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门

中华门建于明永乐年间。建成时,因是皇城的正南门,古人又以南方为尊贵,所以享有“国门”的地位。它的名称随朝代的更替而变迁,明朝时称大明门,大学士解缙题门联“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曾短暂改名为大顺门。
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改名为大清门。
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名为中华门。1914年,千步廊被拆除。
1952年8月,为扩建天安门广场,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就拆除天安门旁边两侧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进行商议[1],決定於1954年拆除。
1958年,北京一年之内完成了十大建筑,被誉为建筑史上的奇迹,天安门广场需要继续扩建,许多城墙、门楼在拆迁范围之内。据照片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后,中华门仍在。
1959年,在人民大会堂兴建期間,因中华门有碍视线,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北京的中华门正式拆除[2],千步廊东西红墙也被拆除,中华路也随之消失。
1976年毛逝世后,在其原址修建了毛 纪念堂,摆放毛的遗体。
摘自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