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为转基因争吵不休的时候,一种特别的水稻——可以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早已出现在中国南方的海边。这种水稻完全在海水中生长,能长到一人高。这种水稻被称为海稻、海水稻,大海潮涨潮落,可以在潮涨时被淹没,又可以在潮落时经受烈日曝晒。不怕盐碱,不怕洪涝与大旱,也不轻易生虫害。2014年10月18日经农业部等海水稻专家现场考察,认为这是自然基因突变产生的一种优质新稻草,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利用价值,国家应加强对海水稻资源的全面保护,并大力支持开展系统研究。根据赵进一、花葆竹《陈日胜的海稻和合作社》一方介绍,情况大致如下:
这种海水稻是罗文列教授和他的学生陈日胜共同发现的。陈日胜回忆说,“那是1986年11月的一天,风和日丽。我和湛江农业专科学校的罗文列教授一起到我老家遂溪海滩边察看红松林的生长情况。当我们穿梭于白花花的芦苇荡时,我忽然看到一株比人高出一半高,看似芦苇、却又结着穗子的植物在迎风摇曳。凭直觉,我觉得它是稻子,但成熟的稻穗是金黄色的呀,它却是青白色的,穗子顶上有一小撮寸把长的芒刺,看上去又有点像麦子。我把穗子里的果实剥开来一看,竟是红颜色的像米又像麦的颗粒。”
罗文列教授仔细察看后,断定它就是水稻,一种生长在海滩涂盐碱地里的野生水稻。陈日胜兴奋地将采集到的522粒种子,开始了培育之旅。海水稻的培育种植从几分地到几亩、几十亩、几百亩,扩展到1000多亩,陈日胜已用了28年时间。
在培育过程中,陈日胜掌握了这种海水稻的生长规律和习性。谷子的表皮比较毛糙(稻子割下来后搁三天,表皮上的毛就没了),鸟啄了一口,就不会啄第二口。稻秆的味道有点涩,已经习惯了吃美味农作物的虫子不习惯那种味道。海水稻无需喷洒农药,也基本无需施肥,更不要使用化肥。2013年8月,超强台风“尤特”来袭,雨肆虐,海水倒灌,陈日胜的海水稻连续13天被淹在水中。他原以为这下完了。没想到海水退后,海水稻不仅毫发无损,还长高不少。正在结种的时候,谷粒饱满了很多。老航因此感言:越是野性的生物,越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海水稻营养价值也可圈可点。2012年7月,陈日胜2次将海水稻样品送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检验,得到的结果是除了碳水化合物(淀粉)含量比普通水稻低外,其他检验指标远高于普通水稻高。氨基酸含量,普通水稻是每百克7.8克,海水稻每百克11.5克,比普通水稻高出47%。
2011年10月,陈日胜投资250万元,在家乡湛江市遂溪县虎头坡办了农业合作社,专门进行这种海水稻的种植。但种植规模只能到1000庙的规模。如果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扶植,海水稻的种植也不是现在这种规模。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联系并组织了一个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农业部经管司等8家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的课题组,专程到湛江实地考察并举行了“海水水稻物种保护与创新研究”座谈会。但是,这次座谈会并没有对推广陈日胜的海水稻起到实质性的作业。农业部一些官员和专家,正在忙着为转基因作物争取大笔研究研究资金和与反转基因派人士打嘴伏呢。
中国有盐碱地6.3亿亩。不要说6.3亿亩全部利用,可以利用一半种植海水稻,仅以亩产300斤计算,一年就可以增加水稻945亿斤。2013年中国稻谷产量预计为20275万吨,即4000多亿斤。我国盐碱地仅利用一半种植海水稻,即可增加稻谷产量约20%。如果通过进一步育种和种植技术改良,产量提高到每亩600斤,应当不是多难的事,那一年海水稻总产量接近或超过2000亿斤。这也一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引起的发展瓶颈难题。奇怪的是虽然有一部分专家对此很兴奋,倡导采取积极措施推广海水稻,加强科学研究,但他们的声音似乎并没有传导到可以做出重大决定的官员耳中。
对比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发展历史,与陈日胜的海水稻长期处于孤军奋斗中的状况完全是冰火两重天。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到1985年,全国共种植杂交稻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
然而,陈日胜的海水稻仅需在盐碱地上种植,一年就可以达到945亿斤的产量。这笔账为什么算不出来?杂交稻、转基因是科学,海水稻这种具有革命性的新品种,可以将6.3亿亩盐碱撂荒地进行开发利用的种植方式,是什么原因没有得到重视。老航孤陋寡闻,查了查,陈日胜与海水稻的故事,媒体报道非常少。
海水种植水稻,也是农业科学家也一直想攻克的一道世界性难题。据报道,深圳百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培坤教授2008年起在山东东营通过培育的染色体杂交水稻,成功在盐碱地试种,亩产达到746斤。这也表明陈日胜的海水稻如果进一步通过科学育种优化,亩产量直追较好的水稻品种问题不大。
中国有许多事情就是相当奇怪。海水稻实际已经出现28年了,明显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和发展用地矛盾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有些人为此而欢呼,而兴奋,但更多的专家和有决策权的官员,却近乎漠视。有时,这样的重大成果直到外国人重视了,我们才跟在后面也重视一把。中国人并不缺乏发现和创造。就是一种生硬的体制,压低了中国自主发现和创造的价值。现在对转基因呼喊再不大力推广就是误国专家教授和官员们,为何就看不到海水稻的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