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们通常的感觉不同,抗战时期,受地理位置以及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影响,凉城地区(包括现在的凉城县和卓资县)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因此凉城自“七·七事变”以来,一直到1945年8月,都是几方力量重点争夺的地区,期间的斗争也极具激烈性和残酷性。
关于抗战时期凉城及绥南地区的材料,实际上也比较丰富,对于各路贤达谈的比较系统详尽的内容,老刘在本文当中不再赘述,而是选择人们通常不太注意的若干信息点,做个延伸,以便广大地方文史爱好者,对那段历史能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进而能更好地缅怀先烈。
地方文史界的一大现象,就是史料多、研究少。所幸的是,鸿茅药酒作为乌兰察布地区拥有三百年历史的老品牌,近几十年一直对地方文史工作持支持态度。1997年,鸿茅药酒支持了《乌兰察布史略》(清代民国老乌盟,即如今四子王旗、达茂旗、乌拉特三个旗)的出版。
凉城县鸿茅镇成立后,鸿茅药酒管理层对品牌的多维度文化内涵、地方文史挖掘的工作,更加重视。本文的撰写受到了鸿茅药业的大力支持,在此对鸿茅集团及鲍洪升董事长表示感谢。自古道“没有国,哪有家”,抗战时期,鸿茅药酒也大受影响,属于三百年历史上的低谷。
— 01·八路军一二0师挺进敌后 —
凉城沦陷于1937年9月23日。之前傅作义绥远三十五军主力,奉阎锡山之命南撤协守太原。留在绥远作战的马占山、门炳岳、彭毓斌等部,在凉城、归绥陷落后败退绥西。整个绥东地区抗战形势,开始进入敌后。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一二0师,面向凉城积极开展敌后工作。
当时在凉城活动的八路军部队,大致上有一二0师雁北支队(宋时轮支队),一二0师第358旅四支队(李井泉支队),一二0师警备六团,一二0师独立六支队。此外还有察绥游击队第一支队、丰凉骑兵大队,以及我党领导下的众多民兵组织,战斗在马头山和蛮汉山地区。
凉城沦陷后不久,1937年10月,宋支队500多人就开进马头山,在鸿茅药酒的发祥地厂汉营宣传抗日救国政策,厂汉营王三顺青年徐旺成为凉城本土的第一个党员。1937年12月,张生瑞奉命在厂汉营营盘梁一带,创建了内蒙古历史上第一个抗日根据地——马头山根据地。
由于凉城及厂汉营在当时的重要性,敌后抗战初期,我党还有其他的一些重要活动,皆都可圈可点。1938年5月,察绥游击军副军长郑荔菴率部200余人到厂汉营脑包平,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县府设在脑包平村。6月,一二0师六支队刘华香率部驻防厂汉营三号村。
最为著名的当属大青山支队。1938年6月,一二0派三五八旅七一五团和师直骑兵营一连及山西动委会领导的独立第四支队共2300余人组成大青山支队,李井泉任司令员,姚喆任参谋长。组建后由五寨出发,向北挺进,八月初入凉城境内,越过杀虎口首站便是厂汉营。
1938年7月7日下午,厂汉营镇内举行“七·七事变”一周年纪念大会,由八路军雁北独立第六支队队长刘华香主持,军民7000多人参加。当时厂汉营是凉城通往大同、左云、右玉等地的交通叉点,比较繁华,清代杀虎口税关还在厂汉营边上的宁鲁堡、威鲁堡设有关卡。
当时李支队进入厂汉营并不顺利,因为日伪将厂汉营当作关系整个绥远地区的战略要地而布有重兵。受阻撤回偏关整休,后继续北上厂汉营,支队三营袭击了天成敌人据点,消灭敌人1个连,炸毁汽车10余辆,才顺利掩护大部队到达蛮汉山脚下的太平寨,进而挺进大青山。
大青山支队相当一部分,是由太原“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改编而成,后任内蒙古军区副参谋长的贺寿祺,当年就是编入李支队的战士。在其回忆录《从太原到大青山——忆太原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一书中,叙述了经厂汉营挺进大青山的经过,明确记录曾在厂汉营打尖,全班战士都品尝过鸿茅药酒。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9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