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端阳食饮之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粽子是端午食俗中的主角了。据载,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或楝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正式被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时出现杂粽,即米中掺肉、栗、枣、豆等,此时粽子还用作礼品。唐代的粽子用米,讲究“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时有“果品粽”,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的楼台亭阁、木车牛马,宋代粽子成为一种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从菰叶变为箬叶,后来又用了苇叶,附加料也更加丰富多彩。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另外的端午应景食品还有咸蛋、五毒饼和时令鲜果,不过,远不如粽子的知名度遍及大江南北。五毒饼是印有“五毒”图案的饼,民间认为,吃了五毒饼,可驱五毒。
(三) 端午祭祀之俗
端午祭祀,源于祭龙之俗,屈子事后亦有内容的增加,龙舟、投粽,都有祭祀之意。历代也修建了屈子祠等祭祀建筑,除此之外,端午节民间还有祭祀瘟神,迎鬼船等活动。江南有些地方因为水浅,不能进行龙舟竞渡,所以在五月初五这天,用纸扎成旱船,带着去登高、游街,称为“迎鬼船”。
(四)游艺娱乐之俗
端午龙舟竞渡之俗,传说起源于越王勾践于五月五日检阅水军。《事物纪原》引《楚传》:竞渡“起于越王勾践。”《荆楚岁时记》则说其俗也是来自祭祀屈原。有人综合,认为龙舟竞渡“因勾践以为成风,拯屈原而为俗也。”
另外,端午娱俗一度还有秋千、马球(击鞠)、斗百草等。“击鞠”又称“击毬”或“打毬”,即骑在马上持棍打球的运动,这项活动,在唐宋时期非常盛行。
绘画:唐人击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