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对恢复历史原貌思想无法很好地理解,这几项改变真的有必要吗?
木结构建筑怕水怕潮,维修周期最多不过几十年,一座能留存到今年的古建筑必然要经过许许多多次维修,有些维修会留下当代的痕迹,这是古建筑的材料特征所致,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我们要接受这个事实,没有必要在细节上也去追求它的时代特征,也追求不来,实物这么少,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它原来的样子,恢复历史原貌所恢复上去的实际上是崭新的构件和想象中的结构,不如保持它的现状,多留些信息给后人研究。
相关阅读: 南禅寺大殿改变了什么>>>
如果不加长出檐,大角梁就不必更换,或许还是唐代原物;如果不恢复台明,两座小配殿就不必拆掉,后代建造的也是一座寺庙的历史沿革;还有缴背,通檐的缴背实际上相当于增加了一道栿,可以增加梁的承重,但南禅寺这道是分成三、四段的,显然受不了什么力了,但我们也不必替老祖宗的智慧操心,不完美也是建筑发展史的一部分。
大殿所用檐柱多为圆形,在西北角处保留下来三根方柱,这也是现存唐代木结构建筑中仅存的方柱,还记得前面提到过的正定开元寺钟楼和庆阳北石窟寺32窟的方柱吗?都是建造于武则天如遇年间,比南禅寺大殿早了九十年,南禅寺方柱的风化程度比其他圆柱要严重得多,再结合题记中的“重修殿”,或许建中三年是一次大的改造,扩建了原有殿宇并继续使用了部分材料。

下图是我所拍

南禅寺西北角的方柱
去过南禅寺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大殿前檐四根檐柱中有三根留有榫卯的痕迹,类似现象还出现在五台县延庆寺正殿的前檐柱上,四根柱子上全部都有榫卯安装孔,河北高碑店开善寺大殿也有同样的现象,六根前檐柱上都有安装孔的痕迹,这些大殿前面过去安装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