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顶贴。

泉州天公卦(又名妙云观)位于泉州东街,始建于西晋衣冠南渡时期,是敬三清和玉帝的道场,距今近二千年历史,文革被毁后重建。天公卦是衣冠南渡到达泉州的标志建筑,见证了河洛文明从陆上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历史。

泉郡黄帝宫位于泉州市区聚宝街,古称“路角头”,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见证者和泉州海外交通史的一处重要古迹和涉台文物。该庙宇虽小,但历史极为悠久,据传泉郡黄帝宫始建于衣冠南渡的西晋年间,与泉州东街天公卦同龄,是福建最早奉祀黄帝的宫庙。台湾岛内、金门、马祖、澎湖的中央帝君、水德星郡宫庙都由这里分炉而出,是闽台两岸历史渊源的重要见证。
宋 元时期,泉州是世界大港之一,聚宝街当时位于泉州的出海口,这里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涨海声中万国商”。俗语称“南门兜,挤烧包,挤不过路角头”,“金青龙、银聚宝”就是形容这里的繁荣景象。

泉郡青龙古地,位于南门青龙巷,是东南亚真人宫的祖庙,“海上丝绸之路”一个佐证。

“泉郡天后宫”,被认为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年代最早的祭祀妈祖的古迹,是各地尤其是东南亚妈祖庙的祖庭。在沿海的各地有许多妈祖宫分炉,是出海人的守护神,又称中国的海神。妈祖籍贯莆田,历史上的莆田属泉州管辖,最重要的是妈祖是在泉州封圣,并且被河洛人传播海外,故称为“温陵妈祖”。

文兴古渡至今有千年历史,是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重要的遗迹。

泉州浮桥,历时近千年。北宋皇佑初年(1049年),泉州郡守陆广造舟为梁,名曰“履坦”,又名“浮桥”。至元丰七年(1084年〉,转运判官谢仲规再修,断舟以续梁道,改名“通济”。绍兴三十年,提刑陈公与弟贺州同谋,枢密口公及僧文会助之,建石桥,长八十丈,翼以扶栏。郡乘邑志均载其事。关此浮桥,名太守王十朋记之以诗,有“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世无刚者桥岂成?名与万安同不泯。”明代朱褴也书记其略。如今,浮桥的两端桥头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中间一截桥身。

浮桥古石像

石笋古渡,古渡遗址和石笋雕像至少在北宋以前,已逾千年历史。

石笋古地

泉郡接官亭座落在石笋文化公园的西侧,位于龟山桥畔,始建于宋代。古时泉州府的官员在这里举行迎送过往官员的仪式,“接官亭”便由此得名。

溪后古地
古地、宫、庙、遗迹众多,未能尽列,许多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密切相关。
纠正一下前面有人发的德济门遗址,应该为如下图。该门是古泉州郡城南门,从城外码头进入郡城需经由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