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您说的地铁、成铁过于拥挤的问题。在哪个国家都差不多。日本的人均城市轨道交通里程是中国的好几倍,但早晚照样挤得象沙丁鱼罐头一样(乘车率超过200%)。
中国的城市规划难度比发达国家大得多。因为中国的城市建设速度太快,规划往往跟不上变化。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初期,也遇到中国这样的各种问题,但没有中国这么突出。因为中国用有庞大的建设能力和惊人的建设速度。在日本要盖五年,在欧洲要盖十年的小区,在中国两三年就能盖好。而且欧美日的城市化率基本上达到了临界点。而中国才刚刚过半。所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当于发达国家城市化初期的两到三倍速快放。所以遇到的问题都比发达国家棘手。
263、研究美国经济,我喜欢看资金流向(即“某街现在做什么最赚钱”)。研究中国经济,我比较关心政策走向(“中央下一两步想干什么”)。
264、中国生产和出口的大多是必需品,欧美日经济再怎么受挫,基本的需求还是有的。比如日本经济受东日本大地震的影响,受打击最大的还是日本国内厂商,进口影响不大。地震引起的衰退,引起了战后第一次贸易赤字。说明衰退对进口的影响比对出口小。
通常中低端产品受经济景气影响比较小。而中国的出口恰好是中低端产品占主导地位。
实际上中国最近的产品未必都很中低段,只不过比较便宜就是了。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华为和中兴的通讯设备,一点也不比欧美几家厂商低端,搞不好性能还有优势,可价格很便宜。我估计经济二次探底,世界电信市场缩水,华为中兴的市场份额反而能提高。
265、金融海啸的条件是资本的泡沫化和导致泡沫化不可持续的因素,这两个条件在中国都不具备。
266、中国的人均占有固定资产额只有发达国家的一个零头。比如中国的铁路和公路总开通里程还没有美国多呢。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只有不到10万公里。美国是26万公里。美国有四百多万公里公路,中国只有三百多万。美国有10万公里高速公路,中国现在只有八万多公里。城市化率等指标相差也相当大。
不修路修桥,盖房子,中国人的人均占有社会资产量就永远赶不上发达国家。
简单地说,中国新增公路和铁路里程要远远高于欧美日等国家。因为中国的人均占有量比这些国家相差还是很悬殊的。有这个刚性需求,短期内一年新增7、8万公里公路和1万多公里铁路的这个速度是很难停下来的。
267、中国的经济结构只是投资对增长的贡献稍微大了一些,还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中国的经济结构好歹还是以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为主的。
美国的GDP有一半是虚拟经济(金融、保险、证券、期货)。这才是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呢。这些虚拟经济本质上就是高科技赌博。因为虚拟经济只是价值的移动,并不创造什么新的价值。一个国家的GDP一半都是这样的高科技博彩业,不造成严重的贸易和财政双赤字才见鬼呢。
268、去年(2011年)中国的GDP是6.98847兆美元,美国是15.06482兆美元。中国经济的规模是美国的46.39%,或者说美国经济是中国经济的2.156倍。如果计算增长的绝对值,中国增长了9.47%,相当于美国增长4.39%绝对值。可去年美国的增长率只有1.53%,远远低于4.39%。美国08和09两年都是负增长。最近十年最高也不过04年的3.47%,2000年之后超过3%的也只有3年(04,05和10)。10年的反弹还是因为前一年-3.49%的大幅衰退。可最近十年,中国增长率最差的也有8.29%(2001),最近20年最低也只有7.60%(1999)。即便美国能恢复90难代末那几年的高增长,也不过4%多而已。被中国追上只是时间问题。
269、公路的翻修周期要看铺装材质、车流量、地质和气象条件,没有个一定的数字。比如日本就规定沥青铺装的耐用年数是10年。您说的30年可能是混凝土铺装吧。混凝土铺装达到四十年也问题不大。只是翻修的成本比沥青高一些,施工周期也比较长(普通的混凝土固化需要两周的养护),而且混凝土施工受气候限制比较多,太冷太热都不能施工。
翻修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只是表面铺装的翻修。连路基一起翻修的相对比较少。路基至少可以使用60到100年,经过维修后,可以使用得更长。
您说的“中国很多钱花在修路上,而不是建路”恐怕解释不了每年新增的几万公里公路。去年中国新增了7万公里公路,其中1万多是高速公路。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欧盟或者美国之和了。比城铁新增,中国的新增里程也比欧美日加起来多啊。
270、中国的老龄化可没有“几十年的问题”,最近几年才刚刚开始。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父母现在也不过刚刚五十多岁,仍然是劳动人口。60年代出生的人要超过65岁至少是2025年之后的事情了。而且中国大陆的出生率仍然有1.6,比日本的1.3,台湾的1.0还是高多了。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还没有严重到日本这样无药可救的地步。
271、推迟退休年龄也不是中国的发明,很多国家都在推迟退休年龄。比如日本很多公司就把退休年龄推迟到了65岁。有些县市还立法规定退休年龄为65岁。现在的男60、女55的退休年龄还是中国的平均寿命只有四十多岁的年代定的。现在的中国人平均寿命都超过孔子往生的年龄了。城市人口工作到65岁不算什么很难的事情吧。事实上很多人退休后还是以各种方式继续工作的。太早停止工作,对寿命也不利。
272、美国目前的经济模式如果有可持续性,也不用隔三岔五地闹政府shutdown-hnow危机了。我就看不出,美国人是如何把两房和雷曼危机的那些不良资产转换成有形资产。
美国可以借债借出一个GDP,只能说明他们有这么多老本可以吃。仅此而已。
日本的国债的GDP比比美国还高一倍多呢。在您看来,是不是日本更厉害?
“国债的GDP比”是个经济学上衡量一个国家政府负债程度的指标。正常的范围应该是GDP的40%以下。欧美很多国家都在100%左右,日本是超过200%。
273、中国基本上是个不大举债的国家(我是说49年之后)。将来人民币国际化,障碍之一恐怕就是没有足够的人民币投资手段。中国的国债市场规模太小(只有GDP的20%左右),而且大部分都只对国内市场销售。
274、美国在科研方面的投资可没有“超过中国100倍”。实际只高于中国不到两倍罢了。去年美国占全球R&D支出的比重是36.9%,中国是13.1%。不过美国的R&D支出占世界比重正在逐年下降,中国则在逐年提高。关于R&D支出的问题。您看得出来人均所得相差将近10倍的两个国家R&D支出只相差一倍多意味着什么?
275、如果您计算外资在中国的R&D投入,从FDI固定资产形成比重就能大致推测出FDI的R&D投入比重。中国的外资固定资产形成比重只有4%多一点,也就是说中国基本上是个靠自有资金建设的国家。R&D投资差不多也是如此。在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外资占国内固定资产形成的比重通常是25%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也有13%。除非外资在中国比固定资产形成更重视R&D,否则后者比重不可能明显高于前者。说到武器研发投入占R&D投入的比重,是中国高还是美国高呢?两者的军费相差6到7倍,除非美国特别不重视军事科研(科研经费占军费比重极端的低),否则军事科研支出不大可能比中国少。
276、您说到大型企业的科研投入。去年全球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前三名中有两个是中国企业(中兴和华为)。中国企业恐怕没有您说得那么不堪。
中国的科研体系的确有很多问题,不过在应用科学方面的成就和进步是有目共睹的。
277、现在的人才流向是中国向美国流出初等人才(高中、大本毕业),美国向中国流出高端人才(硕士、博士和有工作经验的研究者)。您刚好弄反了。
278、外资并不情愿在中国开R&D中心,因为担心技术外移。发达国家对中国的防范和戒心是空前的。当年对后发的国家也有防范,但没有对中国这么苛刻。所以中国国内的科研投入,还是以中国的政府和企业为主。
做高端产品的,科研投入自然会多一些。中兴和华为在电信行业做的也算是高端中的高端了。要躲避那些先发公司的专利壁垒,手里就必须有一些可以用来讨价还价的筹码。
279、您说的"用钱去买其它国家国债而不内消,让自己国家人民受苦"是什么意思?莫非您也认为外汇储备可以用来消费?外汇储备的本质是外汇存款和用人民币结汇交换来的外汇。两者都是不能用来消费的。前者相当于客户的存款,后者相当于抵押物。企业和个人的外汇存款不能随便花掉这比较容易理解。结汇产生的外汇也不能花的。因为用来交换这些外汇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已经被外贸企业拿去以支付工资、原材料费、水电费、运输费等形式消费过一遍了。把外汇储备再拿出来花,等于一女嫁二夫一样。
280、1.2兆美元是去年年底中国持有美债的余额。中国的三兆多外汇储备中只有三分之一左右买了美债。其余的以其它方式投资在十几种主要的货币和期货市场上。中国持有的欧元区国债加起来或许并不比美债少多少。
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过把外汇储备花出去的先例。当年国民党的南京政府就干过这样的事情。只不过引起了一年1000%的通货膨胀。
买美国等国家的国债的确是迫不得已。因为这个世界上有足够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率的投资手段寥寥无几。比如大宗商品期货、股票等市场不要说几万亿美元,放进去几千亿美元都可能引起动荡。美债有14兆的市场容量,中国的1.2兆美元放进去,也只占8%而已。美债的大约70%是美国政府、企业和个人持有的。所以美债要跌,损失最大的肯定不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