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婆码头---儋州白马井独特文化
图/文:阿海南
白马井渔港位于儋州湾入海口处,紧邻北部湾渔场,与洋浦隔海湾相望。深入内陆的海湾,能有效的削弱的台风的力量。白马井渔港,60年代初已是国家一级渔港,是当时我国南海重要的渔业基地和天然避风良港。1962年春,郭沫若曾到白马井港视游,写下《白马井港》一诗,其中曰:“天然良港似长湖,第一渔场此海壖,多让未逞今异昔,鲸鲲南极待人屠。”
大海承载男人的光荣与梦想,码头记录女人的辛勤和汗水。几百来白马井渔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分工模式:男人们捕鱼归来(每月回来一次,责任重、风险大,极为辛苦),用甲板极宽的木船将渔获运至码头就可以回家休息了,剩下收货、搬运、买卖等全部流程都由“渔婆”独自完成。
于是在白马井渔港南司码头这样的情景就成为常态: 凌晨3点,男人们便已经在停靠在远处锚地上的渔船上开始忙碌。由于渔船船体较大,不方便直接开到码头卸货,因此要先将出海捕捞到的鱼获搬运到小船上,再用小船将货物拉去码头。 凌晨4点,夜色中的白马井渔港码头已人头攒动,这里穿梭于渔船、码头、岸边,搬运和买卖渔获的几乎全是妇女,当地称作“渔婆”,这时的码头就成为女人统治的世界,因此人们就把白马井渔港叫做“渔婆”码头。
“渔婆”的分工可通过斗笠帽顶不同形状来分辨:尖帽顶的“渔婆”是挑担苦力;圆帽顶的“渔婆”负责分派;元宝形帽顶的则是买卖渔获的老板娘。无论“渔婆”分工有何不同,她们始终是干着最累的体力活。她们以此为生,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勤劳、朴实的她们,也沉淀了白马井独特的文化。“渔婆”码头亦成为海南西部沿海地区一道另类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