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物语
文/胡汉津
1、乌桕
江南多乌桕。
农历十月,遂昌乌溪江两岸,经霜的乌桕树叶火红火红。
江南的深秋,满山遍野的红。枫叶是一张张的红,黄栌是一团团的红,黄连木是一簇簇的红,石楠是一芽一芽的红,柿树是一片一片的红。一片片一芽芽一簇簇一团团一张张,红得深深浅浅高低错落铺天盖地,但红得最浓烈最透彻最放肆最有野趣的,只有乌桕。
乌桕的红,是绛云一抹,是彩霞一片。乌桕的红,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娇艳,红得宛若美女微醉,惹人怜爱。
《本草》有曰:“乌喜食其子,因以名之。” 据说这是乌桕树名的由来。中医以乌桕根、皮、叶入药,可治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利尿通便、毒蛇咬伤、疔疮、鸡眼、乳腺炎、跌打损伤、湿疹、皮炎。乌桕鲜叶还可用于杀虫、解毒。乌桕籽可提炼工业油料“清油”,用于制造香皂、蜡纸、蜡烛、油漆、油墨等。
乌桕一身是宝,却并不怎么招人待见。乌桕叶阔而圆润,呈菱形,初生时嫩叶微红,渐长成绿色,晚秋后方逐渐变红。乌桕多生长于村头地尾溪畔埂边,《抚郡农产考略》有记:“田堘沟畔,泽水所聚处均宜,不畏水浸”、“田堘有乌桕,其田收谷必减,以乌桕根深力大,能吸取田内之肥与水故也”。乌桕仗着自己“根深力大”跟地里的农作物抢肥,便被农人们嫌弃,见了它往往顺手就是一刀,但乌桕生命力极强,只要留得树兜在,越砍它越发,由一株发成一簇,发得漫山遍野。乌桕树很少有长得直通通的,枝桠乌黑、粗糙,扭扭曲曲,正是缘于反复遭受砍伐、践踏之故。
《菽园杂记》载:“种桕必须接,否则不结子,结亦不多。乌桕结子,是另一番景致,远远望去,似白花点点,因而古人说“偶看桕树梢头白,疑是江梅小着花”。
乌桕属杂生乔木,是植物中的下里巴人,乌桕叶再是好看,顶多也就是个邻家俊俏小妹,但自古文人雅士偏爱乌桕远胜于红枫。陆放翁以诗赞之:“乌桕赤于枫,园林二月中”。梅妻鹤子的和靖先生说“巾子峰头乌桕树,微霜未落已先红”。“家住枫林罕见枫,晚秋闲步夕阳中;此间好景无人识,乌桕经霜满树红。”这替乌桕抱屈的是清人徐定超。李白比较博爱,“枫香乌桕两相依,红叶随风伤别离。 群鸭岸边勤对镜,旧装渐褪换新衣。” 两样他都喜欢。写乌桕写得最浪漫最撩人心尖的是南朝唐氏:“红叶秋山乌桕树,回风折却小蛮腰 。”不爱都不行。
鲁迅周作人兄弟对乌桕亦多有描述,大家都知道,就不罗列了。
关于枫叶与乌桕还有一段笔墨官司。清藏书家王端履认为,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即为乌桕,王端履在《重论文斋笔录》注云:“江南临水多种乌桕,秋叶饱霜,鲜红可爱,诗人类指为枫。不知枫生山中,性最恶湿,不能种之江畔也。此诗‘江枫’二字,亦未免误认耳。”
是曰?非曰?至今不休。
2、稻杆把
明万历二十一年,汤显祖为遂昌令。春月,汤显祖备花酒、携春鞭下乡劝农,“家家官里给春鞭,要尔鞭牛学种田。盛与花枝各留赏,迎头喜胜在新年。” 牛哞犬吠,官喜民欢一派欣然。
四百多年后,乌溪江上游,黄泥岭。“躬耕书院”后一块梯形山地上,稻杆把子金黄金黄,一簇簇,于田埂上站成S形曲线。随意,稳稳当当。
这一畈田地,都是书院的“院产”。陪同我们参访的书院“执事”小杨说。
或许应该将这块依山向水的山地称为“梯田”。倒推两个季节,那时这里还是一汪一汪的,山峦、云彩、掠过的云雀,都将自己的身影藏匿进田水中。黄泥岭村的汉子或者妇人们正弓腰撅臀“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插秧偈》)。等他们从水田里支起腰身,已然由春入夏,换了季节。水稻早已收割归仓,去壳成米走上餐桌,锅里一蒸,粒粒皎洁,喷喷香。脱尽谷粒的稻草杆子被捆扎成“把”,簇立埂上,犹如一群刚刚于战场上大获全胜后的散勇游兵,透着失却目标后的散漫、孤寂。入秋后一直少雨,稻杆把子早已晒透,但农人们却似乎已经将它们遗忘,并没有将它们堆成蓬叠成垛以备需用,也没有将它们撒回地里沤肥,它们仍旧簇立在地头,静默无息地相互守望。“田”亦因秋旱而枯成了“地”,种上了卷心白、萝卜、油菜等冬作,成行成列,由远处望,青苗一朵一朵,葱绿葱绿分外好看。
其实,这些稻杆把子是被人故意“遗弃”在田埂上的“道具”,故意遗弃它们的是“躬耕书院”主人戴建军。除了稻草杆子,被故意遗弃的还有一池塘荷藕。许是方入冬,满满一池的深褐色里还间杂着一两片青绿,荷叶萎而不缺,莲蓬枯而不折。是要“留得残荷听雨声”么?轻易地,就勾牵出人们对时光飞逝的嗟叹。
戴建军是要用它们唤起人们对渐行渐远的原生态农耕文明的记忆。戴建军是杭州人,是坚定的原生态农业倡导、实践者,他来黄泥岭,是看中三面环水出入靠船的黄泥岭村的独特地理环境,他以黄泥岭村周边90余亩土地作为实践基地,建起“躬耕书院”,兴学劝农,引导村民恢复原生态传统种植为方式,拒绝化肥、农药、合成饲料和化学添加剂,重视农业、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性。在他的倡导、推广下,村民们的意识和观念已在悄然转变,主动参与到原生态农产品的耕种养殖中,如今黄泥岭的无公害蔬果正源源不断送往省城杭州人的餐桌,黄泥岭土鸡远近闻名,戴建军心目中的“桃花源”理想,在黄泥岭已不再是个梦想。
民以食为天。我国汉代即设有专职“劝农使”,历朝历代,劝农都是地方官的重要职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场景喜庆而热闹。而一颗谷种从耙田下种,到秧苗移裁、耘田、抽穗、除稗、灌桨、收割、晾晒、脱壳、入仓,由稻成谷、成米,却是一个绵长蜿蜒、曲折向上的过程,伴随着无尽的汗水与辛劳。我们的父辈、祖辈、曾祖辈以及高祖辈们,一代又一代的农民,无一不是在这条漫长、艰辛的由稻成米的路上,日复一日辛勤地走着、前行着,而走着走着,他们就老了,枯萎了。
一直以为,一把把簇立的稻杆把子像极了一枚枚“宝塔糖”。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人里,除了医药行业内的人,怕是已没有几个知道这种宝塔状驱蛔虫药了,早在1982年,因为药品的新旧更替,所有生产“宝塔糖”的剂型和原料植物都被淘汰、绝种,家喻户晓的驱蛔神药“寿终正寝”永远消失,只残存于一代人的记忆中。
直到离开黄泥岭,我都没有在这畈遍植蔬果的田地上看见一个农民用来驱除鸟兽的稻草人。黄泥岭人,看来是彻底地与自然相溶、和谐了。
3、黄檀木
在神龙谷看到它,如久违的老友。
遂昌是个典型的山地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这称,境内植物种类丰富,国家一类珍稀树种就有南方铁杉、福建柏、连香树、鹅掌楸、凹叶厚朴、深山含笑、钟萼木、香椿、南酸枣、银雀树、蓝果树、银钟树、香果树等等。神龙谷地处武夷山仙霞岭山脉的分支,是典型的峡谷景区,山势峭拔雄奇,林密瀑急。考虑到成员中几位女同胞的体力,遂昌文联的朋友为我们安排“逆游”线路,即从山顶的景区出口处进,山下的入口处出,沿峡谷一路向下逆行游览。
走了不到三分之一路程,就不得不承认我们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游览方式。江南的峡谷景区山道曲折、陡峻,落差大,俗语有谓“下山不观景”,怕的是一脚踏空,于是不敢一心两用,对奇崖异瀑只是匆匆一览,注意力更多地落到了脚下以及就近的一些“物”上。
于是就与这株黄檀不期而遇。
它就长在山道边的土崖上,约模五、六尺高,成人手臂粗细,树皮斑驳、皲裂,暗灰色,枝条曲折无序,椭圆形羽状复叶,如一口相背而生的牙。黄檀木散生,少有成片生长,树形苍古,质硬如铁,是树中独行侠。俗语谓“十檀九空”,檀木多瘤节,节纹纽曲。早年在山村生活时,有一阵迷上木匠手艺,山里木头多,凳子桌子椅子橱子柜子给打了一大套,后来嫌借来的木刨不顺手,就向邻居讨来一段老黄檀想做个刨架,锯子斧头铲又砍又劈地弄了半天,楞是没能将这段黄檀木弄方正。后来向老木匠请教,才知道黄檀木要在水分没干透前加工,那样切削起来就会容易得多。黄檀木要是干透,就成精了,软硬不吃。
曾经偶尔得到一段小黄檀木,忍不住技痒,操起久违的木匠家什,一番锯、刨、劈、削、磨,一根曲里八拐的小黄檀成了一根溜光铮亮的手杖。执手处原想削刻成龙首,结果却怎么看怎么像昂首“滋、滋”吐信的蛇头。黄檀木肌理细滑,色泽黄亮——极其纯正无比的黄。不用上漆打蜡,看着就极是喜欢。做好了却用不上,也不敢贸然送人,怕犯了忌讳,就一直靠在书房墙脚,偶尔拿起抚弄把玩,其光滑细润犹如少女肌肤,手感极好。
黄檀树虽然稀少,却只是普通硬木,远不及它的近亲小叶紫檀、黑檀那般名贵,喜欢黄檀,是因为它外表的苍虬和骨里的坚硬。颇感意外的是,在第二天走访“鞍山书院”时,竟再次看到黄檀树——也不知是谁,竟然在书院前的小花坛里正儿八经地种了棵黄檀树供人观赏,树枝杈上挂块小木板,上写“香港黄檀(蝶形花科黄檀属)”。香港黄檀属藤本,是另一种类的黄檀,树干苍虬,枝条曲折多刺,羽状复叶。与其它品种的黄檀不同的是,香港黄檀的叶子对光照极敏感,白天舒展夜晚闭合。
居然有人种植黄檀树当景观欣赏,着实希罕,致敬致敬。
4、泥水画
遂昌的精髓,在山水,在人文,在千佛山的霞蔚云蒸、雄奇幽邃,在神龙谷的层峦叠嶂、陡壁飞瀑,在南尖岩的奇峰异石、雾锁梯田,在汤公馆、唐代金矿、长濂古村悠久厚重的历史脉络。
遂昌的韵味,在民间。
久濡耳目的有菊米、竹炭、黑陶、龙谷丽人茶、青糕、烤薯、野茶油等等。我要说的,是泥水画。
随意走入一座明清老宅或者小巷尽头的一幢民国老屋,都可以看到一幅幅构图生动色彩素雅的泥水画。泥水画大多画在建筑内墙或外墙檐口,内容有象征福寿的桃、灵芝、松、龟、鹤、蝙蝠、蝴蝶,有象征富贵的牡丹、芙蓉、鹿、金鱼、元宝、铜钱,石榴、葡萄象征多子多福,画四只喜鹊,寓意“四喜临门”,喜鹊立在梅梢,寓意“喜上眉梢”。门楣上则多为文字,家里出过读书人的写“耕读人家”或“诗书传家”,期望平安长寿的写“南极造临”,祈福的写“紫气东来”,背依青山的写“青山拱秀”,门临碧水的写“清波映月”。
一个好的乡村泥水画画师,往往集绘画、书法、雕塑技艺于一身。画师在绘制前首先要听取房屋主人对图案样式、风格的要求,然后根据房屋建筑风格、朝向、层高、以及主人的地位身份来设计、确定图画和文字的样稿,在现场绘制泥水画时,要先在墙上打底框,然后勾描出所绘图案初稿,最后填涂上用矿物质颜料配制的天然色彩。泥水画的绘画技法采用国画工笔白描与水墨结合,绘画图案与书法文字相互衬映,艺术风格淡雅、朴素。托物寓意、借事抒情的手法是泥水画的基本表现特征。山水人物,宗教故事,飞禽走兽,日用器皿,花木蔬果都是画师们描绘的对象,他们善于借用谐音和事物的象征寓意,用画笔巧妙溶合成各种吉祥图案,达到喜庆祥和、富于哲理的艺术效果。
由古代宫廷、寺庙壁画发展而来的泥水画,从明朝开始逐渐繁荣,清朝至民国达到艺术上最高水准。壁画进入民间建筑装饰领域后,在绘画技法、色彩造型上日渐走向简约朴素,表现手法更为写实、生活化,连名称也接了地气,改称为“泥水画”。
遂昌现存古民居、祠堂、寺庙等古旧建筑多为白墙黑瓦、斗拱挑檐,建筑风格兼具有闽、徽建筑元素,白色粉墙给泥水画提供了绝佳的创作、表现“环境”,使得泥水画这一民间传统技艺得以长久延续、发展下来。至今,从这些房屋窗楣、檐口上已经泛黄的一幅幅泥水画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画匠们通过“雕梁画栋”所表现出的房屋主人的文化品位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经霜乌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