当接近。孔老夫子说:[仁者无敌]。[敌]就是敌对。这世间还有跟我对立的,那就不是仁爱了,仁爱是没有敌对的。没有敌对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慈大悲。虽然儒家讲的话不一样,其实里面的内容是相同的。
  
  六祖大师讲[本来无一物]。有一物存在就不是真心,所用的还是妄心。心里果然清净,决定没有相对的,没有对立的,真心才能显露,清净心才能现前。
  
  [务要惜精神],要爱惜精神。因为了凡喜欢彻夜常坐,不知道保养身体,所以对于身体精神的保养要重视。上面大师所讲的都是针对了凡的开示。
  
  
  原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要后悔,不要再去想它。想一遍则又造一次新业,所以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绝对不再去想它。要紧的是改正现在的,修正未来的。所以[疑]跟[悔]都是烦恼。[此至人造命诀也]。[至人]是一个有高度智慧的人,真正觉悟的人。改造命运的秘诀,就是这一段的开示,开示的精要,就是从[务要积德]到[义理再生之身]六句。确是改造命运的秘诀。
  
  ‘改造命运第一步功夫便是痛改前非。一一积习悉皆扫除。一一病根悉皆拔去。时时处处常自警觉。严自克治。保善天真。如保赤子。改造命运全权在己。不属造化。即上文所谓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是也。[积习]就是我们讲的习气,如前面所讲的坏习惯,[悉皆扫除]。
  
  [一一病根悉皆拔去,时时处处常自警觉,严自克治]。对待自己要严格,不要常常原谅自己。常常原谅自己,前途就有限了。律己要严,对人要宽。对人要宽厚,对自己要严厉。要克服自己的毛病,对治自己的习气。[保善天真]。[保]是保护,[善]是纯善。什么叫[天真]。心里面一念不生就是天真。天天在打妄想,天真就失掉了。天真就是真心,真心就是清净心。
  
  [如保赤子],好像慈母照顾婴儿一样,要全心全力,全副精神去照顾起心动念。[改造命运全权在己,不属造化]。改造命运之事完全在我自己,与诸佛菩萨与天地鬼神毫不相干。所以真正把这本小册子明了了,从今以后你也不要再去看相、算命、看风水,都用不著了。仔细反省一下自己的命运,就知道了;怎样去改造,也晓得了;不会再受别人的欺骗了。
  
  [即上文所谓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是也]。前面云谷大师说,什么样的人叫[极善之人]?能够改过的人就是极善之人。
  不觉就是不知过不会改,认为自己样样都是对的。想想自己有没有毛病?想了半天,一个毛病都没有。所以常说凡夫没有毛病,菩萨毛病很多。菩萨常常检点,知道自己毛病很多,不断在改,凡夫居然没毛病。这怎么得了!就是什么叫做[觉],什么叫做[不觉]。知道自己一身毛病,这是觉悟的人,不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就是佛家讲的凡夫。这很好懂!菩萨不是神。菩萨是一个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常常改过自新的人,称为菩萨,意思是觉悟的有情众生。
  
  
  
  
作者:RedHousePainters 时间:2007-12-27 10:00:57 广东
  顶
作者:成化和尚 时间:2007-12-27 12:38:18 新疆
  女星vs动漫女主角 身材谁辣
  http://lohao.yjcp.cn/dispbbs.asp?boardid=7&ID=4362&replyID=11695
  
  新休假制“几家欢乐几家愁”
  http://lohao.yjcp.cn/dispbbs.asp?boardid=20&ID=4368&replyID=4368
  
  老婆这样当(给女性朋友看,男人看不拒绝)
  http://lohao.yjcp.cn/dispbbs.asp?boardid=4&ID=372&replyID=372
  
  2007年国际足坛大盘点
  http://lohao.yjcp.cn/dispbbs.asp?boardid=9&ID=4369&replyID=4369
  
  十大在三国演义中被低估的人物
  http://lohao.yjcp.cn/dispbbs.asp?boardID=20&ID=2434&page=1
  
  我同学真牛,试问哪个企业敢录取?
  http://lohao.yjcp.cn/dispbbs.asp?boardid=19&ID=4367&replyID=11701
  
  长着极具特色的美人痣的明星
  http://lohao.yjcp.cn/dispbbs.asp?boardid=5&id=4201
  
  看新闻暴露你的情感倾向(测试)
  http://lohao.yjcp.cn/dispbbs.asp?boardID=19&ID=2822&page=7
  
  活乐游戏(来这里放松放松吧)
  http://lohao.yjcp.cn/index.asp?boardid=19&page=7
  
  爱我爱你!欢迎您的到来
  http://a5a2.cn/
  
  
  
作者:yushuming84 时间:2007-12-27 13:12:41 上海
  小子受教拉!!
作者:云雷屯 时间:2007-12-27 13:20:27 四川
  只问他后来有子没有?
作者:云雷屯 时间:2007-12-27 13:21:43 四川
  再问现在只生了女儿的是否都是无福之人?
作者:sanyuan512 时间:2007-12-27 14:30:55 上海
  
  盖此贴之后,余必将每日三省吾身。。。
  
  
作者:sanyuan512 时间:2007-12-27 14:33:06 上海
  
  盖此帖之后,吾必将每日三省吾身。。。。
  
  
作者:九天玄龙 时间:2007-12-27 16:16:24 山东
  这本书最好是自己看自己领悟,自己行动。。。
  
楼主明诚居士 时间:2007-12-27 16:21:53 湖北
  再问现在的是否都是无福之人?
  ---------------------------------------------------------
  您好,这本书是明朝人写的,不能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古代人的观念.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以宗族伦理为核心,完全不同于西方以宗教为核心的结构,所以在古代,没有传宗之人确实是一场灾难.现在社会只生了女儿是跟古代的无后不能相作比较的.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是为了知道命自我立这个真理,具体事象上不必深究.
楼主明诚居士 时间:2007-12-27 16:23:49 湖北
  木鱼之木,我最近发的都是从法师讲经中整理出来的,您都帮我顶了,十分感谢你哦.
  
作者:古越之美 时间:2007-12-27 16:25:38 广东
  
  古越赞一个!
  
作者:coldwindcome 时间:2007-12-27 17:02:22 浙江
  明天来看,下班
作者:九重宫阙 时间:2007-12-27 17:15:38 天津
  太好了!!!!!!!!! 顶!!!!!!!!!!!!!!!!!
作者:cherry-王 时间:2007-12-27 17:26:05 山东
  林妹妹陈晓旭不是拍了这个的电影么?
  当时看了真是受益匪浅啊
作者:木棋米果 时间:2007-12-27 18:56:32 上海
  等。
作者:ZYZ66611 时间:2007-12-27 20:29:45 江苏
  顶!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
作者:阿格隆河 时间:2007-12-27 20:31:50 新疆
  记号一下
作者:淼淼9999 时间:2007-12-27 20:49:12 广东
  学习。
作者:vincent1125 时间:2007-12-27 20:52:26 江西
  受教了,从前只是听过《了凡四训》而已,根本没去读过。如今能够有精辟详细的解释论述。受了启发啊。。ths
  期待下文。。1`!~!!~
作者:天府渔民 时间:2007-12-27 20:55:01 四川
  继续
  
作者:罗布林卡的月 时间:2007-12-27 21:00:24 上海
  中学的时候读过此书,前几日还想起来,可是一时记不起书名了。没想到今天就看到lz的帖子。呵呵!是本好书,读过以后受益匪浅。
作者:gaodj1975 时间:2007-12-27 23:16:44 上海
  好
作者:cdw123cn 时间:2007-12-27 23:53:09 广东
  好,赞一个
作者:树犹如此啊 时间:2007-12-28 00:00:29 陕西
  记号
作者:yscx 时间:2007-12-28 01:09:35 上海
  ......
作者:萌浸秋 时间:2007-12-28 01:27:36 广东
  做个记号慢慢学习
  一直想找这本书,能在这里看到,多谢先生了
作者:凹凸琉璃 时间:2007-12-28 03:55:18 河北
  顶一下,这本书的确很好,无论现身在低谷中亦或生命在精彩时,都应该一下,人的一生,行善积德方为贵。
作者:泱泱天朝 时间:2007-12-28 06:55:02 德国
  认真看了上面的帖子,先生的确是智慧之人,写得言简意赅,十分清楚。我原也听过净空法师的讲解,但或许是因为当时年轻,很多东西没有听进去更没悟出来。看了先生的这些文字,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心中羞愧不已。。。
  多谢先生了!提前祝您新年好!
作者:5086 时间:2007-12-28 08:18:46 贵州
  曾件看过这本书,却没有什么感觉.
  现在看到先生的注释后,再重新看了一遍《了凡四训》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似乎懂了点什么,又似乎要比之前什么也没懂.呵呵.
  谢谢先生,收藏了帖子.
  
作者:在等爱的狐狸33 时间:2007-12-28 08:20:04 陕西
  很想看看这本书
作者:hapday 时间:2007-12-28 08:35:36 海南
  先生辛苦,不错的书。
作者:o0月神草0o1 时间:2007-12-28 10:58:42 北京
  作者:浪子文刀 回复日期:2007-12-28 10:25:27 
      大王同学早已停止处理版务,煮酒首席也解封了大部分开始被封的ID。导致事件发生的起因已解决,后续闹起来的也都停手吧。
  
作者:weiwie80 时间:2007-12-28 11:09:02 山东
  收藏,慢慢研究
作者:appoline 时间:2007-12-28 11:24:51 北京
  一位看过此书的朋友现在坚持每天修行,并且向我极力推荐此书,所以我对书名有印象,进来一看,果然是名不虚传。特别是明诚居士讲得好,透彻明白,让人受益匪浅。
  居士若能坚持不懈将此书传与我等凡夫大众,也是一件无量功德啊!
作者:hanmao1234 时间:2007-12-28 11:43:10 山西
  记号
  
作者:songtreelf 时间:2007-12-28 12:05:16 北京
  有这个电影,我看过,可以在网上下载到的!
作者:椰子苛刻 时间:2007-12-28 12:35:16 新疆
  80后女孩必须要做到的几件事
  http://lohao.yjcp.cn/dispbbs.asp?boardid=4&ID=4398&replyID=4398
  
  八大女星谁的唇语最动人?
  http://lohao.yjcp.cn/dispbbs.asp?boardid=5&ID=4395&replyID=4395
  
  第一次画裸体女模特的尴尬经历
  http://lohao.yjcp.cn/dispbbs.asp?boardid=20&ID=4393&replyID=4393
  
  测试:你性格最真实的一面
  http://lohao.yjcp.cn/dispbbs.asp?boardid=19&id=4392&star=1#4392
  
  李清照词选
  http://lohao.yjcp.cn/dispbbs.asp?boardid=5&ID=556&replyID=941
  
  注意注意,大家都来晒幸福~~~
  http://lohao.yjcp.cn/dispbbs.asp?boardid=4&ID=411&replyID=712
  
  女人,男人,谁该来负担家务??
  http://lohao.yjcp.cn/dispbbs.asp?boardid=10&ID=4391&replyID=4391
  
  赵雅芝从艺生涯30年全记录
  http://lohao.yjcp.cn/dispbbs.asp?boardID=5&ID=3992&page=1
  
  活乐游戏(来这里放松放松吧)
  http://lohao.yjcp.cn/index.asp?boardid=19&page=7
  
  爱我爱你!欢迎您的到来
  http://a5a2.cn/
  
  
作者:june2216 时间:2007-12-28 12:36:23 山东
  愿大家都来信佛,如果全社会的人都信奉佛教,那我们的社会该是多么的美好。我对此书深信不疑。
作者:桃花面面 时间:2007-12-28 12:41:32 浙江
  楼主是福德之人,谢!
作者:无言可对 时间:2007-12-28 12:45:52 山东
  千金]是说大富,[百金]是讲中富,就是讲中产阶级。必定他们都种了善因,是大富之人,或是中富之人。[应该饿死]的人,是他造恶多端,不修布施,贪妒吝啬所致。
  
  ----------------------------------------
  难道南京大屠杀中死的中国人没有一个是冤枉的?照这说法他们统统都该死,都是应该被屠杀的?是因为他们生前造恶多端,不修布施,贪妒吝啬所致?其中就没有一个好人了?
  那照这说话依次类推,建国后三反五反中被打倒的就没有好人了?永远都是坏人遭殃,好人得福?三反五反没有冤枉过一个好人,也没有放过一个坏人,那以后的平反又是所谓何事?
  
  那三年自然灾害中饿死人中国人也都该死了?都是因为他们造恶多端,不修布施,贪妒吝啬所致?
作者:SeaΩGhost 时间:2007-12-28 12:52:58 北京
  好文留名!
作者:无言可对 时间:2007-12-28 12:58:22 山东
  又如现在年轻人去服兵役,服兵役也是无畏布施。为什么呢?军人保护这个地区国家百姓的安全,不受外面敌人干扰侵害,这自然是属于无畏布施。所以三类布施的范围非常广泛。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
  外敌也有可能是来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军人也有可能是在助纣为虐,成为压迫人民的工具,服兵役这种行为若是也算得上布施,而且还可得聪明智慧健康长寿,那这世道还有什么希望吗?是非不分,善恶不分,黑白不分,一味的说教,这就是所谓的佛法吗?
作者:单飞佛陀 时间:2007-12-28 13:09:07 广东
  势至菩萨门下,早年前受了凡四训启蒙,才猛然醒悟。相由心生,命由己做!一切皆有自己掌握!
  
  
   般若-真智妙慧 骑行者的灵魂在布达拉悄然开放
作者:motorman97 时间:2007-12-28 14:16:47 北京
  无言,个人觉得有些话不能死抠,毕竟语言的表述能精确到什么地方。。。。何况所说的话是在强调某一个方面。你要把它极端化那就是走到另一个极端了。
  
  
作者:mumanl 时间:2007-12-28 14:35:44 甘肃
  我很喜欢这本书,改变了我不少
作者:mnb12121 时间:2007-12-28 14:52:12 江苏
  书我有,书中的毛病我也有,还要重。已经快奔四了。改毛病要不留情面地内省。要有彻底决裂的心气。今日被触动了,谢谢!
  书中所言就是随波逐流与主观能动的道理。
  随波逐流就是各按天命,主观能动就是圣贤由我做主。
作者:-波萝派- 时间:2007-12-28 15:45:44 河北
  自醒
作者:简黛 时间:2007-12-28 15:49:48 广东
  蛮长的,把这些都字打出来不容易。
  楼主幸苦了!
  加油!
  是本好书,收藏了。
作者:简黛 时间:2007-12-28 15:52:24 广东
  不过我觉得改造自己真的不太容易。
  任有无穷的智慧,很多东西也是改不掉的。
  
作者:hamer029 时间:2007-12-28 16:05:25 甘肃
  做个记号吧
  以后有时间一定好好看看:)
作者:hentje 时间:2007-12-28 20:42:13 浙江
  感谢!!!
作者:灯影阁 时间:2007-12-29 07:43:35 山东
  别人介绍我看看 收获不小
作者:碧海熠熠 时间:2007-12-29 07:50:58 苏丹
  谢谢LZ,发帖辛苦,赞.
作者:昨是而今非 时间:2007-12-29 08:31:31 美国
  多数懂得命理的人,都读过这文章,其实算不得书的。
楼主明诚居士 时间:2007-12-29 10:25:18 湖北
  无言可对 您好,感谢您帮助顶帖.您的问题,只要多了解一些佛法,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推荐您看两本书<认识佛教>和<正信的佛教>这里究竟不是佛法论坛,所以就不多说了.
  
  简黛 您好,只要坚持不懈的改过,一段时间以后,就能发现一些改变的,积少成多,最终会有成就的.
  
  昨是而今非  您好,是这样,过去这文章是流传很广的.
楼主明诚居士 时间:2007-12-29 11:54:12 湖北
  以上四训的第一训《立命之学》就发完了,下面发第二训是《改过之法》
  
  
  第一章是讲因果的理论。以下两章就讲怎么改法:恶要怎么改,善要怎么积?两章完全著重在行门。前一章是建立改造命运的信心,信了以后要去做。要怎么做法?这里给我们说得非常具体。
  
  
  原文;“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从此处可见古人学问的真实。[春秋]是鲁国的历史。孔夫子当年在世把它整理做成了定本,留传于后世。这部书有三个人注解,流传最广的是左丘明注的。今天在五经里所看到的[左传],就是左秋明所注解的[春秋]。[春秋]是孔子整理的,并不是孔子作的。原来有很多材料,孔子重新整编,左丘明再加以详细的解释。除左丘明之外,还有[公羊传],[谷梁传]。在这三个注解里,注得最好的,文章也好,记载也很详实,是左丘明。现在所流传的[十三经],三种传都在其中。
  
  [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这是说古人听到别人的谈话,举止动作,就能判断此人的吉凶祸福,而且判断得很正确,后来都应验了。小是一个人成功失败,大的能看出国家的兴衰。这是确实的,我们读到很多。所以[左国]就是[左传]和[国语]这两部书,都是中国古时候的历史。他们有这种观察能力,就是懂得因果报应的道理。你的言善、行善,稳重厚道,就可以判断你有福,这个人有前途。言语刻薄,行动轻浮,这人没前途。即使现在很得意,那也是昙花一现。连一举一动都可以看得出来一生吉凶祸福,所以心行言动不可以不谨慎。
  
  
  原文;“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这不只是理论,也是事实。一个人、一个国家都是如此。事还没有形成,它就有吉凶的预兆,这种预兆都是在起心动念处,在所作所为处。所以头脑冷静、很有理智的人,能够观察得出来,预知未来的变化。从众人心行中就能看到国家兴亡。[国者人之积],你看这国家上上下下的人,他们每天想什么,他们每天做些什么,就知道这个国家有没有前途,知道这个国家的兴亡。我们一个家庭里的几个人,想的是什么,念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这个家庭的兴衰也就可知了。个人的吉凶祸福也在乎个人的行为。有预兆,预兆很明显,看得清清楚楚,都显露出来。对一个有智慧、有学问的人,是隐瞒不过的。
  
  
  原文;“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厚]是厚道。厚道的人,心地厚道,行为厚道。能够损己帮助别人,这是厚道。对自己可以刻薄一点,对别人要好一点,这种人有福,一定有后福。
  
  [过于薄者常近祸]。对待别人刻薄,贪图自己的享受,这个人将来必有灾难。
  
  [俗眼多翳]。俗人看不出来,他看不出这个预兆,像眼睛被遮住一样。
  
  [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好像一切吉凶祸福没法子预测,看不出来。其实吉凶祸福的预兆都摆在眼前,什么人才去看相算命?就是此地说‘俗眼多翳’才会找人给他算算命,看看相。下面这一段就很要紧,是我们应当留意要修学的。
  
  
  原文;“至诚合天。”
  
  这是大原则。我们一个人处世、待人、接物要用真心,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任何一个人。[天]就是佛法讲的真如本性,日常生活中妄念不生,常常保持著正念现前。[至诚合天]。这人现在纵然受苦受难,毕竟苦难很快就要过去,大福报要来。所以世出世间法,大根大本就是真诚。儒家讲学养,八条纲目里│诚意、正心。这是重心。格物、致知是达到诚意正心的手段。这两条不能做,虽然想诚意,也诚不了。就是做不到至诚。格物。物是什么?物是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要放下。如果不能淡薄,你的心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怎么能诚得了?纵然不能把整个欲望舍掉,也要看淡。
  
  凡夫天天在打妄想,其实妄想无济于事。不如把这些妄想舍掉,把五欲六尘种种的享受舍掉一些,多替别人想想。我们有福,把福报都给别人去享,这个福报就大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要真做!
  
  [舍]才会有[得],不舍就没有得。我们中国人说[舍得],[舍得]这个名词是从佛经里来的。你能舍才能得,不能舍什么都得不到。这篇改造命运,也就是叫我们舍。求呢?求也有助于得也。怎么求?舍了就得了,你所求的都能得到。首先要把妄想、执著舍掉。[至诚合天]是从根本上舍,舍自私自利。将利益自己的念头舍得干干净净,起心动念都是利益大众、利益社会、利益众生,这个人后福自然无穷。
  
  
  原文:“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所以吉凶祸福都有预兆。福将要来了,看他的善心、善行。他能把自己的利益分给别人共享,这是善行,于是晓得他福报快到了。若只顾自私自利,夺取别人的利益,自己的利益与福报不肯与别人分享,他的福报是会享尽的。享尽了就没有了,灾祸就来了。所以只要看到他想的不善,做的不善,就知道他的灾祸快来了。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于整个世界,都可以从这个原理来观察。只要很冷静,很细心,没有看不清楚的。所以吉凶祸福,世界的安定动乱,国家的兴衰都可以预知。
  
  
  原文;“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前面了凡举出吉凶祸福都有预兆。无论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于全世界都是有预兆的。这些预兆,唯有心地很清净的人看得清楚。有定功的人,不仅是佛门,就是道家、儒家的读书人,心比较清净,也都能看得出来。定功愈深看得愈远。所以佛经里常常告诉我们,阿罗汉能知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这是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本能。本有的能力,应当是如此。现在能力丧失了,就是因为心乱了,被妄想、分别、执著、烦恼搞混浊了,使这个能力失去。佛法教我们只是把心地上的障碍、污秽去掉,恢复我们本能而已。
  
  前面说的道理明白了,要从那里下手呢?今天要给我们讲真正用功下手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求福、求慧,都希望远离灾难。想得到幸福,福是从行善得来的。行善是因,得福报是果。可是业障要是没有除,修福也不容易得到,所以先要把业障去掉。[求]有理论、有方法。世间一般人都在事相上求,都在常数里面求,那怎么可能求得到?现在虽然知道有变数,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希望,可是毕竟变数并没有立刻现前。如何能达到这个目的?先要修清净心。什么是善,心地清净是第一善。心地不清净纵然修善,善里面有掺杂,不纯,所获得的福报很有限。就是讲消业障,消得不够彻底,也消得不很多。
  
  由此可知,心地纯善、纯净,非常重要。如何使自己心地恢复到清净?那就要改过,将自己的心地真正做一番洗刷的功夫。所以此处教导我们,[未论行善],我们还没谈论行善、修善的方法之前,[先须改过]。[须]是必须,这个字非常的肯定。那么过要怎么改法?这里提出几条纲领,这些纲领非常的重要。
  
作者:fffbbblll 时间:2007-12-29 13:36:09 浙江
  标记
作者:PmPk 时间:2007-12-29 13:57:03 广东
  顶
  很好的一本书!
作者:木鱼之木 时间:2007-12-31 19:47:18 上海
  呵呵 07年最后一顶,居士元旦快乐
楼主明诚居士 时间:2008-01-01 04:55:47 河北
  木鱼之木 元旦快乐,凌晨专门来回你的贴哦,呵呵.
作者:木棋米果 时间:2008-01-01 15:38:31 上海
  继续等待。。。
作者:mnb12121 时间:2008-01-02 17:20:59 江苏
  居士怎么凌晨起得这么早!
作者:木鱼之木 时间:2008-01-02 17:42:22 上海
  呵呵,08年了,顶
作者:zhr3790 时间:2008-01-02 18:31:01 浙江
  hao tie
楼主明诚居士 时间:2008-01-03 14:02:48 湖北
  我不是起的早,是和几个朋友玩,一晚上没睡,呵呵.好了,下面继续.
楼主明诚居士 时间:2008-01-03 14:02:49 湖北
  我不是起的早,是和几个朋友玩,一晚上没睡,呵呵.好了,下面继续.
楼主明诚居士 时间:2008-01-03 14:25:10 湖北
  原文;“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
  
  
  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知耻近乎勇]。儒家讲的大智、大仁、大勇。什么人是大勇?唯有知耻,才能真正改过自新,才能发奋向上。人要不知耻,那就没有前途了。
  
  如果我们能常常这样想,这样反问自己,[耻心]就能生。这是改造命运的开端,也是改造命运的动力。什么力量在推动?这是原始动力,不可思议的动力。了凡先生在此地所说的多半是世间法。世间有大圣大贤,孔子、孟子、周公、伊尹,都是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他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此地的[丈夫]没有男女之分,能为人之不能为,谓之大丈夫。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要从这个地方去反省。
  
  [瓦裂]是比喻,就是造恶业受恶报。
  
  了凡先生的好处就是他对于自己的过失,丝毫都不隐瞒。他所讲的不是一般人的过失,是自己的过失。他发现了,能痛改前非,这是他的长处。他之所以能成就,关键就在此地。
  
  
  原文;“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
  
  
  [耽染]就是贪爱、贪恋。贪恋是清净心受了染污。[尘情]是五欲六尘。五欲是情,尘是指六尘。尘也是代表染污的意思。我们坐的桌椅如果一天不擦,上面就有灰尘。天天去擦拭是为除去染污。我们的清净心也被欲尘染污了。财、色、名、食、睡,是[五欲]。起贪、嗔、痴、慢、疑,这就是染污。所以佛把外面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就是这些染污我们的清净心,这就是病根。如果我们要恢复自性清净心,这些尘情要放下。
  
  
  “不义”就是不应该做的。不合理、不合法、不合人情、不合道德、不合风俗习惯,这都叫不义。自己做不应该做的事情,以为别人不知道,实在讲是有些人不知道。那些人呢?迷惑颠倒的人,心思蒙蔽的人;聪明正直,心地清凉自在的人知道。这样的人绝对瞒不过他。
  
  所以我们念了经论与圣贤典籍之后,真的是寒毛直竖,没有丝毫能隐藏得住。想想还是发露忏悔才对!为什么?他们都知道了。我们不发露他也知道,还不如自己说出来好一点,我们心地比较能够得到一点平安。
  
  [傲然无愧]。这个[傲]是傲慢,没有惭愧之心。[无愧]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麻木不仁,没有一点羞耻心,没有一点惭愧心。再说个不好听的,就是所谓丧失天良。做坏事常常还受良心责备,这人还是好人。虽然他外面瞒人,自己心里常常感到不安,这种人有救。做了坏事麻木不仁,这种人没救。若是尚有羞愧之心,这是有救的,可以回头的。
  
  傲然无愧之人,[将日沦于禽兽]。我们要用变数,不用常数。常数是命中注定的,变数是自己创造命运。
  
  创造命运要从心地里面求,这个心是真心不是妄心。成天胡思乱想的那是妄心,妄心是在常数上,不是在变数上。一用真心常数就改变了。我们在佛经上,在[了凡四训]里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求佛菩萨怎么个求法?不是跟佛菩萨谈条件,求佛菩萨保佑我发财,给我赚一百万,我供养你五十万,我们俩个对分。这不行!佛菩萨怎么会答应你这个条件?所以世间一般人想利用佛菩萨,想利用三宝的力量,谈条件,许愿都是谈条件的。这很有限,这是错误。没有条件好谈的。恢复到自己的清净心,这有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就如佛法中所说,六祖也讲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已说明一切都是现成的,没有求不到的,有求必应。向自性里面求,因为自性本来具足,自性能生万法。三宝不过是给你做一个助缘而已,求得也是我们自性本有;自性里没有,三宝也帮不上的。佛门中有求必应。你完全相信,一点都不怀疑,要求什么得什么,求成佛都可以得到,何况其余的呢!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理,[求],一定能得到。世间人不知道,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这就是佛经里面讲的世智聪辩。不是求取功名富贵,实在讲是在造罪业,他自己还不晓得。就是求得的,还是命里有的。你说这多冤枉!他所造作的罪业,将来必定有果报。
  
  
  原文:“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人家成佛、成菩萨;我们还在搞三恶道,搞六道轮回。这是太可耻了!世间可羞可耻者没有比这个更大了。
  
  [耻]这字与人的关系太大了。为什么?知耻,这个人可以成圣成贤;不知耻,必定沦落三途。你看这个字与一个人的前途关系多么重大。
  
  [以其得之则圣贤]。[得之]就是知耻。知道羞辱就发奋雪耻图强,能振奋起来。
  
  [失之则禽兽]。[失]就是不知耻。不知耻就是小人,胡作妄为。在佛法讲,不知耻才会搞贪、嗔、痴、慢。知耻的人绝对没有贪、嗔、痴、慢。
  [改过之要机也]。[要]是重要,非常重要的枢机,也就是关键。把它摆在第一,要知耻。说得粗俗一点就是善行善果不如人是羞耻,知耻一定奋发自强。
  
  
  原文;“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畏]是畏惧。人常怀有畏惧之心,那是一种很大的控制力量。使自己不敢做恶,他有所恐惧。他怕什么?[天地]指是天神与鬼神。
  
  
  一个人在自己房间里关起门来,有时就不检点了,可以马虎随便一点了,不知[慎独]功夫要紧。因为有人在,自己总会约束一点,没有人在就放逸了。
  
  古时候好像是郑康成[郑玄],他跟一些同学们在一起,有一次大家自我反省,提出自己有什么过失,把过失说出来。每位同学反省时都能把自己的缺点说出很多,唯独郑玄想不出来。最后大家问他,你再想想,他说我在想。想了很久,想出来有一次上厕所时没有戴帽子,这就是我的过失。可见古人慎独的功夫。在自己房间关著门,衣服都整齐,像见宾客一样,这样的慎重。现在人会说何必这样做作?古人他就是这样做法,就叫慎独。在他们的观念中,纵然是掩盖得很严密,天地鬼神也见到。如果马虎一点,随便一点就是失礼。隐密之处也如临天地鬼神,所以态度是恭恭敬敬,不敢有一点放逸。就是讲这桩事情。
  
  [闲居]是指私人的卧房,在里面也是[指视昭然]。虽在私室中,亦如十目之所监视,十手所指。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的检点,一样的谨慎,不敢随便。
  
  [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文]是文饰。就是掩盖自己的过失,还用花言巧语去掩饰。其实是掩饰不住的。[掩]就是骗人。自欺欺人,实在是[肺肝早露]。肺肝是内脏,一般人看不到,可是天地鬼神都看得清清楚楚,是用这个来比喻。比喻我们在暗室,你在卧室里面,一举一动,起心动念,天地鬼神没有不知道的。我们以为掩藏得很密,那不过是自欺欺人,早就被人看破了,一文不值。想到这里,怎么不害怕!
  
  
  原文;“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
  
  
  人知耻,就有敬畏之心,就能改过,就能灭罪。
  
  [修不嫌早。悔不嫌迟。临终安详。超拔之征]。临终悔过还是来得及的。凡是临终死得好,他来生去处一定好。这是可以断定的,好死好生,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人好死在我们中国是五福之一。五福最后一条是考终,这是讲的安祥。死得安祥,没有痛苦。多说一句什么是五福。第一个就是长寿,第二个是富贵,第三是康宁,第四是好德,第五是善终。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五种福气,我们的祖先把事情都说透了。
  
  
  原文;“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这个事实,儒、佛都说,可见得它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改过要勇猛。真正勇猛的去改过,纵然是大恶,纵然是久恶,都能忏除。[一念猛厉]就是真实的忏除业障,所以[足以涤百年之恶也]。[涤]是洗刷干净。[百年]是讲长久累积的恶业,都可以忏除洗净。
  
  比喻[千年幽谷]。千年的黑洞,我们点一盏灯,黑暗就没有了,就照明了。[一灯才照,则千古之暗俱除]。这就把灯、光明比喻你勇猛改过,这个一念改过的心,就能够把长时间的积恶都洗刷掉。所以过失不论大小,不论久近,是以改为贵。我们一定要改过。
  
  佛法里常讲,法器难得。如果不是法器,决定不能续佛慧命。器是器皿。譬如这个杯子一定要干干净净,我们盛水才能饮用,如果这个茶杯不干净,里面有一点毒药,你盛满一杯水喝了,还是要中毒的。毒就是恶业。要成法器,就是先要把我们的恶业淘汰尽,我们接受的佛法才能自利利他。
  
  前面讲修福为什么先要改过?这就是先使自己成为一个法器,赐福,我们才能接受,真正是福,不会变质。如果自己接受的器皿不干净,烦恼重重,恶业很多,给我们的福,会变成更毒的药了,怎么能受得了!这就是先要改过自新,然后才能修福的道理。否则过要是不改,我们修的福是弥增大恶。为什么?没有福报,造的恶小,没有能力造;福报大,造的恶就更重更大,将来堕地狱堕得更深,堕得更苦。世间贫穷人,纵然想造罪恶,造不大;富贵人造的恶就比平常人造的都大,这也是一定的道理。
  
  明了修福先要改过,就是先要消灾。先不要求福,先消灾,然后修的那个福才能真正得到受用。如果自己积习不消除,我们要去修福,福来了往往造更大的罪业。
  
  
  原文;“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
  
  这四句是劝勉我们要把握时间及时改过。世间无常,佛经上讲人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就是隔世,想改也来不及了。知道这确实是人生第一桩大事,就要认真的去做、把握机会、把握时间、天天反省、天天改过,才是真正的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行为,就是把自己错误的行为都修正过来。现在许多人,以为修行就是每天念念经,拜拜佛,念念佛就叫做修行。这样做、与自己的恶习气毫不相关,完全流于形式,不起作用。念经是修行,念一个钟点,这一钟点没有妄想,精神集中在经文上。甚至连经文的意思都不要去想,因为想还是打妄想。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修清净心,把妄想止住而已。念经、念咒、念佛都是这个目的,这是修心。心清净了,身就清净。
  
  
  原文;“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一个人作恶,不知道忏悔,不知道改过,恶名流传到后世,孝子贤孙都没有办法为他洗刷。像中国历史上,大家晓得曹操不善,其实秦桧才是真不善。这个恶名,后世子孙怎么好,也不能从历史上替他洗刷掉。这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
  若不是善根深厚、一念差错的人,是没法子救的,圣贤佛菩萨救不了的。
  
  
  原文;“第三须发勇心。”
  
  勇于改过。前面第一条讲知耻近乎勇。知耻是开悟自觉;不知耻是迷惑颠倒。所以知耻是开悟的条件,勇猛是功夫的条件。知耻是从内心里觉悟,内心里真正觉悟了。畏惧是外力的加持,使我们不敢做坏事。就是自性里面的甚深惭愧。人能有惭愧心,必定有成就。
  
  
  原文;“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
  
  [因循]就是得过且过,我们常说混日子,混时间。“因循退缩”,不进则退,这是一定的道理。不求长进,没有进取的心。进取须是在德行上。现代人也是勇猛精进,他是求五欲六尘,在贪、嗔、痴、慢上勇猛精进,而未知后果之可畏。世出世间圣人教我们要在道德学问上精进。道德学问比学术还要高。学问和学术不一样。学问是智慧,是从真如本性流出来的,就是佛法讲的[般若智慧]。学术在佛法讲是[世智辩聪]。我们今天勇猛精进错了方向,往六道、往三途里去了。世出世间圣人教我们的方向是超越三界,永脱轮回。与诸佛菩萨看齐。这就对了!所以[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必须奋然振作,要奋发,要把精神提起来,勇猛精进。不要怀疑,不要再拖时间。现在就做,不要迟疑,不需要等待,说做就做,就从现在开始,绝无退缩。
  
  
  原文:“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抉剔],[剔]就是拔掉。小过失就好像“芒刺在肉”。我们身上若有个刺,就很痛苦,总想尽办法赶快把它剔掉。过失在心里比这个更痛,我们不能不觉察。不觉察就是麻木不仁,刺进去不知道痛就是麻木。我们现在皮肉没有麻木,良心麻木了。
  
  
  大的罪恶,就好像毒蛇咬了我们的手指。毒蛇咬了手指,没有犹豫,赶紧把手指斩掉!为什么?不斩掉,毒一散开,必死无疑,就没救了。这是要下定决心,断一切恶。每一天昏沉,提不起精神,是业障现前。妄念很多,烦恼很多,忧虑很多,牵挂很多,样样不能顺心,不能称意,都是业障现前的相。佛门常讲‘业障’,什么是业障,我们自己要知道,自己要看得清楚。晚上睡觉做恶梦,是业障;生活习惯没有规律,是业障。要认真反省要警惕,能把这些过失都改过来,业障就消除了。业障少的人,必然法喜充满,身心轻快,没有负担,这是业障少。业障少就是烦恼少。烦恼少,心地自然清净,常生智慧,于世出世间法,身心世界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要有决心,要能省察,先要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勇敢的去把它改正过来,不要忧虑,不要害怕。
  
  [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末后这一句是引用[易经][风雷益]这个卦相。[易经]六十四卦,[风雷]这个卦相就是利益,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果断、决心。人能有果断决心,改恶修善,说做就做,这才能得到真正利益。没有犹豫,立刻改过自新,就是[易经]里风雷这一卦里所显示出的卦相。
  
  
  原文:“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改过自新必须要具备这三心:知耻心,敬畏心,勇猛心。知耻是自觉,[惭心所];敬畏是[愧心所];具足惭愧,才产生出勇猛心来改过。由此可知,过失为什么改不掉?原因就是没有耻心与畏心,没有力量产生勇猛心。勇猛心是从知耻、敬畏里生出的。人不知耻也不怕别人笑话他,就没有办法修善了!
  
  具足三心,有过即改。就像春天的冰。春天天气暖和了,冰薄了,没有冬天结得那么厚。[遇日,何患不消乎]?太阳出来冰就化掉了。就是智慧增长,业障消除了。
  
  
  原文:“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发耻。畏。勇三心为改过之因。示事理心三路详改过之法]。前面说的是理论,现在给我们讲方法。方法归纳起来有三大类,这三大类功夫不一样,改过的效果也不相同,先讲[事],从事上改。
  
  
  原文:“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
  
  [怒]是发脾气,[詈]是骂人。喜欢发脾气,喜欢骂人,恶言侵犯别人。“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这完全是从事相上改,把毛病找出来一样一样的改过。了凡先生从前也是在事上改。你看他行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圆满,那么长的时间,收到的效果也不太大。第二次他用了四年的时间行三千善事,求得一个儿子,费的时间还是长,实在讲,得效果如愿所求。这皆是从事上改的。
  
  佛门里面,从事上改的就是[持戒]。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大小乘的修学都是从戒行上做起,是从事上修的。
  
  
  原文:“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病根是心![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不是[廓然之道],这不是根本之计。这是治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病根还在,没有拔除。换句话说,身很像那么一回事了,心不清净。
  
  
  原文:“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
  
  这一段是从理上改。我们要知道事实真相,想想它的道理,我们自然就不忍心吃众生肉了。前面不明道理,很勉强的做,这势必很难,强制执行,心不悦服,自己跟自己在斗争,相当痛苦。明理就可以将之化解。
  
  所以常常要想到,“上帝好生”,这是自然的。尤其现在科学也逐渐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讲自然生态平衡。自然生态就是此地讲的上帝好生之德,自然生态一定是均衡的。自然生态若被破坏,整个世界众生都遭难。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破坏自然生态。
  
  其实人在一切动物中是最坏的、最残忍的、最恶的。老虎、毒蛇只有在饥饿时,才伤害其他的动物。它吃饱了,别的动物在它旁边走来走去,它动也不动。由此可知,它是不得已。人不一样,人并不是到逼不得已才杀害众生,是任意的残杀。畜牲实在很少造恶业。
  
  所以说[疏食菜羹,尽可充腹]。要是素食没有营养,吃素食长寿的人很多,吃素食健康的人很多。从小吃长斋,出家人肥肥胖胖的,满面红光多的是!怎么可以说没有肉食就没有营养?这都是错误的观念。杀害众生,吃它的肉养自己,不但跟众生结冤仇,还损自己的福报。一个真正的聪明人,绝对不肯干这种事情。
  
楼主明诚居士 时间:2008-01-03 14:26:25 湖北
  原文:“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
  
  
  了凡先生一定是全家吃素,因为他晓得道理,他知道事实真相。现在人还有些错误的观念,我们大人吃素;以为小孩太小了,怕他营养不良,还要多多给他一点肉食。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一切动物不但有生命,也有灵性,跟我们人没有两样。
  
  
  原文:“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
  
  过去喜欢发脾气,嗔恚心重。如果自己能认真反省,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别人有过失,我自己也有过失。我不能原谅别人的过失,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吗?想到这个地方,就不会有责备人的心了,反而有怜悯之心。[矜]就是怜悯。他无知、愚昧,才会犯过。对于真妄、邪正、是非、利害,没有能力分辨,所以不能改过自新,不能断恶修善。应当要怜悯他。不要去责备他,这是佛菩萨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
  
  [悖理相干,于我何与]?即使是无理的冒犯,其实与我也不相干。
  
  [本无可怒者]。即使相犯,我这个身,身不是我。我们的清净心永远不接受侵犯的。清净心里本来无一物。我们今天处世、待人、接物,可惜没有用清净心,用的是妄想心。妄想心不是自己。佛门所求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真心,是清净心。清净心里一念不生,清净心决定不受外境的干扰。所以与我无关,何必去计较,何必去执著?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诸位想想,那一物与我们相干?所以[本无可怒]。
  
  这都是从理上去观察。所以说[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不会受外境所动了。外面什么境界,内心都不为所动。顺境里不起贪心,逆境里不起嗔恚心,顺逆境界里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慈悲。这是真正的改过。
  
  
  原文:“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这是教我们从心地上改。[天下没有自是之豪杰]。英雄豪杰在佛门里就是称的佛、菩萨。佛是英雄,菩萨是豪杰。出人头地,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够做得到,这叫英雄。所以佛的大殿叫[大雄宝殿],雄是英雄,大英雄宝殿,就是这个意思。常人做不到的,不能改过自新;佛能改过自新,佛能把所有的毛病都改正了,这才是英雄,这才叫豪杰!所以没有自以为是的佛菩萨,大圣大贤没有一个不谦虚的,没有一个不忍让的。谦敬是性德的流露。
  
  [亦无尤人之学问]。真正有学问的人不会怨天,不会怪人。学问是智慧。是从真性里流露出来的。儒、佛都是如此。儒家讲智慧也是从本性里流露出来的。所以儒家讲[诚意正心]。诚意就是真心,是从真诚心里流露出来的。这是智慧,这叫学问。所以一个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不会怪人,不会怨天尤人。
  
  [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德]就是成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言行还会有人批评,还会有人毁谤,这就是无德。不要怪别人,反过头来想自己,是自己的德学没有成就,还不能感动那些人。
  
  所以[吾悉以自反],人家骂我、诽谤我、批评我,都接受过来。不但没有报复的意念,还生感激之心。为什么?他提供这些宝贵资料让我回过头来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我没有过,也不怪他。如果有的,赶紧改过自新。
  
  五十三参讲[历事炼心],事就是日常生活,与一切人、事接触,这一切的一切,都提供自己反省。把外面的境界,无论是任何人,都看做老师,都看做佛菩萨,给我的教训。我要认真去反省,认真去修学。学生只有自己一个人,除自己之外,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善知识,都是佛菩萨。他们没有过失,只有我一个人有过失。如果我们学会这个本事,学会这个方法,我们这一生当中也必定是有所成就。修行首先决定不怨天,不尤人。看别人不顺眼,就是自己业障现前。别人是佛、是菩萨,没有一点毛病。我看不顺眼,是我的业障,是我的毛病。
  
  六祖大师讲得很好:[若见他人过,自过则相左]。[左]是堕落。[右]是升,[左]是降。是自己的业障现前,就要堕落。又告诉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真正修道人,没有见到一个人有过失。他只见自己的过失,反省改过自新都来不及了,还有什么时间看别人的过失?看不到!所以眼睛看到一切人都是贤人,都是诸佛,都是菩萨。自己也就成佛成菩萨了。看到别人还有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现形,自己的业障现形。所以佛眼睛里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凡夫看诸佛菩萨都是凡夫,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最上乘的改过自新是从心地上改。
  
  “毁谤之来”是好事!自己有毛病,自己不容易发现,自己找都找不到,别人替我们找到,告诉我们。你看省了多少事!所以应当把他接受过来,这就是我[磨炼玉成之地]。他来帮助我,他是善知识。我们要用这样心态来接受。[何怒之有],你怎么可以愤怒,怎么可以不接受,还要生报复的心?罪过大了!他对你是大恩大德之人,你还要用报复心来对待他,这个罪过重大!
  
  我们中国,圣人讲孝。说孝道就会想到舜王。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不承认他是大孝,孝感天地。他这大孝,是什么人成就他的?他的父母兄弟成就他的。他母亲死了,父亲娶了一个后母。后母虐待他,父亲又听后母的话。后母以后生了一个弟弟,一家三个人欺负他。不但欺负他,时时刻刻都想置他于死地,这样的狠毒。他没有变心,总是自己常常反省,为什么我得不到父母弟弟的欢心,总是想自己有过失,没有见到别人有过失。天天在反省自己的过失,如何改过自新,到最后终于把一家人感化了。他没有想逃家,出离,没有想到将来要报复。念念反省总是自己不对,从来没有想到他父母,他弟弟存心不好,对不起他。以后尧王知道他这些事情,把王位让给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他,请他来继承王位。他能感动一家人,将来就能感动天下。
  
  也许你说我们连善恶都不分,不是麻木不仁了?十法界因因果果摆在面前,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心里面没有,心里头干干净净,一点执著都没有,不是对外头不清楚。样样清楚,可是绝对没有丝毫分别、执著。所以在他,[自受用]里是万法皆如;[他受用]时,因为众生有烦恼,必须要跟他讲层次,跟他讲原则,那是对众生说的。对自己,我人众寿四相皆无,一切平等,决定没有一丝毫差别。从平等法里面建立差别法,是为了帮助别人的。所以差别就是无差别,因为差别不是自己用的,是他受用。他没有见性,要叫他断恶修善;自己入这个境界了,无有恶可断,也无有善可修,自己得到清净平等,契入一真境界,无修无证。无修无证里面,修证的事还照做,这就是空有两边都不住。如果入了这个境界,事相上的修持都没有了,就落在[空];执著在事相上不明究理,不见本性,就落在[有]。他空、有两边都不住。像大势至菩萨所示现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不落有边,净念相继不落空边,这叫中道。空有两边不著。所以心地清净平等,万法一如,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天到晚还是不中断,还是照念不误,空有两边都不住。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这是真实的修行。
  
  
  原文:“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
  
  这不但是理,也是事。别人诽谤我们,侮辱我们,我们如果心不动,不理会,自然就没有事了。他骂我们,我们不要回答他。他骂,我就听;骂了几个钟点,骂累了就不骂了。谁吃亏?他吃亏。他口不断在动,很疲倦了;我们心清净,若无其事。这个方法对治是非常有效的。
  我们在一个机关团体里面,有这样的人对付我们,我们能以很清净心应他,长官也欣赏你,同事也佩服你,你的升迁机会也就提早了。他送这么多好处给你,你为什么不要?你要对他恶言相报时,则两个人程度一样高。
  
  我们从前在学校里,两个同学吵架。老师往往是一齐处罚,两个都跪著!我们心里很不服气。明明我有理,为什么老师也叫我跪?到以后才晓得,凡是会打架、会吵骂的程度是一样高,一个高一个低的绝对打不起来,骂不起来的。这个很有道理。遇到这个情形,修养程度的高下马上看出来。
  
  所以遇到这些事,要晓得他是来送好礼给我的,他是我们的恩人,不可以恩将仇报。第一、是来测验自己修养功夫。第二、很现实的福报马上就来了。你将得到大众的赞叹,礼敬。所以他是来送礼的,他不是坏人,是好人,是真正的好人,不要错怪了他。自己要晓得。
  
  
  原文:“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
  
  这一段所说的不但是世间法,出世法里也非常重要。菩萨六度,有两条是关键:第一、是[布施]。布施是修福。人不能没有福,佛是更不可以无福。我们称佛为二足尊,[足]就是满足、圆满,佛是智慧圆满,福报圆满。世出世间论福报没有超过佛的。所以求福、求慧是应当的。我们自性里本来具足了无量无边的福慧。布施有三种:就是[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都是一切众生所追求的。佛告诉我们种善因必定能得善果。
  
  第二、是[忍辱]。忍辱能够保持。如果只有修施福,而没有忍辱,修积的福德保不住。[金刚经]上说[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一切法是指世间法、出世间法。你要想保全,忍辱波罗密就不能不修。这一段就是讲忍辱波罗密。
  
  经上常说[火烧功德林]。什么火?嗔恚之火。若一发脾气,功德就没有了。所以功德的修积相当不容易。如果你想你的功德修积有多少?想想上次是几时动过嗔恚心。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
  
  功德是什么?功德是清净心,是定、是慧。诸位想,一发脾气那有定和慧?定、慧都没有了。至于福德,我们讲财富、聪明[世间的聪明是法布施的果报]。所以逆境、逆缘现前,正是自己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修[忍辱波罗密]的机会来了。所以前面讲,感谢都来不及,怎么可以抱怨?怎么可以发脾气?正是锻炼自己功夫的时候。
  
  古人锻炼一个学生,首先用的方法,就是教他修[忍辱波罗密]。看到这个人是个法器│就是可以教的学生,对他就没有好脸色,会处处有意去找麻烦,好像很讨厌,这是看他能不能忍受。有意折磨他,他若不能忍受,离开了,就算了。不能忍辱就不能成就。虽然其他的方面很优秀,不能忍辱其成就也有限。
  
  我们在[禅林宝训]里看到。有一位老和尚折磨他的学生,就是完全不讲理的,一见面就骂,就呵斥。有一次洗脚,洗脚水就泼在学生的身上,学生还是不走,还是要赖在这个地方。以后他实在生气了,赶走,迁单,不让他住在这里。学生没法子,不能住了,于是他住在远远的走廊下。老和尚讲经说法时,他在窗户外一心谛听,不让老和尚看到。过一年了,老和尚要传法,要退休,推选一位新的住持来继承他,大家不晓得老和尚要选什么人?老和尚要大家把在外面听经的那个人找过来,传法给他,把住持的位让给他。大家才晓得,这么多年老和尚是为了要锻炼他。如果我们遇到小小不如意,就想掉头而去,不愿接受磨炼也就决定不会有成就。即使其他方面再优秀,也不能成就。世出世法成败关键就是忍辱。他能忍,他就有定;他有定,他就有真智慧,不会被外境所动摇。
  
  有时候,我们看某人很优秀,在这儿住了没多久他走了。常住的人笑笑无所谓。受不了折磨,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人在常住多一个、少一个,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有些眼光短浅的人认为某人是个人才,走了可惜,这是看得近。往深远处一看,不是如此。真正是人才,他有定功,有智慧。唯有定、慧才能续佛慧命,才能住持佛法;没有定绝对没有慧,定的前方便是[忍辱波罗密]。先有忍而后才有定。没有忍那里来的定?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知道这是个真正道场,是有道学可以学的,打都打不走。他没有学到手,怎么肯走?什么样的侮辱都甘心承受。为什么?必须学到手之后才肯走,没有学到手是决定不肯走的。这是真正求学的人!假使小小的一点不如意,他就掉头就走,不能忍辱,没有用处的,不必去留他。
  
  这一段的文字非常的重要。息谤息争的妙法,就是根本不把它放在心里,再怎样的诽谤也就消失了。所以诽谤来,不可以争,不可以辩,愈辩就像此地讲的[春蚕作茧,自取缠绵]。用不著辩的!冤枉了,冤枉也用不著辩。
  
  所以说[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害是太大太大。如果做事,上司对于一个易怒之人不会重用的,也不会提拔的。所以一个长官考核部属,往往在生活中,从他待人、接物之处观察。这个人值不值得栽培?这个人有没有前途?他看到心里有数。易怒之人没有什么大前途,不值得栽培的,因为怒会害事。
  
  
  
作者:木鱼之木 时间:2008-01-03 17:41:26 上海
  呵呵,长长的更新,顶
作者:精锐光棍 时间:2008-01-04 10:35:45 广东
  顶,受益
作者:乔卡南 时间:2008-01-04 11:13:11 北京
  楼主是陈明老师吧!
作者:木鱼之木 时间:2008-01-04 20:03:23 上海
  呵呵,陈明老师?
作者:木鱼之木 时间:2008-01-04 20:11:18 上海
  呵呵,陈明老师?
作者:九重宫阙 时间:2008-01-08 12:36:14 天津
  我佛慈悲!阿弥驼佛!您的功德无量!
楼主明诚居士 时间:2008-01-10 10:02:36 湖北
  我不是您说的陈明老师,呵呵
  九重宫阙,惭愧
楼主明诚居士 时间:2008-01-10 10:05:51 湖北
  原文:“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
  
  
  这四句是改过自新的最高原理、原则。
  改过从心地上改,修善从心地上修。若从心地上修,就是很小很小一桩善事,像我们在路上遇到讨饭的,布施一文钱,这一点点小善的功德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为什么?这是自性大慈悲心的显露,心量是无量无边。因为是从心地上修的,福就是那么大,称性的。所以从事上修的善小,性德未显,得的福报也小。
  
  怎样从心地上改?就是真心改。真心想要改,真心修善,真心断恶,这就是从心地上用功。心地法门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理上还有条件,心地上功夫是不谈条件的。所以纯真无妄。一丝毫的善也称性。改过要从心地上去改。
  
  
  原文:“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这是最高的原理。心清净了,无量劫以来的罪业都没有了。要怎样达到心不动?不动心就是禅定,在念佛法门里称[一心不乱]。诸位要晓得,若得[一心],罪业都消除了;起心动念,罪业又现形了。
  
  比喻看电视。把电视机关起来,电视画面就没有了,银光幕上干干净净,一打开画面又现形了。众生心中业相亦如是。心定的时候一切业相都不现形;心动时业障又现形了。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知道修清净心,清净心是心里一念不生,禅宗六祖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要晓得业障是在妄心里,真心里面没有。真心本来清净,现在还是清净。
  
  像我们戴眼镜,眼睛本来清净,我们戴上眼镜,镜片上落有灰尘,看到外面模模糊糊的。这不是眼睛有毛病,是眼镜镜片上的毛病。所以我们讲业障。业障在那里?业障是镜片上的污染,眼睛并没有障碍。大家要懂得这个道理,几时能把眼镜去掉,不但污染除尽,镜片也不要了。则净眼明见,好比明心见性就成佛了。你若戴上眼镜,隔著一层障碍起用,就是凡夫,就是有情众生;除去障碍就是诸佛如来。
  
  我们现前用什么心?用妄心,不是用真心。真心没有障碍。我们用肉眼来看一切万法,是戴上了妄心镜片看东西,透过一层妄来看外面的境界。这个‘妄’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这是重重污染镜片。我们是透过八识五十一心所接触外面的境界,所以外面境界也变了,变成六尘了。如果不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看外面的境界,外境即非六尘,而是真如本性。见性见色性,闻性闻声性,转六尘为真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现在的大麻烦就是我们没办法把眼镜去掉,八识五十一心所没有办法除掉。佛家修学的宗旨都是教我们把这个东西舍掉,[转识成智]。[智]是真性起用,[识]是迷了真性的作用,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起作用。这是在功夫上说的,权教以下皆用八识五十一心所,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因此不能见性成佛。所以忏罪,有从事上忏,有从理上忏,没有办法从心上忏。为什么呢?他不知道心在那里。如[楞严经]所说,你看阿难尊者那么聪明,心在那里都不晓得,都找不到。楞严会上一开头,释迦牟尼佛问阿难,心在那里?阿难找不出来,都不知道心在那里。不晓得什么叫做心,你从那里忏起?
  
  大乘实教菩萨,在圆教讲就是初住以上,[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修的忏悔法,就是从心地上忏悔。诸位读[华严经]就很清楚,特别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善财童子怎么修?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圆教初住一直到等觉菩萨。这些菩萨示现在人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人家是怎么修的?佛法真正讲修行,有理、有事,还做出样子给我们看。
  
  
  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
  
  在中国大乘根性的人多,这是事实。像南洋、泰国、锡兰、小乘根性多。以其世代相传都是小乘法,都是样样要分别、执著、计较。他从事相上断恶修善。大乘是从理论上,从心地上断恶修善。从心上修,是从根本上下手,不必要在枝叶上寻求了。
  
  
  原文:“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
  
  [一心为善],[一心]就是决定没有二念。[正念现前],这个[正念]是第一念。绝对正念,无上正念。就是念这句阿弥陀佛。[魍魉]就是妖魔鬼怪。光天化日之下,妖魔鬼怪不能出现。[此精一之真传也]。我们讲改过自新,这是精华,是[精一]。[一]是纯一,[精]是精纯。
  
  
  原文:“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枝枝而伐]就是一枝一条的砍下来,叶子一片片摘下来,这譬如从事上改。事上改的是枝枝叶叶,心上改的是连根拔除。所以要知道改过的诀窍,窍门在那里?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改?蕅益大师的开示,诸位若能熟记,依教奉行,就是从心地上改。
  
  
  原文:“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
  
  
  从心上改,这是最上。真正学佛,愈学心愈清净,愈学烦恼愈少,愈学无明愈薄,智慧愈长,容光焕发,身体健康。这才是功效!
  这是讲从心上改的。[动]就是烦恼,就是业障。[动]是心动了,心里有念头,心里有妄想。才有妄想,才有念头,马上就知道。知道了即转成阿弥陀佛。
  
  发心弘经,最要真诚、清净、慈悲,不必还要找参考资料来研究怎么讲法。不要落到第六意识,也许错解了如来真实意。经典是没有意思的。我们在这里想经中意思,三世佛皆喊冤枉。所以只要老老实实去念,不要求意思。没有解释,没有讲法,老老实实念,会把心念清净了,自性里的智慧就能现出来。人家要来问经义,你跟他讲,讲出来的是[无量义]。不求意思,无量义都显示出来了。[无量义]是你自性里的智慧显现,所以展开经本,深讲、浅讲、短讲、长讲,自会恰到好处。讲完了之后人家问你,[你讲些什么]?真的不晓得,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呢?你不问,什么意思都没有;一问,即生起来了。生起无量义是[他受用],没有意思是[自受用]。[自受用]就是清净心,一念不生。唯有一句阿弥陀佛。讲经说法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所以,讲出去之后何必还要记住。我讲些什么,不知道,心才干净!
  
  
  原文:“茍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假使我们做不到最上的治心,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须明理以遣之],遇事时冷静地想它的理,通情达理以后,人心自然就平息了,妄念就会减少,忿怒可以化除。
  
  [又未能然],这对初学的人讲。初学的人对理也搞不通,怎么办?就在事上加以禁止。寻枝折叶,一条一条来对治。不对治会出麻烦,造成更重的罪业,招来更苦的果报。对初学的人,要求他严守戒律,因为他还不能明理,戒律的精神就是‘防非止过’。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已经得清净心,已经明理的人,他在事相上,都能受持,这是最好的。确实自行化他,心地清净了,又做了一个榜样给初学的人看,所以说是未为失策。
  
  [执下而昧上,则拙矣]。有一些人死在戒律条文里,执著在事上修学,不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这是愚昧笨拙之人。
  
  其实戒律是活的。持戒清净要明理,更要求的是清净心。持戒的目的在得定,定就是清净心。要是执著在事上修,则不能得定。天天分别事相,执著事相,怎能得定。离开分别、执著才能得定。定还是手段,所以执著在定,还是不行,还是开不了智慧。
  
  
  原文:“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我们要发耻心[知耻]、畏心、勇猛精进心。这三心是改过的[亲因缘]。还得加上[增上缘]。就是要有好的同参道友提醒我们,在外面帮助一把,这是明的增上缘。因为已有一念善心,一念真心想改过自新,冥冥当中会有佛菩萨保佑,龙天善神拥护。可见得一念善心确实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因缘具足,就要真正在事上去修改。
  
  [一心忏悔,昼夜不懈”。如果一懈怠又造罪恶了,决定不能懈怠!
  
  [经一七]。打佛七。
  
  
  原文:“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冤仇而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
  
  
  以下举几则明显效验的例子。如过去总是闷闷不乐,现在心开意解。快乐了,这就是有效验。
  
  [或觉智慧顿开]。过去好像糊里糊涂的,现在觉得聪明了,不糊涂了。
  
  [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冗沓]是很繁杂不容易解决的事务。现在遇到了事情,很容易就把它解决了。别人觉得很麻烦,他很容易就解决了。我们现前同修当中就有。把事情接过来,人家觉得很麻烦,他也没操什么心就摆平了。
  
  [此大福德大智慧之相]。过去有跟你过不去,对你很不满意的人│冤家对头,现在他对你印象好了,态度转变了。这都是自己修学的功德,潜移默化而有感动。仁者无敌,这是福德智慧之相。
  
  [黑物]是染污、业障。从前恶梦很多,而且梦得乱七八糟,现在这些现象没有了。纵然有梦,也是清清楚楚,就像白天遇事一样。这是好事![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学佛的人,梦见佛菩萨讲经说法,教导修行。是好事情![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这些无论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或是在梦中的感应,都是业障渐渐消除,福祉渐渐显现出来了。
  
  
  原文:“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高]就是傲慢。业障才消,若生骄慢则又堕落了,决定不可以贡高我慢。[画而不进],[画]是画界限。到此为止就满足,那你以后永远不会再进步了。应当要不断再用功,更求进步。永远没有止境,怎么可以知足?在物质、精神生活上,我们应当知足。进德修业,断烦恼求智慧,永远不能知足,要勇猛精进。
  
  
  原文:“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这是中国的一位大贤人。春秋时卫国大夫蘧伯玉,二十岁很年轻,他就觉悟了,就知道自己的过失,发愿改过自新。
  
  [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这就证明前面一句话,[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蘧伯玉做到了。年年月月不断的在反省,不断的在改过,二十一岁觉得二十岁虽然改,还有太多的过失。
  
  [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这是年年改,月月改,天天改。
  
  [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蘧伯玉这段公案,是讲古人改过这样的认真,有这样的恒心、毅力,证实他的忍辱精进功夫,足为后人效法。
  
  
  原文:“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了凡告诉他的儿子,看看古人,再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我们是凡夫,凡夫的过、恶太多了。[猬]是刺猬,是一种动物,全身都长著刺。若遇野兽侵害它时,它的刺完全竖起来,保卫自己。[猬集],比喻我们过恶之多。
  
  [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想想今天,想想昨天,想想去年,想想过去,好像没有什么大错。没有做个什么错事,这是什么原因呢?
  
  [心粗而眼翳也],我们的心太粗;我们的眼睛有翳,看不到自己的过失。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就不会改过。就永远不会有自拔出头的日子。所以莲池大师教初学的人,用[功过格]来检点自己的过失,发现自己的过失很多,才真正害怕了。但是改的方法,必定要从心上改。心上改为主,事上改为辅助,正助双修。理事兼修。
  
  原文:“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
  
  我们学佛,实在得到一点利益,不但业障重看得出来,小小业障也能看得出来。不仅是对别人,自己小小业障也能觉察到。
  
  [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心]是心思,[神]是精神。就是精神提不起来,做事情或者读书,记忆力丧失了,很容易忘事。年轻人忘事居然跟老年人一样,这是业障!老年人真正有修行的,八十、九十还一样不会忘事。
  
  [或无事而常烦恼]。没有事就想事,这是业障。过去已经过去了,你想它做什么?明天还没到,想也是妄想。有的人很会想,想过去、想未来,一天到晚在想,叫无事生事,这个是业障。
  
  
  原文:“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
  
  [赧然]是不好意思。见到正人君子不好意思,心里有愧疚。心地正大光明,见什么人也不会有这种态度。[消沮]是精神颓丧,就是精神提不起来,委靡而不能够振作。
  
  [或闻正论而不乐]。不喜欢佛法的道理和孔孟的教诫。清朝在早先,宫廷里面都念[无量寿经],后来慈禧太后听了就不舒服,把念[无量寿经]废除了。大概听到五恶、五痛、五烧,不是味道,这就是业障现前!
  
  [或施惠而人反怨]。你好心对待别人,送别人礼物,人家不但不感谢,还怨恨你。
  
  [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妄言]这是大的业障。[妄言失志]就是精神分裂,胡言乱语,辞不达意。业障相当严重了,[皆作孽之相也]。
  
  
  原文:“茍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有这些现象,就要认真忏悔,要奋发把旧习气革除,不能再因循茍且。如果不改过,不自新,前途就没有了。所以一发现有这些现象,立刻就要回头,回头是岸,不可自己误了自己一生。
  
  真正把自己的毛病习气革除了,才可以接受教诲,修善积德。如果不是真正的法器,教他是没有用处的。特别是在教学、传法,一定要传给有条件的人,佛门称为[法器]。过失少,心地清净,勇于改过,有智慧的人,才是法器。若是一身毛病,如果你传授法给他,将来造业更重。他要不得法,他害人少,造业也小;他要是多学了一些,本事大了,能力强了,坏事做得更多,做得更重。那老师就看错人了!所以传法要认识人,非其人不传,这不叫[吝法]。如果是个法器,你不肯传,叫做[失人]。不是法器不能传,是法器一定要传给他。
  下面是[积善之方]。积善之前先改过,使自己有能力具备接受修学方法的条件。先培养资格,然后才接受方法。
  
  
  
  
  
  
作者:大中華聯邦黨總裁 时间:2008-01-10 16:04:46 江苏
  已閱
作者:木棋米果 时间:2008-01-12 18:11:42 上海
  等待分页
使用“←”“→”快捷翻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到页 
发表回复

请遵守天涯社区公约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