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女鬼”乱明朝—魏忠贤的权谋史

楼主:清秋子 时间:2007-04-06 01:09:00 海南 点击:166407 回复:1703
脱水 打赏 看楼主 设置

字体:

边距:

背景:

还原:

上页 1 2 317 下页  到页 

  ★★★★★★★★ ★★★★★★★★ ★★★★★★★★
  
  
  “八千女鬼”乱明朝——帝国大太监魏忠贤的权谋史
  
   清秋子
  
  
  【他是怎样爬上去的?】
  
  
  这个帖子说的是一个恶人。有人也许要问了:恶人,乃人人厌之,为何要为他做传?
  
  我认为:恶人之为恶,也须有他的道行。对这类人要是剖析透了,于善良的人们也有警觉的功用。特别是剖析一个出身无赖、一字不识的小人物,是如何见风使舵、巧为攀援,最后竟能爬上高位、左右大局的,就更有意义。
  
  他是用什么伎俩讨得上司喜欢的?是用什么利器让撬开权力大门的?是用什么手法避开灭顶之灾的?是用什么权术逐个灭掉对手的?是靠什么力量登上舞台中心的?
  
  ——考究考究,或许可以提高我们的识别善恶的能力。
  
  好了,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八千女鬼”?
  
  这是一个拆字法的字谜。
  
  关于“八千女鬼”,古代民间有各种传说。相传,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于军中闲暇时,写过一本奇书,叫《马前课》,专门预测天下大事。这“课”,乃占卜之义。“马前课”就是在马前起一卦。书中有一句,预言了蜀国未来的命运,是说“无力回天,鞠躬尽瘁。阴居阳拂,八千女鬼”。
  
  看过《出师表》的人都知道,第一句里的“无力回天,鞠躬尽瘁”是讲他自己,后面的“八千女鬼”,就是我说的这个字谜。“八、千、女、鬼”,合起来是个“魏”字——他早就知道蜀汉到最后要被魏国给灭掉。
  
  还有一个传说,是说明初刘伯温的《烧饼歌》,里面也有一句,是“八千女鬼乱明朝”。《烧饼歌》讲的也是预言,载于中国传统历书《通胜》之中。说的是洪武元年(1368)某一日清早,朱元璋正在内殿吃烧饼,见刘伯温进来,便想测试一下这老头的智慧。他把烧饼扣在碗里,问刘老头:“先生心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刘伯温搯指一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
  
  朱元璋大惊,心想老儿确实有两下子,于是放下架子,虚心请教这大明朝未来的国运如何。刘伯温当仁不让,信口开河。老皇帝问一句,他答一句,所答皆七字诀,出口成章,而且后来无不应验。其中就有一句是“谁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这个,说的是明朝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专权乱政的事。
  
  这两个传说,当然都是扯淡,估计是民国初年无聊文人的的附会。
  
  陈年老酒,我们就不提了,今天就来说说搅乱了大明天下的权奸魏忠贤。
  
  魏忠贤本名魏四,是河北肃宁人。肃宁,明代属北直隶河间府,是京师之南、太行山东麓的一个穷县。他家的村子,在肃宁县西北,潴龙河畔。那时候,整个河间府地势都很低洼,十年九涝,年年欠收,穷得连皇帝都知道(据当代专家考证,是因为水利年久失修,土地盐碱化严重)。只有这肃宁西北,老天开眼,给保留了一块“宜梨之地”,也就是特别适合种梨。这地方产的大鸭梨,个大、皮薄、汁多,从宋朝时候起,就成为贡品。明朝从永乐年间开始,也开始向宫中进贡。
  
  大概因为魏忠贤是恶人吧,魏氏老家的村子叫什么名儿,正史里均不载,倒是小说家言里有写做“梨树村”的,有写做“魏家庄”的,姑且存疑。
  
  这魏四就生长在这么一个地方,用北方土话讲,这出身是“满脑袋高粱花子”,只有一辈子刨土的命。可就是这位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的魏四,没有屈从于命运。他天资聪明,机警狡诈,能言善辩,估计一天农活都没干过。从小就不务正业,四处游荡,后来又爱好赌博嫖娼、吹拉弹唱、骑马射箭,十足是个当地的“烂仔”。
  
  这家伙聪明是聪明,但赌博上偏偏又是个臭手,欠了一屁股债。家中生计无着,闹到老婆改嫁,女儿卖给人当童养媳。史书上载,他最后被“恶少年”逼迫羞辱,愤而自宫,也就是自己把自己给“阉”了,找个机会进宫当了宦官。
  
  他进宫的时候,是万历十七年(1598)。整个万历年间,太监都是不大得势的,他一开始干的,大概也就是倒马桶一类的活儿。此后,在宫中默默无闻30余年。到泰昌帝驾崩、天启帝即位,昔日梨树村的魏四时来运转,被皇帝赐名忠贤,开始步步登高。7年之间,位极人臣。生杀予夺,全在他一人之手;朝中公卿,竞相奔走其门;以至于民间“只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
  
  据《酌中志》记载,当时魏忠贤出行,所到之地,家家都要焚香跪迎,路两旁插上杨柳花朵,“士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岁”。他的仪仗随从冠盖如云,个个鲜衣怒马,浩荡疾驰如闪电,马蹄杂沓如雷鸣。一路弛过,烟尘蔽天。
  
  如要远行,那阵仗就更大,出行之前京师须戒严数日,繁华闹市一时空无一人。出行时,魏忠贤本人坐八抬大轿在前,亲信坐四抬大轿紧随,后面是千名禁军簇拥,密如虫蚁,急趋而行。护卫士兵们边跑边发射鸣镝(响箭),呼啸不绝。十多支鼓乐队随行演奏,高歌猛进。夏有专车载运冰块,冬有专程运送炭火。场面之盛,超越帝王!
  
  ——这前后的境况,真有宵壌之别!
  
  所以这个人,值得研究。
  
  他是怎样爬上去的?主观上他做了哪些钻营?客观上他遇到了什么样的机遇?有几个历史关头决定了他的命运?有哪些人是他命运的“吉星”?为什么正直的人没能打压得住他?最后是,这个权倾朝野的恶人,是怎样一朝覆灭的?
  
  历史是不是真的有一条“丑恶必败”规则?
  
  ——这些,就是本文想要讲述的。
  
  
  

打赏

1 点赞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举报 | 楼主 | 埋红包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作者:ilsoviet1917 时间:2007-04-06 05:52:26 法国
  米有沙发,但是一定要顶!
作者:xiaohai1977 时间:2007-04-06 08:35:52 北京
  有新的了
作者:陈贝贝2 时间:2007-04-06 09:03:48 香港
  明朝的帖子要顶
作者:cokki 时间:2007-04-06 09:34:36 四川
  等更新
作者:一抹朝云 时间:2007-04-06 09:39:48 上海
  排排坐
作者:小迷糊QQ 时间:2007-04-06 09:58:40 浙江
  关注中...
作者:KO_TG 时间:2007-04-06 09:58:52 美国
  先占个座位,坐下慢慢看
作者:tete 时间:2007-04-06 10:14:45 江苏
  期待
楼主清秋子 时间:2007-04-06 11:28:01 海南
  
  感谢各位支持!本帖可能是今年我最后一个关于明史的帖子,我当尽量写得令大家满意。
  
  希望能听到大家的意见,比如,希望哪些方面写得详细些,希望多写写哪些人、哪些事。
  
  前面的两个帖内,都有网友数次希望我写写胡宗宪,这也是个很复杂、很有色彩的的人物,我对他了解还不够,这恐怕要过一段时间再说了。我会从现在开始留意的。
  
  多谢捧场!
  
  
作者:江东儿郎 时间:2007-04-06 11:34:34 北京
  期待
  
作者:hateeverything 时间:2007-04-06 11:49:16 北京
  作个记号,呵呵
作者:半夜一声吼 时间:2007-04-06 11:53:46 安徽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想看完清秋子老兄的:“深圳,你让我泪流满面”。
作者:心在左边跳动 时间:2007-04-06 11:54:59 韩国
  都是赶热闹,呵呵.
楼主清秋子 时间:2007-04-06 11:56:47 海南
  
  半夜一声吼:
  
  我从今晚开始,将在舞文将这篇小说连载完毕(所剩下的并不多)。多谢你还惦记着这个帖子!
  
作者:henry_ou 时间:2007-04-06 12:17:14 广东
  小沙发也是沙发,坐了先。:)
作者:henry_ou 时间:2007-04-06 12:31:47 广东
  作者:清秋子 回复日期:2007-4-6 11:56:47 
    
    半夜一声吼:
    
    我从今晚开始,将在舞文将这篇小说连载完毕(所剩下的并不多)。多谢你还惦记着这个帖子!
  ------------------------------------------------------------
  《深圳,你让我泪流满面》没看到最后的结局。在网上找了N多次——包括出版版本(出版版本反而没有网络上连载的多),均没有看到后文,不知是没写完还是没贴出来。
  
  “北京地老鼠”一文,刚刚才看到有42~47节的文字,但是又没了下文。。。
楼主清秋子 时间:2007-04-06 12:47:03 海南
  
  《深圳,你让我泪流满面》没看到最后的结局。在网上找了N多次——包括出版版本(出版版本反而没有网络上连载的多),均没有看到后文,不知是没写完还是没贴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版版本就是写完了,没有后文了.:)))
作者:国榷 时间:2007-04-06 13:00:46 上海
  老魏也是一牛人,机缘巧合让他成了翻云覆雨之人,只可惜盛极则辱
  ,秋风大叔的贴要顶!
作者:寻找薛定谔的猫 时间:2007-04-06 13:04:44 安徽
  好个八千女鬼
作者:liming3 时间:2007-04-06 13:13:26 江苏
  顶,这里的环境真舒服。
作者:心寂 时间:2007-04-06 13:26:05 天涯网友
  这个太监也算是个皇帝太监吧
作者:Goitia 时间:2007-04-06 13:32:37 辽宁
  楼主你这个帖子会贴完吗?会不会像上一个明末政坛的奇人怪事一样,贴了一点就over了?
作者:黄菌必胜 时间:2007-04-06 14:05:21 湖北
  他老婆后来怎么样了,他女儿呢.
  
  
  还有那些恶少年,杀了没有
作者:半夜一声吼 时间:2007-04-06 14:08:35 安徽
  我在北京当了2个月的地老鼠 好象写完了 我也看完了 呵呵
作者:henry_ou 时间:2007-04-06 16:05:26 广东
  作者:清秋子 回复日期:2007-4-6 12:47:03 
    
    《深圳,你让我泪流满面》没看到最后的结局。在网上找了N多次——包括出版版本(出版版本反而没有网络上连载的多),均没有看到后文,不知是没写完还是没贴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版版本就是写完了,没有后文了.:)))
  ------------------------------------------------------------
  很明显不老实!“深圳”一文中的“女朋友”最后怎么离开的,而你(作者)是为什么离开深圳的,均没有交代;而“北京地老鼠”一文中又透露出“女朋友”最后的归属:嫁了个个头比你矮(可能记忆错误),比你还大两岁,但是有15万元存款的“家伙”——痛心疾首(文中按)。
  
  虽然上面提到的几篇文章,都标称为“小说”,但是我更相信是“经历”,想逃避、隐藏是完全没必要的。作为您的个人隐私我不会问,但是作为“小说”发表,又忍不住想问。:)——当然,交代不交代由您老自己把握。
作者:henry_ou 时间:2007-04-06 16:11:37 广东
  抱歉,这是关于明朝“八千女鬼”的故事,不该打岔。
  
  洗“眼”恭“看”秋老述说360年前众多女鬼之事,不再跑题了。
作者:mmc111 时间:2007-04-06 16:23:41 河北
  
  期待中...
  
作者:郑樱桃薛夜来 时间:2007-04-06 16:42:45 江苏
  "客"和“茄花”有什么联系吗?
作者:西南鲁二 时间:2007-04-06 18:42:45 江苏
  
  作者:henry_ou 回复日期:2007-4-6 16:05:26 
    作者:清秋子 回复日期:2007-4-6 12:47:03 
      
      《深圳,你让我泪流满面》没看到最后的结局。在网上找了N多次——包括出版版本(出版版本反而没有网络上连载的多),均没有看到后文,不知是没写完还是没贴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版版本就是写完了,没有后文了.:)))
    ------------------------------------------------------------
    很明显不老实!“深圳”一文中的“女朋友”最后怎么离开的,而你(作者)是为什么离开深圳的,均没有交代;而“北京地老鼠”一文中又透露出“女朋友”最后的归属:嫁了个个头比你矮(可能记忆错误),比你还大两岁,但是有15万元存款的“家伙”——痛心疾首(文中按)。
    
    虽然上面提到的几篇文章,都标称为“小说”,但是我更相信是“经历”,想逃避、隐藏是完全没必要的。作为您的个人隐私我不会问,但是作为“小说”发表,又忍不住想问。:)——当然,交代不交代由您老自己把握。
  
  --
  您这位先生是不是不懂中文啊,怎么胡乱纠缠?出版文本当然是全文,不是全文怎么出版?秋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您到书店翻一翻不就知道了吗?这么指责秋老,有趣嘛?
作者:西南鲁二 时间:2007-04-06 18:50:10 江苏
  
  虽然上面提到的几篇文章,都标称为“小说”,但是我更相信是“经历”,想逃避、隐藏是完全没必要的。作为您的个人隐私我不会问,但是作为“小说”发表,又忍不住想问。:)——当然,交代不交代由您老自己把握。
  
  --
  秋老做人做文一向光明磊落,您不知道就算了,什么逃避、隐藏?您是谁啊?您什么意思?其心可诛!
  
  
楼主清秋子 时间:2007-04-06 18:57:42 海南
  
  
    ★★★★★★★★ ★★★★★★★★ ★★★★★★★★
    
  
    【没有“下边”的奇特一群】
  
  
  中国人都知道,在我国古代的皇权制度下,到了明朝,官员的准入、晋升制度已经很严密。也就是说,官员的来历很清楚。不识字的人,别想通过科举一途做官;没有进士文凭的人,别想做到顶级高官;老爹没有立功的,就没法儿靠“荫子”的恩赏得官;一贫如洗的人,那就连捐官(花钱买官)的路都堵死了。
  
  像魏四的这个条件,想通过正常路子做到“位极人臣”的份上,那是想也别想。他只有靠“阉”了自己那宝贵的部件,才有做大官的可能。
  
  因此我们有必要先简略说一下“宦官”这个群体的来龙去脉。
  
  宦官是怎么炼成的?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个七七八八,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免得有污视听。反正基本条件就是:是男人,但经过手术,“命根儿”没有了,成了面光无鬚、嗓音尖细的“阉人”。具备这个条件后,再进了皇宫,做了伺候皇帝和皇族的御用人员。这类半雄半雌的稀有人物,就是宦官。
  
  那么,这宦官的“生源”从哪里来?途径有四。一是在战争中掳掠的敌方适龄男童,二是因犯罪被籍没官员的家属,三是宫中太监回自己家乡去招聘,四是自己主动阉割、申请上岗。最后这一条,也分两种人,一种是希图就此富贵上进,一种是贫困潦倒想找碗饭吃。当然,也不是割了“啰唆物儿”就一定能进得了宫的,这也需要候选。待人家选中了,才能聘任。
  
  一般对宦官怎么称呼呢?看电视剧里,好象都叫“老公公”。其实这里面学问大了。有人统计过,中国历代关于宦官的官方与民间称谓,竟有好几十种,这在古代职官的称谓中几乎绝无仅有。看得出,古代的中国人在这方面,充满了幽默感。
  
  归类来说,以生理特色来称呼宦官的,有阉人、奄人、腐人、腐夫、刑余、刑臣、刑隶、刑人。以他们的工作性质来称呼的,有宦者、宦官;因为宦官掌管的是皇宫内苑事务,所以又称宫人、内宰、内小臣、阁人、寺人。以他们常任的一些职称来表示宦官的,称为司宫、阍寺、黄门、内常侍、中常侍、内监、少监、宫监、太监。以服饰来指代宦官的,叫做貂珰、内珰、珰。也有以宦官所处的环境来称呼他们的,因为皇帝住的地方称内廷,也称禁中,所以叫宦官为中官、中涓、内臣、内侍、内宫、内竖。
  
  还有,要是宦官被皇帝派出宫去专差办事,就称为中使;因为宦官受皇帝宠信而骤然富贵,这样的就被称为中贵。而朝官们对宦官也有蔑称,比方:熏余、凶竖、阉竖、宦竖。至于一般人对他们的尊称,就比较简单了,一般就叫爷或公公。——好了,不举例了,再说下去,头都要晕了。
  
  中国的宦官,最早出自何时呢?据说商代就有,到周代渐成制度。《周礼》上称他们为阉、竖、寺,这都还不是贬义。指的是“看门的”(所以“阉”从“门”字旁),或是“伺候人的”(寺就是“侍”)。
  
  那么皇帝老爷子要宦官来干什么呢?最早就是看门,收发室的干活,监视出入的各色人等。“阉”、“竖”、“黄门令”的叫法,都是来自此职务(“黄门”也就是皇宫之门)。后来,宦官们又负担起传达命令、伺候起居之职。西周的时候,不仅王室有宦官,贵族家也有,相当于一般的家臣。到后来,才逐渐变为只有皇宫和藩王府邸中才有了,成了皇家的专用人才。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秦和西汉的宦官,虽然多数是阉人,但也还用一部分士人,正常人和非正常人掺杂在一起。只是从东汉开始,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后汉书*宦者列传》)至于用阉人当宦官的目的,一般是说统治者怕正常人在后宫服侍,容易秽乱宫廷,保不住皇族的血统纯正;还有一说是,皇帝考虑宦官没有家庭,不容易谋私,可以做到尽忠竭力。依我看,后面一条原因,恐怕才是统治者真正看重的。因为在他们眼里,奴才靠得住,人才却都不大保险。
  
  由于宦官与君主亲近,所以往往容易得宠,进而插手政治。如果这样,其身份就不只是伺候人的了。从春秋战国时代起,齐国的竖刁、宋国的伊戾就开始参与国政。到秦末的赵高,则出任中丞相,其权势可以总揽朝政、主持废立皇帝了。他的“指鹿为马”故事,尽人皆知。
  
  宦官集团从汉代起,就不断祸乱朝政。在中国历史上,以汉末、唐末的宦官为祸最烈。汉家天下,就是一场宦官政变“十常侍之乱”给闹垮的。而唐代后期更甚,从肃宗到昭宗十八帝,无一不是由宦官所立。
  
  到了魏忠贤阉了自己跑进宫里的时候,情况已略有不同。宦官在明朝,才被普遍称为“太监”。 原因是,明代在宫中设置了由宦官所统领的二十四衙门,各设了一名掌印太监。“太监”这个职称,原本指的是明代宫中的上层宦官。但此后,“太监”一词逐渐泛化,变成了对宦官带有尊敬色彩的通称。明朝的宦官,气焰已经略逊于汉唐,基本不可能掌控废立了,但是也很有特色,为害一点儿也不比前代差。
  
  明代的宦官不仅机构庞杂,而且人也多,到明末人数已达10万以上,堪称空前绝后。虽然朱老皇帝在开国后对宦官约束甚严,“洪武十七年铸铁牌。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置宫门中。又敕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明史*职官志》)但由于他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导致皇帝工作负担太重,他本人和他的后代皇帝又不得不启用宦官分担政务。结果使宦官干政合法化、制度化、长期化,比如,司礼监秉笔太监握有“批红”权(即用硃笔代皇帝写诏书);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势高于内阁首辅;司礼监督提督东厂太监掌握了最高侦察权。太监群体正式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而且占据的都是“近水楼台”,所以权势薰天。很容易压倒外廷大臣。
  
  以此来说,明朝也是宦官的一个黄金时代。某些缺了“下边”的人,如果机会好的话,就很有可能在这个时代大露一手,千古留名。
  
  看来,魏忠贤对自己下手的这一刀,是下对了!
  
  
作者:心寂 时间:2007-04-06 19:10:23 天涯网友
  皇帝认为太监无能力容易控制,结果有利必有蔽
作者:秋风落水 时间:2007-04-06 21:26:48 北京
  很久不来天涯了,今天一来便遇到清老的新作,可称荣幸。
  那日rain666还说可能您再写就会写魏忠贤了,呵,果真被他言中。
  期待下文中。。。。。
作者:henry_ou 时间:2007-04-06 21:58:56 广东
  以此来说,明朝也是宦官的一个黄金时代。某些缺了“下边”的人,如果机会好的话,就很有可能在这个时代大露一手,千古留名。
    
    看来,魏忠贤对自己下手的这一刀,是下对了!
  ------------------------------------------------------------
  时也,运也,命也!
  当“八千女鬼”下刀之时,仅为避难、吃饭而已。该时他绝对不会作“明年会如何,后年会如何”的职业规划。
作者:hateeverything 时间:2007-04-06 22:47:23 北京
  他进宫的时候,是万历十七年(1598)。
  ***********************************************************
  楼主,万历十七年是1589年,1598年是万历26年,呵呵
作者:天南逸鹤 时间:2007-04-06 22:47:59 贵州
  
  顶
  
作者:wood李 时间:2007-04-06 22:51:48 重庆
  赶上直播了
作者:胡林翼 时间:2007-04-06 23:07:45 江苏
  支持秋老...
楼主清秋子 时间:2007-04-06 23:29:13 海南
  楼主,万历十七年是1589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我写颠倒了.抱歉!!
作者:萧槐燎 时间:2007-04-07 00:53:24 江苏
  1589年,一晃500年了。
作者:莫鼓 时间:2007-04-07 01:16:42 湖南
  没想到半夜上网也有奇遇^
作者:红色土豆 时间:2007-04-07 08:46:45 上海
   jjj
楼主清秋子 时间:2007-04-07 09:53:21 海南
    
  ★★★★★★★★ ★★★★★★★★ ★★★★★★★★
  
  
   
  但是进了宫,又赶上了好时代,并不等于就一定能飞黄腾达。魏忠贤最先干的是“小火者”,即宫中杂役。须知,在宦官群体里,不全都是官儿,其下层也是劳动人民,只不过是御用的罢了,做的都是倒马桶、扫院子一类的活儿。
  
  这离“内监”的金字塔顶,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明朝在此之前,也有两个权势名气足可与发迹后的魏忠贤相媲美的“大珰”,一个是英宗时代的王振,一个是武宗时代的刘瑾。但是,人家那两位公公都识字,且学问都不错。
  
  王振,年轻的时候就是个儒生,饱读诗书,可惜八股文不过关,屡试不第,最后连秀才文凭都拿不到。后来到某县任教官教书,依旧困顿潦倒,“九年无功”。(清 查继佐《罪惟录》卷29《宦寺列传*王振》)一怒之下犯了法,被判充军。恰逢成祖朱棣这时候想招一批有学问的阉人,任务是教宫内妇女识字。王振看准时机,毅然自宫,进了紫禁城。
  
  这人一开始就有野心,不甘心当妇女扫盲教员,后来终于让他等到机会。宣宗时候,皇帝要提高宦官队伍素质,在宫内设宦官学校“内书堂”,王振有幸成为学员之一。因他以前基础就好,很快便脱颖而出,宫中都尊称他为“王先生”。宣宗欣赏王振的文采,任命他为东宫“局郎”(太子宫中太监设有六个局,局郎为下级宦官),陪侍太子朱祁镇读书,深受信赖。
  
  太子继位为英宗,王振由此得以擅权,闹出了好大动静,不少王侯公卿都称他为“翁父”。 正统十四年(1449),他心血来潮,诱导英宗亲征瓦剌,闹得明朝50万大军全军覆没,让堂堂大明皇帝当了战俘。他也被护卫将军樊忠一怒之下,当场一铁锤砸烂了脑壳。
  
  正德年间著名的大太监刘瑾,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太监,遂改姓刘。他也是自幼读书识字,心机极深。进宫后,凑巧侍奉太子朱厚照(也就是后来的武宗),大受宠信。朱厚照继位后,刘瑾数次升迁,最终当上司礼监掌印太监,领袖内廷。
  
  他专擅朝政,动静也是闹得好大,奏章都可以晚上拿回家去自己批,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 后来栽倒,被判凌迟之时,从他家中抄出“金二千九百八十七万两、元宝五百万锭、银八百余万两”,其余珍宝无算。(《明史纪事本末*补篇》)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将刘瑾列入过去1000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单,不仅留名后世,而且扬名国际。
  
    综上所述,这两个人的发迹,除了他们富于心机之外,还得有三个条件:有文化,有野心,跟对了人。
  
  这三点,魏忠贤一条也不具备。他小子没上过一天学;进宫当宦官不过是为了躲债、谋饭吃;进了宫后辛辛苦苦30年,到最后跟的人也不大对,跟了一个在“移宫案”中倒了霉的泰昌帝遗孀李选侍(西李)。
  
  他是怎么在泰昌元年(1620)新皇帝暴死之后,摇身一变乌鸦成了凤凰的?他是怎么在蹉跎多年之后,一脚踏上了时运快船的?他是怎么在天启元年(1621)“众正盈朝”的不利条件下,稳扎稳打最终赢了一把大满贯的?
  
  看来,所谓“正奇之道”、“顺逆之理”、“福祸之机”,真是不可测的啊!
  
  
    
  
作者:Haskil 时间:2007-04-07 10:11:31 江苏
  前排沙发
作者:毕荒 时间:2007-04-07 10:16:06 香港
  不错
作者:秋雪棠 时间:2007-04-07 13:17:27 海南
  
  
  顶!
作者:叶无涯 时间:2007-04-07 16:25:31 江苏
  有文化,有野心,跟对了人。
  
作者:红色土豆 时间:2007-04-07 16:46:14 上海
  一部明史就是一部当代史
作者:flying101 时间:2007-04-07 17:02:53 江西
  waiting!!
作者:江湖闲乐生 时间:2007-04-07 17:22:21 福建
  从头讲起啊 
作者:chx1 时间:2007-04-07 19:32:25 北京
  这会赶上直播了,以前都是追着看的。看秋老的文章,爽快!
作者:178456363 时间:2007-04-07 20:04:25 湖南
  等的好辛苦
作者:天天精彩不断 时间:2007-04-07 20:21:39 上海
  路过
作者:狼眼归来 时间:2007-04-07 20:30:11 广东
  清老师狼眼读书来老!
作者:frank_hao 时间:2007-04-07 20:49:26 广东
  又将是一篇关于明朝历史的力作!
作者:hateeverything 时间:2007-04-07 21:28:04 北京
  写的好
作者:suning2000 时间:2007-04-07 22:03:19 江苏
  
  
作者:尝尝欢笑 时间:2007-04-07 23:40:37 福建
  做个记号,等下文
作者:xiangyu666 时间:2007-04-08 01:28:56 江苏
  希望作者能快点发完
  等着欣赏大作了
作者:bayerno 时间:2007-04-08 02:58:16 上海
  hmmm...
作者:henry_ou 时间:2007-04-08 03:16:11 广东
  标记
楼主清秋子 时间:2007-04-08 10:49:36 海南
   
  ★★★★★★★★ ★★★★★★★★ ★★★★★★★★
  
  
  
  
  
  话说隆庆二年(1568)的大正月,月底,天气已略见暖的时候,魏忠贤呱呱坠地。
  
  他的早年身世,史书里记载很简略。因为是恶人,又是阉过的,不是什么上得了台面的王侯将相,所以正史只是一笔带过。倒是一些小说家言,描述得五花八门,多少能品味出这苦孩子的真实状况。
  
  首先说生下来之后取的名,其说就不一。有说叫“魏四”的,这很有可能。因为古代的农民没文化,喜欢按排行、或者按本家同辈大排行,以顺序数为名。大皇帝朱元璋的爸爸,官名叫“朱五四”,朱皇帝本人的第一个名儿叫“朱重八”,就是例证。
  
  但也有说因那一年是戊辰年,故魏忠贤的老爹给他取名“辰生”。
  
  还有更离奇的,说是潴龙河这一带庄稼院儿的风俗,生了男孩不是请教书先生或乡绅取名,而是要“碰名”。孩子下生3天后,老爹要在神龛之前烧上香,供上鸭梨、麻糖、大馒头,烧纸磕头,求老天爷给赐个好名。然后就出门去“碰”,在第一时间碰上什么东西就取什么名。
  
  比如,碰上娶媳妇的花轿路过,就叫“双喜”;碰上当官儿的路过,就叫“富贵”或者“财旺”;碰见人家扛粮食路过,就叫“满仓”;碰见牵马的就叫“家驹”;碰见下雨了叫“秋雨”;碰见麻脸的叫“平凹”……碰见好事物,就能叫个吉利名,将来准定能成材。碰见不吉利的,取了丧气的名,一辈子便出息不了。
  
  魏忠贤在自家排行老二,他上面还有一个长他10岁的大哥,叫魏钊。这是史书上也留了名的人物。魏钊是后来改的名,一开始也是“碰名”取的名。那日,他老爹刚一出门,一只大绿蜻蜓就撞在了脑门上,老爹心里一阵儿叫苦,只好给大儿子取名“青蚂螂”。河北、北京一带的土话,把蜻蜓叫“蚂螂”(读如“妈浪”,后一字轻声)。
  
  名不是好名,果然人也就笨,据说魏青蚂螂念了一年“社学”(明代的乡村小学),戒尺挨了无数,连《百家姓》也背不下10句来。这臭名字就这么一直叫着,直到40多岁,魏忠贤发迹成了“九千岁”,皇帝给魏青蚂螂封了“肃宁侯”,在写诏书之前才改名叫魏钊。取意“一手攥钱、一手拿刀”,有钱又有势力。
  
  魏老爹给魏忠贤“碰名”的时候,因有了教训,曾经再三诚心许愿,结果一出门,看见一条大黑狗正抬腿撒尿。得!只好取名“黑狗”——魏黑狗。
  
  这是小说家言了,聊博一笑。
  
  其实魏忠贤打小时起就是有学名的,叫魏进忠。后来随娘改嫁,继父姓李,所以又改叫李进忠。这前夫之子李进忠,过去南方的叫法是“拖油瓶”,北方乡间的叫法是“带胡鲁子”。也有人说是魏忠贤切了命根儿进宫以后,怕给祖宗丢脸,才改姓李的。不管怎么说,都能看出其身世之苦。
  
  到天启二年,皇帝开始看好他,给他赐名“忠贤”,并恩准恢复原姓。他从此才以“魏忠贤”名世。
  
  他的名字改来改去,叙述起来就不大方便,所以本书从现在起,一般情况就一律叫他魏忠贤,省得麻烦。
  
作者:guchao911 时间:2007-04-08 10:52:08 上海
  记号
楼主清秋子 时间:2007-04-08 11:10:35 海南
  
  
  注——上文魏钊事,仅为小说家戏言,史载魏钊“荫授为锦衣千户”,且魏忠贤鼎盛时自己都已经58、9岁了,魏钊大概在天启五年或者六年受荫封,按说岁数早已经67岁以上了。
楼主清秋子 时间:2007-04-08 11:19:17 海南
  
  上面的这段做一下修改吧——
  
  名不是好名,果然人也就笨,据说魏青蚂螂念了一年“社学”(明代的乡村小学),戒尺挨了无数,连《百家姓》也背不下10句来。这臭名字就这么一直叫着,直到快70岁时,老弟魏忠贤发迹成了“九千岁”,皇帝给魏青蚂螂封了“锦衣卫千户”,在写诏书之前才改名叫魏钊。取意“一手攥钱、一手拿刀”,有钱又有势力。
  
作者:shrll 时间:2007-04-08 13:24:03 海南
  好帖一定要留名
作者:常山日月 时间:2007-04-08 14:25:16 浙江
  碰见人家扛粮食路过,就叫“满仓”;碰见牵马的就叫“家驹”;碰见下雨了叫“秋雨”;碰见麻脸的叫“平凹”
  
  哈哈,顶
作者:laozeng712 时间:2007-04-08 15:18:09 广东
  留名!
  
  顶!
作者:江湖闲乐生 时间:2007-04-08 15:22:13 福建
  读书者受益无穷
  
作者:周子龙 时间:2007-04-08 15:48:49 河南
  不赖
作者:人可走召 时间:2007-04-08 16:19:38 陕西
  不错哦
  
作者:xiaohai1977 时间:2007-04-08 16:45:02 北京
  魏老爹给魏忠贤“碰名”的时候,因有了教训,曾经再三诚心许愿,结果一出门,看见一条大黑狗正抬腿撒尿。得!只好取名“黑狗”——魏黑狗。
  ----------------------------------------
  怎么不取名叫魏默
作者:chx1 时间:2007-04-08 19:43:59 北京
  他老爹哪那么有学问, 否则老大也不叫青蚂螂了。
楼主清秋子 时间:2007-04-08 19:54:54 海南
  
  ★★★★★★★★ ★★★★★★★★ ★★★★★★★★
  
  
  
  
  
  关于魏忠贤的爹妈姓字名谁,什么职业,也有各种说法。比较权威的一种,是明代宦官刘若愚所著《酌中志》里说的,魏忠贤的老爹叫魏志敏,老妈姓刘,古代底层妇女名字一般不传,就叫刘氏。夫妻二人以务农为生。
  
  刘若愚是个很有点儿来头的人,一生遭遇极富戏剧性。他原先是万历年间司礼监秉笔太监陈矩的手下,因为陈矩是个好宦官,所以刘若愚也跟着受了不少正面教育,擅长书法、颇有文才。
  
  陈矩死后,刘若愚改属李永贞的名下。这李永贞,在天启年间的司礼监秉笔太监,著名的魏党人物,也是魏忠贤在内廷的第一心腹。后来,刘若愚渐渐也混成了秉笔太监,当然仍居于李永贞之下。
  
  刘若愚虽然因这层关系成了魏党,但他良心未泯,对魏忠贤的恶德败行多有腹诽,只是不敢明说罢了。
  
  据说有一次,天启皇帝和魏忠贤一干人等,叫了戏子来,在大内看戏。皇帝年轻、也随和,就叫魏忠贤点戏,唱什么都行。魏忠贤一肚子狗粪,哪里说得出个名堂。刘若愚在一旁就趁机提议,不妨演一出《金牌记》。
  
  文章恰恰就在这里!《金牌记》讲的是秦桧陷害岳飞的“风波亭”故事。戏里讲,岳飞被十二道金牌追回,遭诬陷枉死后,老贼秦桧夜夜梦见岳飞父子三人前来索命,不能安生。于是,秦桧便与老婆王氏一起来到西湖灵隐寺,烧香还愿,超度岳飞亡灵。他还告诉岳飞的在天之灵,说“莫须有”不是他秦桧的主意,而是皇帝赵构的损招,求岳大人切勿怪罪。
  
  哪知道,在寺里秦桧夫妇遇到了一个手眼通天的疯僧,在壁上题诗,把当初秦桧夫妇商量如何陷害岳飞的悄悄话,给揭了出来,把一对狗男女好一顿戏弄。
  
  台上演戏的梨园子弟,见大奸贼魏忠贤在台下,又点了这么一出戏,哇靠!都兴奋异常,豁出了命去演,临时加了不少唱段和台词,把戏中的秦桧糟蹋得不成人样。
  
  台上演得空前投入,把台下的天启小皇帝看得乐不可支,一个劲儿喊赏银子。
  
  只有魏忠贤如坐针毡——宋时秦桧冤杀了抗金名将岳飞,魏忠贤那时也刚好冤杀了原兵部尚书兼辽东经略熊廷弻。他只觉得台上的戏子句句都是在骂他。想要让戏停下,又碍于是皇帝亲口御点的,没奈何只有干挺着。
  
  待到饰演疯僧的演员信手写了一首七律“藏头诗”,递下台来给众人传看。天启皇帝接过,旁边有那认字的太监把奥秘念了出来,每句顶头的一字,连起来念就是“久占都堂、闭塞贤路”。魏忠贤不禁勃然变色,再也忍不住,借口泻肚子上厕所躲了出去,等散戏了才回来。
  
  魏忠贤看《金牌记》受辱这件事,立刻悄然传开,闹得连民间都知道。
  
  后来天启七年(1627)魏忠贤败死,崇祯皇帝钦定逆案,给魏党261人定案。大太监李永贞在这个集团中,列为二等同谋罪第四名,几乎仅次于首逆,被砍了头。刘若愚紧随其后,名列二等罪第五,也应论斩。
  
  有人在这时候想起了旧事,上疏给崇祯说,刘若愚曾劝天启帝看《金牌记》,意在规劝。崇祯询之宫人,果有其事,于是免了刘若愚的罪。刘若愚由此才拣下一条命来。
  
  后来此人著书《酌中志》,其中有专章叙述魏忠贤的行迹,翔实可信。今人研究魏忠贤者,亦多有所摘引。
  
  据《酌中志》介绍,魏家在肃宁县乡下原本有几亩薄田,生活勉强可过得下去。又据小说家言,魏志敏是个老实巴脚的庄稼人,32岁时生了魏忠贤,之后由于家中人口渐增,生计陷于困顿。魏志敏只好进县城打零工、卖艺,挣钱养家。刘氏留在家里当留守女士,伺候庄稼,农闲的时候就织布纺线,换些零钱补贴家用。大哥魏青蚂螂13岁起就给人扛小活(打短工),到18岁又给人杠大活(当长工),给财主卖命,当苦大力。全家就这么半糠半菜的度日。
  
  魏忠贤7岁时,也上过两天学,可他胸无大志,不好好学习,整日偷鸡摸狗、打架斗殴,是个顽劣少年。上他家告状的人无日无之;学坊的先生也表示:坚决不教这个差生。他爹妈只好让他休学,结果他的文化基础比魏青蚂螂都不如。
  
  老爹魏志敏为此犯了愁,干农活吧,这黑狗子哪是这块料?让这小子跟着自己上县城卖艺吧,那黑狗这一辈子就得成了下九流。没法儿,只好托人把魏忠贤送到肃宁县城一家饭馆学手艺,掂大勺、学厨师。可巧,他一个远房叔叔魏殿武,就在这家饭馆当大厨,当下多有照顾。魏忠贤不用像别的学徒那样,要给师傅端洗脚水、倒尿盆,也不用抹桌子洗碗,可以一门心思学手艺。
  
  要说起来,魏忠贤也是庄户人家出的一个奇才。他长大后,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心眼既多,胆子又大。野史上称他“多机变,有小才”(宋起凤《稗史》)。他虽然是文盲,但能言善辩,记忆力极好。
  
  这些素质,要是用到正地方,还真是见效。在叔叔手下学了半年,魏忠贤就完全入了门,选料、刀工、调料、火候,无一不通,能上手做高等宴席了。看来农民经过培训之后到底还是不一样,这一手本事,在后来还真有了用武之地。
  
作者:青蛙13鹰 时间:2007-04-08 21:07:25 云南
  顶秋老 离得好近~~
作者:木尧青 时间:2007-04-08 22:13:02 湖南
  做个记号慢慢看
  
作者:actgirl 时间:2007-04-08 23:44:43 四川
  留个记号
  
  搂住加油啊
楼主清秋子 时间:2007-04-09 00:00:23 海南
  
  
    ★★★★★★★★ ★★★★★★★★ ★★★★★★★★
  
  
  
  
  
  这段时间里,他叔叔魏殿武充当了他的人生启蒙老师。每天晚上饭馆一打烊,长夜漫漫没什么事,叔叔就给他讲《三国》、《水浒》,客观上给他灌输了一些诡诈、权谋和男子汉要出人头地的思想。
  
  这一阶段他也很活跃,外出务工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一有空就四处游荡,吹弹歌舞,蹴球走棋,爱好良多,而且入门极快。他为人活络,广交朋友,县城里的流氓无赖,没有不喜欢他的。在肃宁县有朝廷太仆寺在这儿开的马厂,他和一帮马头混得厮熟,常把马借出来骑。不几日,就练得骑术精良,且能马上射箭,左右开弓,无不中的(《罪惟录*魏忠贤传》)。这一手,日后也给他在皇帝面前得宠加了几分。
  
  可惜好景不长。他与此同时也爱好上了赌博,沉迷其中,屡教不改,成了“垮掉的一代”。叔叔很生气,就把他打发回家了。
  
  在家里混到17岁,爹妈为了栓住他,让他走上人生正道,给他娶了亲。老婆是涿州人氏,姓冯。不久,小两口有了一个女儿。
  
  成家后,他还是一样游手好闲,老婆孩子吃什么喝什么一概不管。只要有了点儿钱,就去赌。家里穷得低于最低收入线,他却敢于上百上千地赌输赢。赌桌上,他又狠又狡诈,总想占人家便宜,一旦赢了钱,就去吃喝嫖娼。
  
  他老爹魏志敏本来身体就多病,为了撑持这个穷家,劳累过度,不到50岁就病故了,身后欠下一大笔债。魏忠贤根本不在乎,继续赌,输的多了,就卖家中的地。到最后,老妈活不下去,改嫁给一个姓李的。魏忠贤就是在这个时候跟着改了姓。
  
  情况还是没什么改善。穷家终究养不住人,几年后,老婆冯氏也改嫁他乡了。剩下5岁的女儿没法养活,卖给了杨六奇家当童养媳。这个杨六奇,不管怎么说名义上就成魏忠贤的女婿了,日后可是大大的借了光,曾任左都督,虽然只是个军中的虚职,却也荣华富贵了一回。
  
  现在,魏忠贤又成光棍了。一个人的日子,生活成本要低多了,但赌债还是还不清。为此他没少受债主们的追逼、欺辱。据说,他老妈刘氏就是被这个不孝之子活活给气死的。
  
  梨树村老魏家,到此是彻底败光了。魏忠贤被一帮追债的涉黑分子逼得走投无路,当了盲流,跑到外地以乞讨为生。
  。
  
  
作者:henry_ou 时间:2007-04-09 00:02:28 广东
  毫不犹豫的沙发!
作者:珠裔 时间:2007-04-09 05:00:15 巴基斯坦
  留名.
  
  我查了一下魏氏家谱,魏忠贤一案,"导致魏氏人口锐减1/3以上",楼主有无考证?洗耳恭听.
楼主清秋子 时间:2007-04-09 07:42:35 海南
  
  ★★★★★★★★ ★★★★★★★★ ★★★★★★★★
  
  
  
  
  
  一位五大三粗的青壮年,若被命运逼到赖要饭以为生,那么转折点也就快到了。天道轮回,看来大明的天下靠一个乞丐和尚创始,迁延二百多年,也得由一个乞丐给彻底搞垮。
  
  据说,魏忠贤在胡混的时候,偶尔找算命先生测过字。他的无赖同伴帮他写了一个字,是“囚”。算命先生一看之下,大惊,说魏忠贤将来富贵不可言:“国内幸赖斯,如无斯人,国且空也。”
  
  但是,眼下谁能信?
  
  潦倒到这地步,魏忠贤做了深刻反省,想在重重困局中寻个突破。他把几种可能摆了摆,几乎都前景渺茫。种庄稼,一年苦到头收获无几,且受不了官府、富户催租逼债,勤劳致富只是梦,这是死路。做买卖,一文不名如何投资?名声不好如何借贷?书没读过几页,连小帐都算不好,又如何操作?也是死路。当大厨,一辈子烟熏火燎;投军,人家不要。
  
  条条大路都通不了长安了。
  
  外国的《圣经》曰:“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意谓奸商道德有亏,上帝不容。而在明朝末年,这话得反过来说穷人了。
  
  吾国的陈胜吴广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魏忠贤既不想等死,也不想“死国”。他想到了一条路,可以活,就是把自己给阉了,当太监。
  
  做这个选择,不容易,因为这是“绝后”,对不起列祖列宗,让人家瞧不起。但是当了太监,就能吃饱饭,而且比当官的都滋润。大明朝的正一品官员,月禄米不过八十七石,而一个宦官的禄米,则是这十几倍。若是当到了司礼监太监,一个月拿它三、五百石不成问题。
  
  不仅富而且贵。明朝的司礼监太监很容易得赐蟒衣,即官袍正面全身绣龙,与皇帝袍服同。外廷大臣即使做到位至三公,这待遇也是不可能的。
  
  史载万历初年时,绍兴儒生朱升进京混饭,混到了山穷水尽。一日在市中遇到卜者给他算命,叹曰:“当受刑之后而富贵,且长久。”朱升不信,只当是昏话,笑道:“今非乱世,岂可似英布黥后而王?”归寓所之后反复思之,恍然大悟,遂自宫而投太监张大受名下,进而为司礼监大太监冯保器重,被赐蟒衣玉带,提督英武殿。数年间置下田产无数,里巷传为美谈。
  
  金光大道不就在眼前!只不过要做点儿牺牲,去掉一个宝贵部件。魏忠贤决定牺牲。
  
  他这个思想,其实是对的:要享福就得自己先忍受阵痛。不像有的人,只想享自己的福,让别人去阵痛吧。世上哪有这等美事?即使有了也不会长久。魏忠贤懂得因果律。
  
楼主清秋子 时间:2007-04-09 08:10:18 海南
  珠裔:
  
  
  对此事我没有研究,我只知道民间传闻:魏逆自杀后,老家魏氏一族怕受牵连,一逃而空.数年后才有人敢回乡,且多半改姓了"卫",乃惧怕再有祸连.
  
  敬请赐教.多谢!
  
作者:陈七_ 时间:2007-04-09 10:12:40 安徽
  记号
作者:秋雪棠 时间:2007-04-09 10:49:04 海南
  
  ^o^!!
作者:第四机步师 时间:2007-04-09 12:06:02 海南
  提上去!
作者:秋风张居正 时间:2007-04-09 13:29:20 江苏
  
  碰见下雨了叫“秋雨”;碰见麻脸的叫“平凹”……碰见好事物,就能叫个吉利名,将来准定能成材。碰见不吉利的,取了丧气的名,一辈子便出息不了。
  
  经典!
作者:就叫1234吧 时间:2007-04-09 15:43:16 广东
  第4段“百头宫女说玄宗”应为“白”吧。
作者:胡林翼 时间:2007-04-09 15:46:41 江苏
  不像有的人,只想享自己的福,让别人去阵痛吧。世上哪有这等美事?即使有了也不会长久。
  
  不错!
作者:禾边女鬼 时间:2007-04-09 16:41:21 广东
  首先说生下来之后取的名,其说就不一。有说叫“魏四”的,这很有可能。因为古代的农民没文化,喜欢按排行、或者按本家同辈大排行,以顺序数为名。大皇帝朱元璋的爸爸,官名叫“朱五四”,朱皇帝本人的第一个名儿叫“朱重八”,就是例证。
  ===========
  这个例证可取得真不高明,谁不知道元朝的汉人是不许有名字,只能以出生日或什么的取个数字名,蒙古人作的孽,倒成了农民兄弟文盲的罪了。
  
  本文的主角是俺家门之不幸啊。
楼主清秋子 时间:2007-04-09 18:28:17 海南
  
  
   ★★★★★★★★ ★★★★★★★★ ★★★★★★★★
  
  
  
  
  
  方向既已明确,下手就要快。不能等朝廷来人招太监的时候,你再去现切那玩意儿,因为手术后得有个把月的恢复适应期。
  
  像魏忠贤这一路的,属于“自宫求进”,一般都是为生活所迫的成年人。这种人敢下这么大决心不容易,一是手术风险大、过程痛苦;二是大家都是尝到过生活乐趣的人了,要永别“性福”得有壮士断腕的铁石心肠;三是此举还有“切了也白切”的风险,就是说切了啰嗦物,也不等于人家就一定录取你,得一遍一遍去应聘,还得向负责招聘的“书办”(书记员)行贿。
  
  由于朝廷不是每年都大批招收太监,且录取比例只是十之一二,落选者相当之多。所以从明嘉靖初年起,常年都有一两千名“净了身”的准太监在京城候着,眼巴巴的等机会。
  
  要是切了以后,始终未能录用又怎么办?那就惨了。不男不女的,有辱家门,怎么有脸再回家去见乡亲,只能在皇城周围的寺庙里蹭着住、要着吃。其中,也有一部分流浪到河间、任丘一带去乞讨的。老百姓习惯上称他们为“无名白”或者“太监花子”。
  
  据《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说,他亲眼所见,几十名“无名白”躲在路边破墙后,遇到有骑马的官员或富人路过,就一哄而上,勒住马缰不让走。或乞讨,或强要。要是周围人迹稀少,那就干脆下手抢了。
  
  太监后备军供大于求,这也是长期困扰皇家的一个问题。扰乱治安不说,朝廷面子上也不好看。《大明律》本来是禁止自宫的,太祖洪武帝时规定,对自宫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弘治皇帝时更是严厉到颁旨一律处斩。但没饭吃的恐惧和有饭吃的诱惑,要甚于法律的威严,整个明代自宫者从来就没有禁绝过。冀北一带是明朝出太监的地方,穷人陷入了一种“阉割狂热”,有老爹把儿子给阉了的,有一家兄弟几个全阉了的,还有的一个村里有几百男丁统统阉掉的。
  
  法不责众,皇帝对这个也没办法,明代实际上一直也没有处死自宫者的记录。一般就是动用锦衣卫和五城兵马司(首都公安)往外撵,不许他们暂住。最严重的,也就是发配边远卫所(军事据点)充当劳役,一遇大赦,还可以调回北京南苑种菜。
  
  魏忠贤毅然加入了这个大军。他到底是怎么阉了自己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据《明史》、《罪惟录》等权威著作说法,是他自己动手解决的问题。本来,阉割手术是有专门民间机构的,叫做“厂子”,就设在紫禁城的西华门外,里面有手术师五六名,统称“刀子匠”。朝廷不给他们发薪俸,但认可其手术资格,为皇家钦定阉割手术点。
  
  刀子匠靠收手术费为生,每切一个收银六两。因为当了太监的人,都有可能将来既有钱也有势力,所以只要有担保,也可以赊帐。“厂子”里设备齐全、条件卫生,整个手术过程很规范、很科学。说白了,就是勒住,拍麻了,一刀拿下。
  
  手术程序还很隆重,要送“红包”——酒一瓶、鸡一只或者猪头一个;双方还要签净身契约。刀子匠当场宣读了契约条文后,还要问受宫者:“你是自愿的吗?”答:“自愿的。”问:“你这下子可是‘空前绝后’了,不怨我吧?”答:“不怨你。”这才能开始动刀。
  
  估计净身的那一年,魏忠贤能吃上顿饱饭都很难,哪里有银子给刀子匠?同时他又臭名远扬,大概也没人肯为他担保赊帐。
  
  怎么办呢?只有自力更生。
  
  
楼主清秋子 时间:2007-04-09 18:51:41 海南
   ===========
    这个例证可取得真不高明,谁不知道元朝的汉人是不许有名字,只能以出生日或什么的取个数字名,蒙古人作的孽,倒成了农民兄弟文盲的罪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哈哈,说得对,接受批评,将来删去。多谢!
楼主清秋子 时间:2007-04-09 19:00:45 海南
  
  请教一下:不许取名,和初夜权之类的,是否只针对农村?
  
  
  曾有人开了个名单,提出过疑议----
  
  元代剧作家白朴
  元代大学者许衡
  元代医学家朱震亨: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
  
  以上的是不是元代的汉人,为什么他们有名字?里面是有"金人"或者"北人"吗?
  
  
  
作者:第四机步师 时间:2007-04-09 19:08:41 海南
  
  (转贴一个)
  
  对元代的一些常见的谬误和谣言 :四等人制、初夜权和蒙古人保甲制度
  
  关于流传最广的“人分四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王东平博士在文章中指出,元朝并没有把民族明确分为四等的专门法令,但是在诸多政策法令法规中,蒙古人色目人享有特权,这恐怕是人分四等这一说法的来源.
  
  至于“九儒十丐”,也是民间的一种说法,实际上元朝儒士的地位并不低.这种等级是不存在的.
  
  关于“停止科举”,其实元朝在元仁宗时已经恢复了科举考试,在顺帝初伯颜专权时曾一度中断,顺帝搬倒伯颜后,科举考试又得以恢复.
  
  关于元朝的铁器之禁,成宗时其实已经开放铁器之禁,后来铁器之禁时有时无,主要和形势有关系,并不是终元一世的政策.
  
  关于所谓初夜权之说,则纯粹是民间传说的无稽之谈,近人程树德在[国故谈苑]中多次指出“与史无证”.
  
  南宋徐大焯在[烬余录]中所列“二十家为甲”,是以北人为甲主,而不是以蒙古人为甲主.保甲制度实际创立于北宋王安石.
  
  关于蒙古人不懂得汉文化,其实也不全面,元仁宗元英宗对儒生十分重视.拜住脱脱等都是蒙古人中的儒臣.
  
  
  • 默言剑: 举报  2018-09-15 11:37:41 山东  评论

    看来元朝北方“摔头胎”的习俗,是因为当时老百姓都是神经病。
我要评论
作者:jackirxp 时间:2007-04-09 20:53:31 上海
  留个记号
作者:哈哈财 时间:2007-04-09 20:55:12 广西
  学习下。
作者:燕国髯客 时间:2007-04-09 21:07:10 天津
  静静地看
作者:白乐天 时间:2007-04-09 22:25:32 江苏
  一位五大三粗的青壮年,若被命运逼到赖要饭以为生,那么转折点也就快到了。天道轮回,看来大明的天下靠一个乞丐和尚创始,迁延二百多年,也得由一个乞丐给彻底搞垮
  
  秋老不改辛辣本色啊,赞一个!
使用“←”“→”快捷翻页 上页 1 2 317 下页  到页 
发表回复

请遵守天涯社区公约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