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博物馆斜对面的一处坡地下面,开辟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空间。一片小树林,远看浓荫匝地,顺着坡道下去,林中的树木看起来既不拥挤,也不稀疏,正好能遮住毒辣的太阳光,呈现出一派秘而不宣、安谧幽远、阴阳和谐的气象。风从沟底远处的平畴上轻轻吹来,不仅加深了树林和沟谷的清凉幽深,而且使人浑身的燥热迅速冷却,却又不至于将人身上的水分吹干,让人体感极不舒适。一个村民告诉我,陈家沟的沟指的就是这里,太极拳的高手们闲暇时节大多在这里舒活筋骨,习练拳脚。我明白过来了,名闻天下的陈家沟狭义上的地点就在这里,这很不起眼的一段沟谷地,见证了陈家沟太极拳的兴衰演变,它的历史价值丝毫不逊色于少林寺那间被历代少林武僧踏出了许多坑洼地窝的屋子(遗憾的是,几次去少林寺,那间屋子都紧闭着门窗,始终不曾开放。少林寺僧人,不管是文僧武僧,都一副庄重严肃、超然于物外的神色,不管面对游客好奇或不甘的询问,多不予作答,即使回答,也多干巴巴或冷涩的语气,比那间坑坑洼洼的古旧屋子还显得神秘,不可捉摸)。这里的每一道光影,每一棵树木,每一条溪流冲刷出的沟堑,每一块泥土,每一缕清风,每一只飞鸟,每一丝气息,每一抹色彩,每一只脚印,都是外柔内刚的所在。
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乡村沟壑,明代洪武年间,山西人陈卜迁居于此,被人叫做陈沟,也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陈家沟。但关于陈卜是不是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术界历来争议颇大。
时间在陈家沟突破了它倏忽即逝的流程带来的超短呈现,甚至是一次性存在的桎梏,将记忆本身和安置在逝水年华中的无数片段或细节,浓缩在这条平凡又平静的沟里,成为集修心养性、强身健体和竞技搏击为一体的太极拳,通过一代代虔诚的习练者寒来暑往的习练、变通和传承,将其生命无限地延长,成为文明的一部分。

【据当地老乡们讲,农闲时,太极拳手大多在这沟里习练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