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东山镇后,到处都是碧螺春的标识,广告,店家,茶室等等,这倒让我自己纠正了一个错误,我一直以为洞庭碧螺春是产自洞庭湖的,因为洞庭湖名气太大,刘禹锡《望洞庭》诗小朋友都在诵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现在才明白,碧螺春是产于苏州市吴中区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带,所以称为“洞庭碧螺春”。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
碧螺春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