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韩馥真的很愚蠢吗?
公孙瓒杀过来,韩馥有二个选择:
一,将冀州让给袁绍。提出此建议的人是:高幹、荀谌。
《袁绍传》记载:【袁绍…使高幹、荀谌等说韩馥曰:‘公孙瓒乘胜来向南,而诸郡应之。袁绍引军东向,此其意不可知,窃为将军危之。…公孙提燕、代之卒,其锋不可当。袁氏一时之杰,必不为将军下。…莫若举冀州以让袁氏。’】
这段记载,有二点须注意:
1,《演义》中,荀谌是韩馥的部下,他一力劝韩馥把冀州给袁绍,后又加入了袁绍,是奸臣。历史上,荀谌则和韩馥毫无关系,他本就是袁绍的人,替他老板去游说韩馥的。
2,《演义》中,荀谌是劝韩馥找袁绍帮忙抵抗公孙瓒,而不是把冀州给袁绍。韩馥上当了,请袁绍来,袁绍便趁机夺了冀州。历史上,荀谌则是光明正大的劝韩馥把冀州送给袁绍,韩馥同意了。
为何《演义》会与历史有差别?还是为了抹黑袁绍。后文会有详细的分析。
二,反对将冀州让给袁绍。提出此建议的人是:耿武、闵纯、沮授。
《后汉书·袁绍传》记载:韩馥的部下【耿武、闵纯、沮授闻而谏曰:‘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欲以州与之?’】
反对的人认为袁绍弱、韩馥强,灭了袁绍都行,怎么能莫名的把冀州送给袁绍呢?他们还要带兵拦截袁绍,和袁绍开战。《九州春秋》记载:【赵浮、程奂将强弩万张屯河阳。】晚上,数百艘船,一万多兵,去袁绍的兵营示威。
可是,韩馥却道:‘我的能力不如袁绍,把领土让给有能力的人,是古人的好品德。’想学上古圣贤的禅让制,并骂反对的人境界不够,是在嫉妒袁绍。
最后,没等公孙瓒打来,冀州就归了袁绍了。于是,人们都说:‘韩馥太笨了,为何非要把冀州送给袁绍呢?’还说韩馥懦弱、胆小。
韩馥真的这么笨吗?不太像。作为一个能在董卓、联盟军间左右逢源、差点建立了新国家的人,怎可能这么笨,一心要把地盘送给别人呢?要学上古圣贤,更是他随口胡扯的一个借口:他都要支持残暴不堪、屠杀百姓的董卓了,怎可能有什么‘为了天下好’的高境界,要学圣贤呢?
所以,韩馥坚决要把冀州送给袁绍,一定是有他自己的理由、深意的,只是人们都没看透而已。
有何深意呢?是:把冀州送给袁绍,是韩馥的最佳选择。
韩馥是绝对打不过公孙瓒的。因为:
1,公孙瓒一接到打韩馥的通知,便毫不犹豫的去打,都懒得计算一下有没有风险、成本利润如何?这就证明,公孙瓒打韩馥是极占优势的,都不用考虑。
2,公孙瓒常年和边境的异族激战,部队的战斗力早练出来了,勇猛异常。《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公孙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异族都吓的要躲着他,韩馥怎可能打得过呢?
3,就算韩馥打得过,他和公孙瓒激战后,两败俱伤,也必定会被别的诸侯(如袁绍等。)捡便宜,趁机偷袭。韩馥还是要死。
4,公孙瓒一打过来,冀州已经有几个郡怕的想投降了。荀谌道:【诸郡应之。】
即:若不把冀州送给袁绍,不管韩馥打不打得过公孙瓒,他的下场都是死。
有人会道:‘袁绍狼子野心,韩馥可不可以不找袁绍,找别人帮忙抵抗公孙瓒呢?’
不可以。因为韩馥找别人来,别人绝不可能来。因为:
1,别人怕得罪强大的诸侯公孙瓒。(前文说过,公孙瓒是极蛮横、不讲理的。)
2,别人来帮你打公孙瓒,是赚不到利益的,甚至会赔本。所以,要么不来;来的话,肯定也是不安好心,和公孙瓒、袁绍一样,是想趁机抢你的地盘。
(大家都说袁绍狼子野心,想吞并冀州——这个说法不对:在能吞并冀州的情况下,谁会放过这块肥肉呢?任何人都是想赚便宜的,不可能说别的诸侯浪费自己的兵马钱粮,只是真心想帮你,让你过的更好。)
3,别人想等你和公孙瓒两败俱伤后,再来捡便宜。
4,你的死活关我什么事?我就是不想来。
5,等等。
总之,大家都不傻的,你叫人家来帮你,人家就来吗?不可能的。就像天下诸侯打董卓一样,有的诸侯根本不来;有的来了,又不出力,等于没来——打董卓这个公认的坏人,拯救国家这么大的名义,你都叫不来人,何况打公孙瓒呢?
故,把冀州送给袁绍是对的。虽然损失巨大,但没办法——不送给袁绍,韩馥就会被公孙瓒杀死。但凡不用送人,谁会傻的非要把自己地盘送人呢?
那群反对送冀州的人,他们只是单纯的反对送给袁绍而已,却说不出任何对付公孙瓒的办法。这群人,自古都被称作忠臣,其实却是真正在害韩馥的人,是在逼着韩馥去死:按他们的建议,袁绍肯定是得不到冀州了。可公孙瓒打过来,怎么办呢?不知道。他们只看到了袁绍这个风险,却忽视了公孙瓒这个风险。若听他们的,韩馥必死无疑。
而高幹、荀谌这二个‘奸臣’,却考虑的面面俱到,为韩馥打算的十分好。上文说《演义》抹黑他二人,怎么抹黑的呢?是:《演义》说荀谌骗了韩馥,骗他袁绍是来帮忙的,让韩馥把袁绍引进了冀州。结果,袁绍篡夺了冀州。
但历史上,荀谌并没有骗韩馥,而是说的十分坦白:【袁绍引军东向,此其意不可知,窃为将军危之。】袁绍带着兵过来了,他是想干什么呢?肯定不是干好事,你危险了!明说袁绍是想抢他的冀州。
可以说,荀谌才是真心为韩馥好的:公孙瓒打过来了,袁绍又想抢他的冀州。韩馥再怎么聪明、有能力,可他就是打不过公孙瓒,能怎么办呢?没办法的,只能选择以下四者:
1,不送冀州,被公孙瓒杀死。
2,不送冀州,与公孙瓒作战时,被袁绍偷袭。
3,将冀州送给袁绍。
4,将冀州送给公孙瓒。
很明显,把冀州送给袁绍,就是韩馥最好、唯一的选择了。
所以,除荀谌外,袁绍竟敢派他的外甥高幹去劝韩馥——高幹肯定是向着他舅舅袁绍的,韩馥怎可能信高幹的话呢?但韩馥还是信了。因为:这的确是他最好的选择。
即:袁绍抢冀州,根本就没用阴谋,而是用的堂堂正正的阳谋:你是想把冀州给我,还是想死?
不过,韩馥为何没把冀州送给公孙瓒呢?毕竟,公孙瓒和韩馥无仇,送给公孙瓒,他也不会死。而袁绍和他是仇人,理应宁愿便宜了公孙瓒,也不能便宜袁绍。
前文中,我们说袁绍冒着没命的风险抢冀州,便是指的这一风险。一旦韩馥这么做了,(大部分人都会这么做。)袁绍必死无疑。
可韩馥没这么做,而是坚决要让给袁绍。也就是说,他竟宁愿便宜了仇人,也不便宜陌生人。(和他手下的忠臣相反:忠臣们都是宁愿抱着袁绍一起死,也不便宜袁绍的。)这是为何呢?
因为韩馥足够的理性:在冀州必丢的前提下,送给这二人的说法、利润,是完全不同的。
公孙瓒是来打你的,他一打你,你就把冀州给他了——很明显,这一行为根本就不叫‘让贤’,而叫投降!别人不会说你品德高尚,只会说你怕了公孙瓒。
而袁绍是来帮你的,别人来帮你,你却把地盘都送给了别人,这就叫退位让贤了,是堪比尧舜禹的完美品德。
故,送给公孙瓒,韩馥会既丢了冀州,也丢了名誉,背上胆小鬼的骂名,无法产生利润。送给袁绍,则会获得退位让贤的美名,产生二个利润:
1,说不定可以流芳千古。
2,汉朝人看重名誉,有了一个极好的名誉,丢地盘后,他入朝为官或投靠他人,履历也好看些,升迁也快些。
韩馥的政治水平是颇高的。他让冀州一事,便是在绝境中,还仍能挖掘出一点利润的完美体现。换谁来,也不可能做的比他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