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生身莫做乱世人
古文中不以华丽辞藻,诡谲的笔墨取胜,只以平实真切的真情来感染打动人的应该首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古文观止》评价《祭郎十二文》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那么在这里我还想说,其实“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应该还有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晋时因避司马昭之讳改成蔡文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才女,连幼儿启蒙读物《三字经里》都有传唱“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可一个人的才华美貌和一个人是幸福却并不能成正比,蔡文姬这样的一个绝代佳人,留给后人感叹的除了一身的才情和坎坷的命运外,甚至连爱情世界里也甚为荒凉。而我个人提起蔡文姬,首先想起的便是一个满脸悲怆的沧桑妇人。
蔡文姬的出身可谓相当的好,其父蔡邕可以算的上一代硕儒,他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乃是我国东汉时期文化和艺术集大成于一身的一代宗师。在文化艺术上与蔡邕有关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广陵散》、焦尾琴、柯亭笛、曹娥碑、《后汉书》等等。生在这样的家庭,来自家庭的熏陶可想而知,《三字经》里“蔡文姬,能辨琴。”的故事就是说,蔡文姬六岁时在隔壁玩耍,蔡邕弹着弹着,突然琴弦断了,蔡文姬不由的说“哎,爹爹的第二根弦断了。”蔡邕讶异至极,跟着又把一根弦故意弹断,只听文姬又在隔壁准确的指出:“糟,第四弦也断了。”如此聪颖的蔡文姬,在蔡邕这样的大家悉心调教下,十四五岁时便已经名扬天下。
一切的开始看似如此美好,可是这样的蔡文姬不是生在盛世,三国之初的汉末,皇室势微,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民生凋敝,祸乱迭起。这样的乱世,个人的才华和命运犹如尘埃一样微不足道并随风沉浮。那一年的蔡文姬,先是失去了才新婚一年的丈夫,而后不堪忍受婆家的冷眼而回到娘家,接着父亲因为曾供职于董卓,而被下狱处死。蔡文姬的人生由此为分水岭,一路跌宕的滚向命运的深渊。
已经成为孤家寡人的蔡文姬,犹如不定的飘絮,很快便被裹挟到那个时代的悲哀里。初平三年,董卓被诛以后,他的部将李傕等人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各路枭雄风起云涌,中原大地再起干戈,尸横遍野,孤苦伶仃的蔡文姬随着颠沛流离的乱民,被一群南来作乱的匈奴兵掠掳而去。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第一拍写道“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溃死兮无人知。”更在《悲愤诗》里声声血泪的唱出“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此时的蔡文姬二十岁出头,这样的一个貌美年少的女人,落入一群野蛮凶残的匈奴兵手里,其遭受到的摧残和凌辱实在是不堪想象。
几经辗转,蔡文姬因为出众的容貌和娴静的气质最后落在了匈奴左贤王的手里,并成了左贤王的王妃之一,并先后生下了两个儿子。但左贤王的宠爱和儿子的到来,并不能弥补蔡文姬心灵上巨大悲伤。除了离乡别井的孤零,俗殊礼异的痛苦,最多的恐怕是文化上的那种孤寂吧。蔡文姬可是一代文豪蔡邕的女儿,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成就自不必说,原来在中原时相交的也都是文人雅士,而此时身处文化的沙漠---胡地,就好比受了现代教育的人突然被放在了原始社会,其痛苦也便可想而知。所以对故土的思念时刻侵蚀着蔡文姬思绪,她的《胡笳十八拍》用了很多的篇幅来表述这种摧肝裂胆的思念,且句句如泣令闻者掩面。
在思念中,在这噬心的困苦中,赛外的风沙一次次吹干黯然坠落的眼泪,也渐渐带走了蔡文姬的青春韶华。转眼十二年过去了,十二年朝夕相处的地方和血肉至亲足以使异乡变做了故乡,可汉朝的使者带着千两的黄金和两面玉璧来赎她了。在这里我不知道蔡文姬是不是真的想回中原,是不是真的只为了自己的思念和梦想而放弃自己的至亲骨肉,也不知道哪个左贤王是迫于压力还是贪图财宝才献出蔡文姬,但这都不重要了,因为事实是蔡文姬一步一顾一步一泪的踏上了回归的路程。这个饱经沧桑的女人,再次的品尝了骨肉分离永不能再见的痛苦。《胡笳十八拍》第十三拍“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悲愤诗》中也写道“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可不正是“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吗?
她从胡地归来,但满目苍夷和举目无亲的境地可还是她梦中的故乡?幸好还有个懂的她怜悯她的曹操,她的人生才不至于没有一丝的慰藉和希望。
曹操一手导演了这一幕文姬归汉的文化事件,凭借这蔡文姬惊人的记忆力和卓绝的才华,曹操得到了蔡邕家散失的那些书中的四百篇,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了件大好事。不知道是处于什么样的目的,曹操为蔡文姬安排了一个年富力强的小丈夫,此时的蔡文姬三十来岁,几经辗转饱经摧残,残败的身体也早失却了从前的绝代风华,加上对两个儿子的日夜思念,其神情也必然是整日的恍惚。而她的丈夫董祀才二十多岁,这样的两人怎么可能琴瑟和鸣呢?后来还是曹操用了个小计谋,一面因蕫祀犯错要杀蕫祀,一面又很十足的给了蔡文姬一个面子而赦免了蕫祀,这才使得夫妻二人的关系得到改善。蔡文姬和蕫祀最后选择了归隐,一起隐于山水了此一生了。也是,有了这样的人生和经历,还有什么看不清看不淡的?
一字一泪一字一血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使我们窥见了蔡文姬的悲凉和那个时代的悲怆,在使我鞠一把同情泪的同时也感慨着生在盛世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