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的这两难有点特殊,就是“五庄观中十八难”,和“难活人参十九难”
把猪八戒从树上解下来师徒几个调笑了一番就上路了,走了不到一天就又是忽见高山挡路,这时候的三藏法师已经有了必要的警惕性了,琢磨这山里是不是也住着妖怪啊。但这回的担心多余了。这山里住着的不仅不是妖怪而且还确实是个神仙,不仅是个神仙,还是个大神仙!
赶巧的是今天这位大神仙镇元子不在家,上天去做元始天尊的讲座嘉宾去了。临行前还惦记着当年参加盂兰盆会的时候受过一茶之恩的金蝉子,叮嘱家里留了的俩道童专门等唐僧来奉献人参果。结果肉眼凡胎的唐僧没敢下嘴,便宜了两个一千多岁的道童。可巧的是关键情节都被猪八戒给顺耳听去了,撺掇孙猴子去偷摘来了三个,让兄弟们都尝了个鲜。
偷果子的事情在八戒的助攻下瞬间败露,猴子脾气一上来,把人家的人参果树直接就给放倒了,放倒了果树不算,还算计了人家俩道童后直接溜号儿了。
回到家的镇元子搞清楚状况后不愠不怒,追上逃走的师徒四个一个乾坤袖就把整个取经团队全员装回了五庄观。绑起来给了孙猴子一顿不疼不痒的鞭子之后就歇了。乘着观里的人都放松警惕的时候孙猴子作法让四人又跑出了五庄观,然后又被镇元子给装回来。
这下镇元子开始和猴子有交流了,先吹捧了一番猴子的本事,然后就是开条件,说只要把树给救活了,咱就算是有交情了,八拜之交都是可以的。
猴子原本也就理亏,镇元子一顿吹捧带许愿的,再加上旁边三藏法师紧箍咒的威胁。急赤白脸的就上路找药方去了。
到了蓬莱找了福、寿、禄三仙。药方没找着还受了一通教育,好在三位大仙主动承揽了去五庄观求情宽限,也算是有收获。然后又是方丈东华帝君,又是瀛洲九老,反正游遍三岛,最后实在是没办法了,只能去珞珈山找观音菩萨。菩萨对猴子自然也是一顿教育,只不过是教育归教育,手下闯了祸,自己也是负有领导责任的。带着净瓶就到了五庄观,一瓶甘露,人参果树起死回生。
于是镇元子和孙悟空成了兄弟,在场的有身份的都蹭了顿人参果吃,皆大欢喜!
这一段看起来是既不紧张也不凶险,就像镇元子和取经团队闹着玩似的。但是确实是给了师徒四人实实在在的教训:
首先我们说,进入五庄观后的唐僧应该已经很确定此地是神仙洞府而不是妖精巢穴。既然是神仙洞府,那么主人家的各项礼节上就不会有什么恶意。面对俩道童端上来的人参果不认识,可以说是见识问题,但是见到人参果之后的反应是有很大缺陷的。
如果说你觉得端上来的就是初生的婴儿,那你面对的这俩道童是妖精的概率就比较大了吧?这时候你该做的肯定是喊徒弟来救你啊。唐僧没喊徒弟救驾的唯一原因就是认为自己还是没什么危险的,就是说他还是相信对面的俩道童的确是神仙的,那么神仙端给你俩婴儿是什么意思?最起码能不能喊徒弟过来辨认一下?虽然说镇元子在出门时叮嘱俩道童请唐僧客的时候要刻意的回避他的徒弟,但这是对清风,明月的约束,你唐三藏压根儿就不知道,也不可能对你有约束。如果你当时就喊进来仨徒弟,以后的麻烦基本就可以避免了吧?
所以我们说一个团队在做事情的时候,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是一件绝对不能忽略的事情,很多不必要的障碍和弯路,都是由于信息的缺失和偏差造成的。外部信息的收集,归纳,分析当然必不可少,而内部交流其实更加重要,这是队伍团结,行动顺畅,避免偏差,减少误会的一个必须的程序。比如每日或者每周的例会,必须要保质保量。
再说取经团队犯的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孙猴子在脑门一充血后的冲动行为给大家造成的严重后果。冲动是魔鬼这话真不是一句玩笑。猴子在没有确实弄清楚对方实力的情况下一通捣鼓,给自己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不说,还惊动了上级领导来给自己擦屁股。这个无论是从个人形象上讲还是从集体形象上说,都是得不偿失的。而且最关键的是,你犯下一个错误之后经常就需要用继续犯错误来逃避上一个错误的责任,因为人是很容易给自己犯错误找理由的,这是一种普遍心理。果不其然,推倒了果树的取经团队商量以后一致同意脚底抹油。这根本就是一个回避问题,逃避责任的行为。虽然说在书中的结果是皆大欢喜,但假如镇元子略微的有点坏脾气,师徒四人不得善终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吧?
其实我们要说的是,只要是工作,只要是人做的工作,就不可能没有瑕疵,没有错误,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量规避,尤其是在工作中是不能带有个人情绪的。无数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当中,就一定会对工作本身带来负面影响。
还要说明的一点是:当发现自己已经犯下错误以后,弥补错误的唯一方式就是及时的承认错误,迅速的纠偏。不要等到小错误发展成大错误的时候被迫调整,这时候造成的损失有时候可能是无法弥补的。而弥补错误的成本也许是相当大的。比如孙猴子这次蓬莱三岛一顿没头苍蝇般的瞎转悠,耽误了功夫不说还没有丝毫的收获。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因此我们说工作当中一定要有负责任的意识和勇气,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集体,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工作负责的必要条件。
说了事情本身,再说一下有关的一些人际关系的处理:镇元子地仙之祖的身份是明确的摆在那里的,地位很高。地仙之祖这个不用说了,单就他交往的那些人的社会关系和地位就可见一斑。首先之前在盂兰盆会上的接待规格就算很高了,是由如来的亲传弟子给倒茶的。再有就是本次上天参加元始天尊的讲座,回五庄观的时候是从兜率宫出发的,就是说三清里起码有两尊大神和他有交情。从这点可以看的出来,就算镇元子是个没有任何行政职务的闲散神仙,他的社会影响力那也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况且还有观音菩萨那一句“我也让他三分的”的背书。
我们看看镇元子是怎么和人打交道的:五百年前喝了一杯茶,今天还回两只人参果,这个人情不可谓不大吧?上天去参加的是元始天尊的讲座,顺便要去兜率宫和道德天尊聊个天,这个礼节不可谓不到位吧?福寿禄三星到访,人家是降阶奉迎,不可谓不给面子吧?观音菩萨还没露面,就凭孙悟空的一句招呼,马上和唐僧师徒一起就出门迎接去了,并且说的话那叫一个客气。你说此情此景,观音菩萨好意思不尽心尽力?
这也就算了,等人参果一够数儿,人家立刻就打下来十个和众人分享。这个数字相对于人参果的成熟期来说那绝对不能不说是大手笔吧?再加上以人家地仙之祖的身份真就是一言九鼎的和孙悟空拜把子成兄弟了。咱就说和这样的有身份,有地位,有能力,有资源,既道行高深又和蔼可亲的老神仙打交道你舒服不舒服,佩服不佩服吧?佩服之余,这样的老神仙以后要是有什么小事儿让你帮个小忙,你是不是立刻就觉得人家能麻烦你都是给你面子?你不由自主的就会生出不效犬马之劳都不好意思的感觉。
你以为地仙之祖是白当的?
我们再看看福寿禄这老几位:等猴子把事儿说明白了这老哥仨立刻就主动揽下了去五庄观求情的闲事儿,要知道人参果树的死活和孙猴子是不是有麻烦这两件事和人家可是一点关系也没有。你可别以为这是纯粹的乐于助人,没点好处谁能那么自告奋勇?这是因为镇元子在神仙界的层次在那儿摆着呢,这三位话里说的是“那大仙虽称上辈,却也与我等有识。一则久别,不曾拜望;二来是大圣的人情。如今我三人同去望他一望,就与你道达此情,教那唐和尚莫念‘紧箍儿咒’,休说三日五日,只等你求得方来,我们才别。”看见了吧,人家这老哥仨多会说话,意思就是长辈我们也该去看看了,猴子你的事儿我们也顺便给你处理一下。你说猴子好歹也得记住人家这个人情吧?问题是这福寿禄三仙很清楚取经这事儿是佛派的大项目,遇阻五庄观这事儿甭管怎么说,到最后佛派都是要出面解决的,至于是谁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参果树是镇元子的私产,要解决镇元子的事儿,你佛派好意思随便派个后生晚辈?起码也得是个菩萨级别的吧?三老到场,给你们组个局,这是多好的一个横向联络,沟通感情的机会啊!事实证明,这个局组的很好,而且这三位还蹭上了人参果,平添了四万七千年的寿数,多完美啊。
再说猴子,给镇元子许了愿就直奔蓬莱三岛,虽然说三岛晃了一圈也没找到药方,但起码说明猴子和这三岛的主家都是能说上话的。这就不能不归功于当年猴子在天上当官的那段经历,以当年即便是虚名的齐天大圣身份“日日无事闲游,结交天上众星宿,不论高低,俱称朋友”的作风,不说交情深浅,起码是个脸熟。充分说明了你在哪儿都该多交朋友少得罪人,谁知道你以后在那条路上就遇到个磕绊需要人扶你一下呢?
这里要多说一句的是镇元子和猴子结拜这事儿,这个结拜在镇元子这方面来说是一言九鼎,君子风范。但是从孙悟空的角度上说,自己千万不要太过当真,因为这个时候两个人的身份差距太大。要是猴子当真以为以后这位大神仙就是自己的兄弟了,那之后取经路上的诸多麻烦就不是麻烦了。这里面的意思是说无论怎么讲,当两个人的社会地位相差悬殊的时候,此时双方在彼此之间是无法建立起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友谊的。这倒不是说是什么世态薄凉,而是当两人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财富实力有很大差距的时候,客观现实会造成双方对大多数事情的思考角度,格局和处理方式都会有极大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与为谋”。那些跨越若干层级的深厚友谊基本上只能出现在文艺作品里,现实生活里我们只能说是极少看到。这也就是在整个的西游路上,当取经团队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从来不见猴子向这位拜把子大哥求援的原因。因为此时此刻,俩人之间存在的身份上的巨大落差使得猴子还不具备向镇元子请托私事的基础。要等到猴子取经大业既成,自己成了斗战胜佛的时候,才应该想起这个兄弟来,那时候杯酒话当年,才会其乐融融。
所以我们在说《西游记》这部书本身也好,参照我们的生活、工作的实际也罢,不要去琢磨那么多的鬼蜮伎俩。还是那句话,我们经历到的绝大多数都是阳谋,我们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的做人,做事。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你的收获或许是你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