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铜钱消寒图
*九字图: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毕事。”就是说选择九个九画的字(一般都是正体字)联成一句,日涂一笔。常用的字联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参考:传统九字消寒图“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大概觉得每天简单描写一笔意犹未尽,便在写完当日一笔后,再用其他色笔,在笔画上记录当日的晴阴冷暖:“亭”字的第一笔上写的是“今日风”;第二笔上记的是“晴暖有风日也”;第三笔上填有三字“晴暖日”;第四笔上则是“早晴晚阴”;第五笔上又是“晴暖日”……图上所注“管城春满”四字。据韩愈《毛诗传》解释:笔受封于管,号“管城子”。“管城子”乃笔之别称,寓“笔成春满庭”之意。
* 寒梅图:《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这算是消寒图中的雅图了。大概由此发明了更有韵致的“晓妆染梅”。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这种设计别出心裁,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参考:寒梅消寒图
* 消寒图诗:关于消寒诗图见诸文字记载最早的是明代刘若愚的《明宫史》,提到宫中年年都要由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诗图,“每九诗四句,自‘一九初寒才是冬’始,至‘日月星辰不住忙’止”。并说此制亦“不知缘何相传,年久遵而不改”。可惜他没有把诗全记下来,认为是瞽词俚语之类,“非词臣应制所作,又非御制,”不值得记。在清道光年间,山东潍坊有文士王之瀚在前人的基础上写就一首九九消寒图诗。九首绝句分别写在八十一格的“八卦爻象图”内。诗云:
“一九冬至一阳生,万物自始渐勾萌,莫道隆冬无好景,山川草木玉妆成。”
“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间休息掩紫关,千家共盈享年福,预计来年春不困。”
“三九严寒水结冰,钓罢归来蓑笠翁,虽无双鲤换新酒,且见床头樽不空。”
“四九雪铺满地平,溯风冽冽起新晴,朱绨公子休嫌冷,总有樵夫赤足行。”
“五九元旦一岁周,茗香酿酒答钟麻,太平天子朝元日,万国衣冠拜冕旒。”
“六九上元佳景多,满城灯火迎星河,寻常巷陌皆车马,到处笙歌表太和。”
“七九至数六十三,堤边杨柳若含烟,红梅几点传春讯,不待东风二月天。”
“八九风和日日迟,名花先发向阳枝,即今河畔冰开日,又是渔翁垂钓时。”
“九九鸟啼上苑东,青春草色含烟蒙,老农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卧龙。”
这首田园气息浓郁的图诗一时间让人模糊了时空,尤其是五九那句“万国衣冠拜冕旒”,犹如恍惚间的戏台旧梦。可惜未见此图实物,现有另一幅民国时期消寒图诗作一类比,大致如下模样:
“头九初寒才是冬,武昌起义黎颂(宋)卿;提倡革命张镇武,炮打龟山萨镇冰。
“二九朔风冷清清,孙文独立在南京;张勋带兵抄革命,铁良一去影无踪。”
“三九大寒天气凉,朝中急坏摄政王;洵涛保举袁世凯,因病请假世中堂。”
“四九天寒冷凄凄,北军代表唐绍怡;电告南省全独立,因此改换五色旗。”
“五九迎春过新年,袁大总统掌兵权;电告各省休争战,南北共和乐安然。”
“六九天长要打春,遍地都是三镇军;正月十二遭兵变,大炮攻破齐化门。”
“七九河开地气通,连烧代(带)抢是大兵;总统当日传命令,拿住土匪不放松。”
“八九雁来到惊蛰,同谋幸福算白说;生命财产难保守,五族平等假共和。”
“九九八十一日完,二次革命闹的欢;黄兴运动北伐队,上海各处设机关。”
* 其它类:消寒图其实可以不拘形式,如联语图,即在图旁标出有关的联句;诸如“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此外还有绘图、印俏皮话的,比如画“老虎拉碾子”,印歇后语“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