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地广人稀,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就占去了大部分面积;其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400多公里,总面积33.76万多平方公里(约海南陆地面积的十倍)。它是世界第二大沙漠(面积仅次于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但却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在维语中是“进去出不来的地方”,也被当地人称为“死亡之海”。
以往认识这个沙漠,主要来自地理课本等有限书籍的介绍,干燥、荒凉、环境极端一直都是避不开的关键词。想象中那就是一片人类不能使用的荒蛮之地。而此次南疆的最后一程是要由南向北穿越塔克拉玛干漠。临行前心里不免有些打鼓,自己要不要另备点水和食物?万一遇上沙尘暴迷路了是不是要提前补充点野外辨方向的知识啊?但亲历走一趟,不仅以往的认知被改变,并对这“死亡之海”也有了新的认识。
主要行程
D1 21日,行程约520公里。喀什~英吉沙~莎车~叶城~和田(宿和天下国际酒店)
D2 22日,行程450公里。 和田~玉龙喀什河~阿拉尔(宿阿拉尔兴隆商务宾馆)
D3 23日,行程370公里,阿拉尔~温宿托木尔大峡谷~库车(宿库车饭店)
D4 24日,行程230公里,库车~塔里木胡杨林公园~轮台(宿轮台富华酒店)
D5 25日,行程350公里,轮台~尉犁~葫芦岛(宿毡房)
D6 26日 行程约180公里。葫芦岛~罗布湖~库尔勒(宿艾尚酒店)

10月21日,从喀什沿G3012向南出发,计划走G217国道和田---阿拉尔(约424公里)由南向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另条横穿沙漠公路是靠东边的S165省道民丰—轮台公路,里程约522公里)。G3012公路线沿着大沙漠的西部边延伸,这也是塔里木盆地的边缘,周边高原雪山融雪形成的河流,使沿线成为生机勃勃的绿洲带,南疆一些重要而古老的文化城镇如绿松石一般的串在这绿洲带上。
英吉沙。途经第一站,距喀什67公里,最出名的当属英吉沙小刀(后来还知道,这也维族高空走钢索第一人阿迪力的家乡)。
在国内有少数民族地区三大名刀中(英吉沙小刀,户撒刀,保安刀),英吉沙小刀是唯一开刃的刀,新刀上手便可以使用。

在参观“小刀村”时,与博物馆感受不同的是,这里可以现场观看工匠制刀的部分环节,店里柜台上的实物还可以上手体验,看上了还可以讨价还价购买收藏。

这天,正好碰到了一位(可能是)地方文化馆或当天有接待任务的女士,义务给来客普及了英吉沙小刀的一些知识。

鉴别英吉沙小刀的价值。一是看用材,刀身,用材由低到高依次为普通白钢、轴承钢、黑钢;刀柄,装饰分木料、骨料、玛瑙、绿松石,刀柄金属包皮也有铁、铜、银之分,多数配有对称图案花纹。制作上分机器制造和全手工制造。造型有弯式、直式、箭式、鸽式等12个品种、30多个花色,上尖后倾、刀柄下端前倾而呈S形状是英吉沙小刀的典型造型。制作精良的英吉沙小刀,一般会配上与刀柄相宜的刀鞘。既适用也可作为旅游工艺品收藏。

据说英吉沙县有1000多名刀匠,分刀匠、师傅、大师傅三个级别,称得上师傅的有70~80人,大师傅级的只有10人左右,刀上如刻有制作者的印记或名字的,一般都是师傅级制作的。师傅级制作的刀,在淬火工艺有很深功底,而且技术一般不外传,据说好的英吉沙小刀,既能剃汗毛又能削铁,每件成品价格一般都是三位数以上。
图中蓝色刀把,镶绿松石和包银,黑钢刀身,开价四位数,是柜台上最贵的刀

因为当地刀具治安管制原因,现生产的主要是折叠刀,作为旅游纪念品选购后,可由店家代办邮寄。传统的直刀造型已很难见到。
离开“小刀村”,继续前往芒辛镇恰克日库存依村—英吉沙县的土陶村。

村里的巷道还是比较整洁干净,建筑是应是南疆乡间风格

全镇现有四家土陶坊,名气最大的当属非遗传人阿卜杜克热合曼.麦麦提明,家族手艺到他这代已是第七代,他8岁开始学习制作,今年60多岁。

这里的土陶,是喀什、英吉沙、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一种通过手口相传的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土陶在历史上是南疆民众家家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品,如今仍具有陈列、收藏、学术等多种价值。据说一件土陶制品是全手工,要经过11道工序,成品一般要花费25天左右时间。匠人老夫妇现在依然坚守着这祖传的古老陶艺活,也坚守着传统的交易支付,只认现金不认微信支付。

老匠工的夫人,也是他做活计时的帮手

在琳琅满目的成列架上,想象着居室适合摆放的位置挑选心怡的土陶,一眼便被成列架上这件陶制品所吸引。这应该是洗手用的净壶,在造型上有明显带有阿拉伯风格。老工匠说目前家里只有他能制作,其儿子还不会。虽然不知道其手工制作上有何难度和技巧,但还是先入手带回家慢慢揣摩。

常言道,“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在环线上如蜻蜓点水般的掠过一个个绿洲城镇,深谙南疆风物的领队带领我们,也是尽可能的不错过各地的特色
途经古城莎车县,中餐,到有名的“木卡姆故乡餐厅”品尝鸽子

这家店有名的还有烤鸽子,炙烤使用的是杏树、桑树木炭,鸽子在烤制过程撒上盐、白胡椒、孜然等调味品,被誉为“野味十足,色泽鲜美,口感鲜嫩,肉质细腻”的特色吸引了各地慕名而来的食客。“莎车食鸽”也带动了肉鸽的养殖和消费,成为地方经济的一个亮点。 点餐时服务员不太听得懂汉语,临桌的食客见状帮忙,一位男士先问,你们能吃肉否?然后将我们的点单翻译给服务员,觉得点单差不多了,便提醒我们够量了。在这陌生的城市,随时能得到当地人热心的帮助,也能感受到南疆人朴实、热情的的待客之道,这顿鸽餐吃得很舒心。
鸽子汤和鸽子肉拌面。炭火烤羊肉串

在餐厅门前有一摊水果小板车,热情的小贩免费让品尝了他的水果,似梨、似桃,软软的、很甜,说好用餐出来后带上点路上吃。可餐毕出来小摊车已不见,总觉得大热天小贩做生意也挺不容易,免费品尝了而没买点,有些过意不去,何况还是特色果品。

莎车老城正在维修而没开放,这里曾经是叶尔羌古国。一旁的加曼清真寺也是莎车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亦没开放

清真寺大门右侧是叶尔羌国王妃阿曼尼萨罕纪念陵,建筑基脚外墙上,镶有木卡姆十二套曲名,相传这位王妃多才多艺 不但是位音乐家,还是一位思想家和诗人。

叶城,青藏公路0公里处留影打卡。

国内入藏公路主要有川藏、青藏、新藏三条路,据驴友评介,318川藏线沿途风景最漂亮。而新藏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均气温-9°C。沿途翻越5座5000米以上大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艰苦公路。心里感觉,从此向前,将会是辛苦、煎熬的开始,从此进藏,对身体条件有着严苛的要求,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傍晚,就到了和田市,入住和田和天下国际酒店,五星级,条件非常豪华。大堂上摆放着一个很大的胡杨木根雕,恍然醒悟,我们的旅行距胡杨已经很近了!
和田市,古称“于阗”位于塔克拉玛干南部边缘,北边与阿克苏隔塔克拉玛干沙漠相望,是古丝绸之路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及战略要镇。自古中外多元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创造出了极富地域特色、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过去认知的和田市,是从因“和田玉”而出名,而实际上“和田毯”、“和田绸”也同样闻名天下,只不过自已有些孤陋寡闻而已,眼前的和田市,是以维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明显感到经济比较发达,而沿途治安岗的密度和治安警戒水平都较南疆其他城镇要高些。这些治安措施对维护社会环境、保障经济繁荣应该还是发挥积极作用的。也让游客在心理上有了安全的保障。
在下榻的酒店对面有个规模较大的夜市,入夜市场人头攒动、十分热闹。

入内后食欲很容易被现场的气氛调动起来,美食价格比较实惠,以新疆风味为主;同类摊位也有不少。还有一些南疆的网红美食;却不知哪家最正宗,有限的胃不可能每摊去品尝比较,很令人糾结

这家蜂蜜酸奶粽味道超棒,酸中带甜、带蜜,而且与粽子完全融合得恰到好处,入口圆滑细腻,很难分出那个成分比较突出。因为后来在乌鲁木齐市夜市也做了品尝,完全不是那种口感,记忆中还是爱上这家的味道。

夜市的小摊主,相貌突出的外表总能吸引众多的游客。许多游客挤在摊前,举着手机、相机,拍几张摊主的美照。面对众多镜头,摊主显得落落大方,一边配合游客拍照,一边手不停的忙活生意。附近几摊同样是卖烤蛋,只能用“门可罗雀”来形容了,唯独她家是“门庭若市”,生意特别好!

和田玉在中国至少有七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玉石文化的主体,在和田的东边有一条玉龙喀什河,河滩成为了众人到和田试手气的地方。水涨水落,千百年的冲刷,河床形成了一层很厚的卵石层,涸水的河床裸露成卵石河滩,或许就有玉石夹杂其间,看着岸边有不少当地人小滩上摆放的(像是)玉石或奇石,相信每个下河滩体验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一次好运气有缘结玉,其实,河床每天这么多人刷过,以冀与玉结缘,倒不如与一块奇石结缘实际点。

好家伙,抱一块大石头上来,但肯定不是玉

这不,这是捡到的一块带图案的石头,当时就有了名字“侍女”,闹着玩玩,皆算是和田之行的纪念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