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半两钱与五铢钱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颁布的统一货币,半两钱的知名度可谓钱币中最高的。其实在秦始皇统一币制之前,战国时的秦国已经在使用半两钱了,另外汉初半两钱也使用过一段时间。半两钱属于纪重钱币,当时一两为二十四铢,半两即为十二铢,但从已有的半两考古资料来看,重量都略有不同。

上图为:西汉四铢半两(双人两)
定安馆藏的半两钱,钱文和钱缘都比较规整,基本都是西汉早期铸造的四铢半两,根据“两”字的写法不同,类别可见“双人两”和“十字两”等。值得一提的是汉文帝时期不少的四铢半两是邓通所铸,据《史记·佞幸列传第六十五》记载:孝文帝梦中被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文帝认为邓通就是那个黄头郎,故宠幸之至。后有善相者给邓通看相,认为其“当贫饿死”,孝文帝不以为然,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让其自行铸钱。据说邓通感念皇恩,铸钱极为精良,并为时人所乐用。一般认为邓通半两的钱面上在穿(钱的方空)的上下会有大小不一的凸起铸块,从定安馆所藏半两来看,大都无此特征,应属于普通的西汉四铢半两。
定安馆另有不少的五铢钱,和半两一样,也是纪重钱之一,最有名的五铢钱当数西汉武帝时的“三官五铢”,是由当时的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铸造,其实在此之前武帝时期还铸造过郡国五铢和赤仄五铢。武帝之后,直到唐武德年间铸造开元通宝,五铢钱制沿用七百余年。定安馆的大部分五铢钱的“铢”字“金”字头较西汉时期的五铢大,大体呈正三角形,四点也较长,作短竖状,“铢”字“朱”旁字头圆折,有些中竖高出“金”旁,这是东汉五铢的显著特征。
除却先秦和秦汉的古钱币,定安馆还藏有唐、宋、明、清及至民国时期的钱币,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另外像市面上常见的外国钱如越南的景兴通宝、明命通宝,日本的宽永通宝等,定安馆也有收藏,这些钱币明显受到中国铸币的影响,从侧面可看出当时中外文化、贸易交流的频繁。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