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科举及第、科场得意,自然就有科场失利、人生失意,文雅说法叫“名落孙山”、“白蜡明经”、“暴腮龙门”等,古代连考数次不第、甚至终身不第的人多了去了,于是,“远方寒士,殿试下第,贫不能归,多有赴水死者(《燕翼诒谋录》宋王栐)。”十年寒窗,孜孜以求,却没有取得功名,自觉无脸见人,人间悲剧常有发生。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如孟浩然、李贺、韦应物、骆宾王、卢照邻、贾岛、张若虚、刘长卿、陆龟蒙、张继、姜夔、冯梦龙、李时珍、金圣叹、吴敬梓、蒲松龄等等,都是屡考不中或一生不中的落第之人,唐代著名诗人罗隐连考十次不中,号称“十上不第”;大诗人李白的父亲李客是商人,李白就是“工商子”,连考试资格都没有。
古代留下不少专门描写科考失意的诗词,叫“落第诗”。孟郊46岁才考中进士,“春风得意”,其实他在这之前连考了好几次都没考中,为此他曾写过一首《再下第》诗: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唐代那个写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佳句的才子常建,科考落第,羞愧难当,不愿回家,写了一首《落第长安》诗: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晚唐诗人温宪(温庭筠之子),多次参加会试不中,流落长安,寄身崇庆寺,酒后在寺院墙壁上题了一首七言绝句《题崇庆寺壁》,表达自己因科考弄得穷困潦倒、有家难回的凄惨情景。《题崇庆寺壁》: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唐代落第诗人赵嘏的《下第后上李中丞》,字字是泪,令人唏嘘:
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
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
此外,还有唐代钱起的《长安落第》、杜荀鹤的《下第东归道中作》等等,都把科考落第的心情和情形描写得凄惨寥落,不忍卒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