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公正的道理。追求公道,可以尺、以称、以法。大约在上世纪中期的海南,不少农村地区的人们以食论“公道”,用一种公平公正的独特方式共同分享食物,创下海南人独具特色的AA制,在琼海分布最广泛。
这便是几代琼海人记忆深处的那份“公道饭”。虽然分到手的不过是几块“三鸟”(本地人对鸡鸭鹅的统称)肉、用肉汤制作的蘸料和饭团,却是他们在物资匮乏年代难得的奢侈。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公道饭”逐渐从乡村走进城市。如今,琼海各个镇墟都有不少规模不等的“公道”店,“公道饭”是许多琼海人不可或缺的日常美食,也是海南人淳朴合作、公平公正、开放共享精神的一种象征。
1、做“公道”——充满乡土味的海南特色美食
锋利的刀利落地剁向一整只白斩阉鸡,从鸡头开始,逐步往下,行到肥厚的鸡身。一刀下去,鸡肉鲜美的汤汁四溅开来,肉香四溢。
近日,琼海市万泉镇胜达休闲农庄的一棵椰子树下,海南特色美食“公道饭”的“三鸟”剁分过程,引来许多游客围观。当天,琼海市餐饮协会副会长陈丁胜在农庄组织“公道饭”制作、观摩及品尝活动。
“‘公道饭’是什么?”不少外地游客提问,陈丁胜在现场为人们讲起了“公道饭”的故事。

厨师制作“公道饭”。周达延 摄
大约在上世纪中期的海南,物资匮乏,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才能吃到一点荤腥。每家喂养的“三鸟”数量有限,一般逢年过节才会宰杀,平时都留着下蛋。
“平时宰杀‘三鸟’解馋,既不现实,也很奢侈。想到外面买,一来没有那么多钱,二来当时购物都要证、票,比较困难。”陈丁胜说。
当时,在琼海等地的农村地区,生活窘困的人们为了吃顿美味,逐渐发展出一种AA制:由8户到10户人家凑钱合买“三鸟”,共同分享美食,这样的分享十分讲究公平公正,因此被本地人称为“公道饭”。
“大家好不容易合买‘三鸟’尝荤解馋,分享是否公平合理,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陈丁胜说,人们邀请村中公认的最公正的人来主持公道,统一收钱、购买,并进行“公道饭”的制作和分配。
这个人被称为“公道头”,一般由村中十分有威望的人担任。
人们买回来的“三鸟”由“公道头”以海南本土经典的白斩方式进行烹饪,仅加入少许盐、姜、胡椒,煮至九成熟,保持自然风味。
煮“三鸟”的肉汤用途广泛,一部分加上蒜蓉、姜末、辣椒、味精、精盐等调制成蘸料,一部分用来煮从各家收集上来的青菜,一部分用来煮各家凑齐的大米,煮成干饭后捏成饭团,还有一部分用于酸菜汤的熬制,以便解腻。
饭菜做好后,“公道头”选择一处露天空地,在所有“合资户”的围观下开始分餐,这就是前面游客们看到的情景。“公道头”将煮熟的食物放在一个竹制大簸箕上,或者铺在一层芭蕉叶上,然后对“三鸟”肉进行剁分,每家每户的碗围着刀砧摆放。

琼海特色“公道饭”。袁琛 摄
“三鸟”的剁分十分讲究,除了鸡头、鸡肝按惯例归“公道头”外,其余部位都必须平均分配。胸脯肉、腿肉要均分,心脏、肠等内脏要均分,连血蒸熟后也要切块均分。有经验的“公道头”下手很准,确保每家每户分量一致。
“如果一共分成10份,一个大拇指大小的心脏均分后,每份只有一丁点儿。虽然量很少,但是一定要确保每个部位都平分到户。”陈丁胜说。
最后,每户都能分得一份肉、一份菜、一份蘸料、一碗汤,并按照各自交上来的大米数量领取数量不一的饭团,这就是一份完整的“公道饭”了。
“当然,在公平分配不变的前提下,‘公道饭’还有其他一些‘凑份子’方式。”琼海作家王锡钧说,一些人家分别拿出自家的鸡鸭鹅等禽类或虾蟹等海鲜,以及大米、蔬菜,凑食材共同做出一顿“公道饭”。
此外,一些平时生活困窘的农民,想打打牙祭的同时又想增加一点收入,就将自己的“三鸟”交给“公道头”邀份“做公道”,即邀请多人来分份,来人按份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