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泪痕先生:
一:如果你坚持认为金庸聚集这么多财产,就没法信佛,或者只有如李大师所说的只有散光了财产才能证明是信佛的,那我无话可说,至少我没有在佛经中看到过这样的思想。
我所知道的是,佛是悲悯的,是为了要普度众生的,金老的儿子死了,他在佛法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这没有什么不对。
你认为金庸执着于现实功利、醉心于现实功利,却奢谈笃信佛法,讲不通。这点我不敢反对也不敢认同,金庸这个人确实对政治蛮感兴趣,然而,别人推举他做香港首席行政长官时,他拒绝了。
他的忙碌于聚起无数金钱,这个看怎么理解了,他明明忙碌于写小说,办明报……只不过这些活动确实也给他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经济收益。那么他是为了金钱而写小说、办明报的呢,还是为了办明报、写小说而顺便获利了呢?
我知道有个著名的网络作者唐家三少,一天可以写十五万字,血红的最高纪录是一天写过五万字。
而金庸就不一样了,一者他的小说被很多人(包括许多顶级学者)认为很有思想,二者他的两万多篇社评,听说都是极精彩的,因为种种原因,无缘拜读,甚憾!
二:泪痕引用李敖的观点,只是想说所谓佛学,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根本体现不出来。关于先生的这个判断,我唯有以四个字作答:我不知道。
他们如何拥有这一切,确实一些读者喜欢的原因,但不是全部。同一部红楼梦,还有无数种见解呢,关于金庸,“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这八个字就是最好的批注: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阅历的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我多年前看时,很惭愧,对里面的打架很感兴趣,如今,对其他东西开始感兴趣了。
但是前面提到的诸如唐家三少之类人写的书,我也看,看过就扔,绝不会反过头来看第二遍,我想,这就是区别。
三:这种复仇可以理解,对于一个除了复仇之外已经一无所有的人,没什么不好理解的。
慕容博诈死,连玄慈、慕慕复都瞒过;却偏偏瞒不过萧远山?——正因为慕容博太奸诈了,萧远山查访这个事不是用了三十年么,而且,结尾作者也交代了,萧远山说,这个人就是你我父子的仇人,似乎没有人告诉他这件事的背后主使是慕容博,除了自己费尽一切手段查出来,有别的解释吗?
萧远山能否必胜慕容博,书里没有明确交代,也没有明确交代玄慈等人联手就一定比慕容博强,按照最后的情节安排看,萧远山和慕容博应该是一个级别的,论坛里考证每个人武学修为、战斗力的牛人很多,也许可以请他们考证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