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放第一页 让大家 容易 看清。
———————————— 华丽分隔线 ————————————
转一位高人的打脸贴
大家晚上好。
最近小小琪发现一个事儿,就是一篇名为《上海迪士尼大败笔》的文章又火了,一转一个10万+。为什么要说个“又”字呢?是因为这篇所谓的爆款文章其实已经老得掉牙了,早在2011年就传遍QQ空间和天涯论坛……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在2013年又传了一遍……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然后在2016年又tm死灰复燃了。。
文章这么火,读起来又这么惊悚,都上升到“丧权辱国”的地步了,那文章说的到底靠不靠谱?本着一颗淳朴的爱好打脸的心,小小琪就来给逐条分析一下。
1、经营权
原文说:“迪士尼开业,日本人拥有100%的人事权、财务权,100%的经营权,拥有100%的日本迪士尼股份处置权。”
这是全文最核心的比较和观点,实际上,这个说法不能说错,但忽略了一个明显的事实:美国根本没怎么出钱啊!
只是象征性地支付了250万美元……
日本当时可是实打实投入将近20亿美元……
这么关键的信息故意不提供,难道是被你吃了么?你确定不是在误导读者?
说得更详细点,懒得看的可以直接跳过读下面。
首先,日本公司Oriental Land(也叫东方乐园公司)拥有的是“东京迪斯尼度假区(包括东京disney land、disney sea以及其它关联设施)”这个建设实体的权利,但是著作、商标等权益还是美国人的,所以迪斯尼本身收益还是美国占大头,而日本通过经营自主权获得了增加就业、振兴地方经济等周边收益;
其次,全世界拥有自主经营权的disney land也仅有东京迪斯尼一家,其它都是迪斯尼集团直营(换句话说,东京迪斯尼是例外中的例外,这一点怎么也不说呢?);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当时迪斯尼公司正在大规模投资于“未来试验都市(EPCOT)”计划,对海外发展的意欲不强烈,因此让日本人得到了主动。
那自然就是谁出钱多谁说了算。
可上海迪士尼,美国人可是实实在在出了23亿美元,占到了原先投资额的一半(47亿美元)。后来美国人又和上海一起增资8亿美元。
官方通报也说了,“两家公司的投资比例与股权比例相同。上海申迪集团拥有上海迪士尼度假区57%股权,华特-迪士尼拥有43%股权。”
简而言之,日本迪士尼是:迪士尼一分不出,然后每年拿利润分红。
上海迪斯尼是:迪斯尼出一半的钱,拿一半利润分红走。
2、用地
文章说,日本人提供给迪士尼建园的土地是极廉价的不毛之地,而在上海,美方选定的上海核心的寸土寸金用地——浦东大面积区域。
实际上,上海政府原先已经和迪士尼商量好,把选址放在崇明东滩的,为了配合崇明的旅游度假岛计划。但后来由于某些因素(据传因为上海迪士尼不能比香港迪士尼大),所以才不得不把选址放在浦东新区川沙新镇。
3、投入价值
原文说:“上海迪士尼总投入至少市值3000亿以上”
实际上,上海迪士尼公司的主要投资者申迪集团,出资的方式就是给地。结果被作者算了两遍,这3000亿里用地价值算了一遍,然后再把这笔钱放在投资里面又算了一遍……
这种手法真是屌屌哒~
另外,因为上海迪士尼而产生土地升值费用、基础设施建设,收益的可不只是迪士尼本身,从政府到周边的居民商家也会从中获益。
4、维护运营费用
原文说:“淘汰、维修和更新换代所需要数千亿直至上万亿的维护费也只能上海政府与中国游客买单了!”
实际上,东京迪士尼的这笔费用,可是日本全负责的 ,由“东方乐园”公司承包,并且他们计划在未来十年继续投入300亿元更新迪士尼。
但上海可是说好了大家按股权比例分摊的,什么时候变成全上海政府买单了……上海迪士尼的运营公司股权比例清清楚楚写着呢,美国70%,上海30%。
你拿日元不当钱啊……还是说日本人的钱你自己来出?!
5、人事管理表决权
原文说:连象征性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实际上这是鱼目混珠的模糊说法。其实这里的管理权,指的只是日常的运营。上海迪士尼整个项目的所有权,中方57%,美方43%。
6、版权费用
原文说:中方还得负担7%的高额专营费……
实际上,2014财年,东京迪士尼运营公司Oriental Land付给迪士尼270亿日元的版权费(大约值15亿元人民币)。当年,东京迪士尼总收入约为4684.55亿日元,计算可得,日本光是支付给迪士尼的版权费就占到了总收入的5.7%。
为什么如此庞大的一笔版权费用,在爆款文章作者眼里就是不是钱了呢?不能因为别人汇率低就看不起别人啊~
7、传说中的东京迪士尼负责人“高桥政知”
原文把日本迪士尼方面的主导人“高桥政知”塑造成了一面维护日本国家利益的大旗。
在这里小小琪介绍一下那个原文里提到的高桥政知。他是Oriental Land这个公司的负责人,对迪斯尼公司交涉的关键人物。这个人的背景真是相当典型,可以帮助解释在对美交涉里的态度。从背景上看受的是典型的日本战前精英教育,老爹做过贵族院议员、内务官僚和台湾总督,本人也是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学生,战争中虽然在重工企业工作,不过还是有被征召到南美战场,后来被澳大利亚俘虏之后安全复员。
战后60年代因为京成集团在千叶大搞建设,需要向渔民征地,并对渔民放弃渔业权做出补偿(这里一个背景是,千叶农民群体事件的战斗力是非常高的),这个人就被派去负责这方面。因为涉及补偿,所以需要做大量的基层工作,所以这人也是非常接地气(其中一个突出反映就是喝酒很厉害),和地方的渔民、政府、自治团体的关系搞得非常的好,精英教育+接地气,这就是很典型的日本大发展时期的精英人物的特征。因此在个人风格上,就非常注重反映地方群体的利益和诉求,而且作为受过传统帝国教育的人士,对美国人的态度又相当的复杂,你懂的。
后来在对迪斯尼的交涉中,这个人本身对引进迪斯尼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仅仅是因为被委托了这样一项工作,所以站在他的立场上,就把反映地方的利益和诉求作为一个根本的要求了。加上当时迪斯尼对海外投资的意愿不强,而且又是第一次在海外开迪斯尼乐园没有经验,所以后来就被高桥为代表的旧式精英给主导了。
补几个可以装逼用的资料来源:
『東京ディズニーランドをつくった男たち』野口恒・ぶんか社・2006年。
桂英史『東京ディズニーランドの神話学』(青弓社/青弓社ライブラリー1, 1999年)。
最后,请大家注意两点:
1)原文写作的目的小小琪并不清楚,也许是恶意的传谣,也许是出于良心的质疑,小小琪也同意文章其中的一些观点,但有良心不能代替事实,你有观点你也得站得住脚。明显的裁剪事实,误导读者实在是有点……
2)小小琪也是纯属兴趣,很短时间内搜了一下,文中来源全是公开信息。如有纰漏或者更精确的信息,欢迎大家加入“再深一点”粉丝讨论群。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