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井陉关井陉道的地理条件,如果确实有过井陉之战的话,应该发生在井陉口之东而非之西。理由很简单,井陉道长达百余公里,其险阻部分亦长达百余里,如果韩信等在口之东面诈败,不得穿越百里乃至百余公里到口之西面设伏。后世学者也都想到这个问题了,所以对战场地点的争论基本上都围绕着井陉之东展开,并且基本上将背水一战的地点没有定位在井陉道外,而是定位在此道之中。
比如在网络查找到的靳生禾、谢鸿喜《汉赵井陉之战古战场巡礼》一文(下简称靳文,见山西历史http://www.tydao.com/2009/90715/ws90715jinxin.htm),对此有较好的说明。此文结合韩信神话般的战绩考察了井陉口及其相关周边地势,其主要内容又以《汉赵井陉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山西软科学基金项目031019-3成果之一)刊载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对此战的所谓实际发生地的古今情状作过充分考察。这里要特别感谢靳文勾勒出历代认知的轮廓,在为菜九补了一课的同时,也大大减省了菜九的时间。其文称:“其文献记载,更迭次纷纭。具有代表性者诸如:北朝时期,郦道元《水经注》、魏收《魏书》以今平定旧关为井陉关、井陉;隋唐时期,李泰《括地志》、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或以今平定旧关为井陉关、井陉口、井陉,或以今河北鹿泉土门为井陉关、井陉口、井陉;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则在不同卷次时而以韩信破赵之所在今平定旧关,时而在鹿泉土门,时而在今井陉县;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更混而为一,以井陉、井陉关、井陉口、土门关在鹿泉西十里而在平定东九十里。”由此可见,汉赵井陉之战的地点,自古未有定论。靳文综合前人认知及实地勘察,得出结论也算是进步吧。
虽然历代学者都认为井陉之战发生于井陉口之东,但都不及靳文所论明晰,毕竟靳文综合了各家之长,又有自己的实地考察。简而言之,靳文有针对性地将实地考察与背水一战的原始记录一一对应了起来。这些考察要点概括反映在其摘要中,其摘要称:“汉高帝三年(前204),著名的汉赵井陉之战,战地当山西平定旧关——河北鹿泉土门间的井陉一线;当年赵广武君李左车所说‘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指井陉一线地形最崎岖陡仄、急剧落差之井陉关内外,当今平定县柏井镇至井陉县天长镇段;主战场——韩信所设‘背水阵’,在当今井陉县微水镇北境岩峰村至上安镇间的西濒冶河(绵蔓水)、东南北三面环山的整个井陉道上所仅见、最适于双方数十万计大军野战的一处10平方公里黄土平缓坡谷地带。”此战的要害所在地,即汉军所经井陉道之“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的路段,靳文明确指出此地当“高下坡度、崎岖环回”,而“由柏井循甘陶河(今新关河)河谷即今307国道、太旧高速公路一线东北行,至甘陶驿村折北至旧关,再折东北至回星城直至天长的一段。这一段地当古来井陉关内外,柏井为甘陶河与柏井河分水岭,海拔904米;由柏井东北行17公里至旧关,一路甘陶河河谷崎岖陡仄,海拔由904米降至658米,高差246米;由旧关东北行5公里至回星城,一路正当太行山岭脊东侧,海拔再陡降至480米,高差178米;由回星城东北行10公里至天长,海拔再降至262米,高差218米。这就是说,由柏井经旧关、回星城至天长,累计32公里,高差则达到642米。如此急剧落差地形,为井陉全线所仅见——君不见,迄今这里依然是晋冀间交通瓶颈”。继而要明了所谓发生过的大战的具体位置,靳文对大战的发生地,即背水阵所在地考察曰:“据日前野外踏勘所闻见,当年韩信所设背水阵,确切地说,则在今井陉县治微水镇北2.5公里绵蔓河东岸的岩峰村(与微水镇同样东距土门“三十里”),以东南至上安镇之间的西濒绵蔓河、东南北三面环山、海拔240米左右、大凡呈菱形的百里井陉所仅见的一处10平方公里黄土平缓坡谷地带。其一,百里井陉道,唯有此处自然地形最适合于汉赵双方20余万大军集中野战,是谓‘英雄用武之地’。其二,绵蔓水上源甘陶河、绵水至上游的北横口汇流后,至此流量大增,成为百里井陉一线水势最为盛大的径流——以至两千余年后迄今犹有13立方米/秒流量,才与‘背水阵’名副其实。其三,此黄土平缓坡谷地带,东面山体老爷寨,海拔478米;南面山体老营寨,海拔423.1米;北面山体城山寨,海拔500.4米。这就是说,此黄土坡谷地带海拔240米左右,三面山体海拔四五百米之间,高差200米左右,是以在山上居高临下,侦察了望整个黄土坡谷地带敌我态势、动静了如指掌,极利于运筹指挥。”这个比较全面的考察只提井陉,根本没有涉及泜水,显然将泜水排斥在考察范围之外。所以梳理一下靳文的长篇大论,简言之,其贡献在于⑴确定了战争的发生地段汉赵井陉之战,战地当山西平定旧关——河北鹿泉土门间的井陉一线。⑵确定了“当年赵广武君李左车所说‘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指井陉一线地形最崎岖陡仄、急剧落差之井陉关内外,当今平定县柏井镇至井陉县天长镇段”,且这一段的长度为32公里,也是现在井陉道最狭窄处,依然是晋冀间交通瓶颈,与历史记载相符。⑶确定了韩信所设背水阵的主战场在当今井陉县微水镇北境岩峰村至上安镇间的西濒冶河(绵蔓水)的一处10平方公里黄土平缓坡谷地带。⑷将抱犊山(今称“抱犊寨”)作为韩信选轻骑二千伏兵“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的萆山。注意,此考察只提井陉,根本没有涉及泜水,显然将泜水排斥在考察范围之外。以菜九的孤陋寡闻,感觉靳文算是目前对此问题论述最全面者,至于大战可能根本没有发生,则非靳文所论范畴。
考察所论之“其四,此黄土坡谷地带边缘的老爷寨、老营寨、城山寨,其命名取义本身即盖出于当年汉赵井陉之役驻军地”, 本文将另外论述。
根据井陉险道长达百里乃至百余公里,韩信军要穿越此道,总体来说应该非常艰苦。菜九以为,穿越此道后就直接投入作战,并战胜强敌几无可能。菜九此前也没有想到井陉道有如此之长,知道之后更坚定了否认韩信战井陉的记录。因为从记载上看,韩信的作战过程是贯穿了西入口与东出口,但实际情况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比如一天甚至半天之内完成这样的跨越,何况还要作战。井陉道之狭窄处非常著名,如果半夜三更骑兵通过此道,连想都不要想。设想一下那个恐怖的场面,马踩到人了,马跌断腿了,人喊马叫的,在漆黑一团的夜色里,人还要吓出病来,怎么投入下一步作战,还可能惊动驻扎在东出口外的赵军。那样一来,还不等韩信的战役计划实施,汉赵两军就开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